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开明统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查理小时候

精彩看点

查理二世——王太子——早年遭受巨大磨难——亲历灾难——亨利埃塔·玛丽亚——查理王子之母——公众仇恨的对象——查理王子降生——小王子洗礼——英格兰宗教与政治冲突——王后被剥夺抚养权——日益尖锐的冲突——苏格兰叛乱——查理一世出征平定叛乱——亨利埃塔·玛丽亚挺身救子——国王凯旋而归


查理二世是查理一世的王太子。迄今为止,历代英王中叫查理的就只有他们父子二人,之后再也没有叫查理的英王了。查理父子的统治暴虐,国家暗无天日,灾难重重。所以,查理这个名字便成了王室的隐痛,于是王室的各支后裔中再也没有叫查理的了。

正如《查理一世》一书中所讲到的,查理一世统治时期的特点是国王与人民之间的斗争长期而坚决,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引发了内战;国王战败,沦为阶下囚,最后他在自己一座宫殿前的石台上被处死。这场战争非常可怕,就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也就是在查理一世沦为阶下囚之前,他本人像罪犯一样过着流亡的生活,他的家人们分散在异国他乡,敌人控制了他的城市和堡垒。作为长子的查理王子也理所当然成了人们仇恨的对象。因此,查理王子早年经受了巨大的磨难。其实,他过了一段非常平静的生活。然而,父亲暮年的艰辛和苦难对于王子生命的最初阶段可谓是一个“黑暗”的黎明。查理一世的一生好比一条河流,起初是阳光下的一条碧溪,流经一片崎岖与黑暗的领域,最后奔向可怕的深渊,笼罩在阴郁中,被围在暴风雨里。然而,如果把查理二世也比作一条河流的话,那么他发源于旷野中崎岖的高山,并且另有一条河流从他的发源地注入,他开始奔腾跳跃,从悬崖到峭壁,河水变得浑浊,卷起了泡沫,最后流经一片平原,并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查理一世的油画像,杰勒德·凡·洪特霍斯特(1592—1656)绘于1628年

查理王子的母亲,也就是查理一世的妻子,是一位法国公主。她的名字叫亨利埃塔·玛丽亚。她天赋异禀,美丽动人,勇敢无畏。亨利埃塔·玛丽亚是天主教徒,当时的英格兰人对信奉天主教的人有极深的敌意。因此,亨利埃塔·玛丽亚遭到了英格兰人的极端猜忌。她的一举一动都在英格兰人的密切监视之下,而且英格兰人也不愿意他们的王位继承人在她的家中长大。英格兰人对国王的仇恨与日俱增,但他们对亨利埃塔·玛丽亚的仇恨程度似乎比国王要强烈一倍。英格兰人还出版宣传册,说她是赫思之女,是迦南人,说她搞偶像崇拜,像她这样有比异教徒还恶劣血统的人根本就不配有后代。

少女时代的亨利埃塔公主

亨利埃塔王后油画像,安东尼·凡·戴克(1599—1641)绘于1636—1638年间

1630年,二十一岁的亨利埃塔已经结婚将近四年。她曾育有一子,出生之后没几天便夭折了,更受尽了国人的奚落,因此,她在英格兰生活得并不幸福。像大多数英格兰人一样,她的丈夫——查理一世也是一名新教徒。在当时那个年代,夫妻宗教信仰不同是件大事,其重要程度远远超出了今天的宗教信仰的差异。即使是现在,夫妻双方持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婚姻生活中也会妨碍家庭幸福,致使家庭破裂,无法修复。如果理性和思考有可能控制两颗年轻的心相互产生的那种浮躁冲动,那么宗教信仰的差异——如果这种差异真实存在的话——则会被认为是婚姻结合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由于与丈夫的宗教信仰不同,同时又是公众仇恨的对象,所以亨利埃塔·玛丽亚王后生活得并不幸福,只能孤独地住在位于伦敦西部威斯敏斯特的圣詹姆斯宫。1630年5月,英格兰清教徒前辈在普利茅斯登陆的十年之后,王后在这里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刚出生的王子一点儿也不漂亮,但后来他却长成了一位英俊潇洒的男子汉。国王查理一世对儿子的出世喜出望外。翌日,在一大队禁卫军和贵族随从的陪同下,查理一世来到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当众为孩子的出生和王后的平安感谢上帝。这支队伍在大街上行进之时,所有人涌向街头,驻足观看。人们的注意力被正午时分高挂云端的一颗依稀闪烁的星星所吸引。这种景象并不十分罕见,但很少有这么多人亲眼目睹。那颗星星毫无疑问就是太白星。太白星有时比较明亮,即使在太阳升起之后人们也能看到。然而,当时的伦敦人并不是知识渊博的天文学家,因此,他们将这颗在王子出生之时闪烁的星星视为一种超自然力量,预示着王子日后的伟大和荣耀。

小王子洗礼的准备工作在7月进行。王子的洗礼是头等大事,而且在小查理王子受洗之际有一件事情值得人们特别关注。当时英格兰的宗教改革刚开始不久,此时又恰逢英格兰教会重组以来第一次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安排洗礼。这里有座小教堂,它与圣詹姆斯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其他与欧洲王室宫殿有关联的教堂一样,这座小教堂甚至与贵族的私人城堡和官邸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王子的洗礼便在这里举行。这种场合通常会有某些被称为教父、教母的人出现,他们负责将天主教的道德准则小心谨慎地传授给接受洗礼的孩子。当然,这只是流于形式的一种职责,教父教母们的真正目的似乎是为年幼的教子们送上自己的礼物,以表达他们被指定成为教父或教母这一荣誉的谢意。在小查理王子的受洗仪式中,王子的教父教母是法国的一些王室要员,是王后的亲戚们。然而,这些人不能亲自参加王子的洗礼,于是他们便委托英格兰的贵族成员代表他们参加洗礼仪式,并向王子进献大礼。这些代表中有一位公爵夫人,她将一颗价值三万美元的珠宝献给了王子。

圣詹姆斯宫是英王的正式王宫,亨利八世1530年下令开建。图为圣詹姆斯宫的北门。查尔斯·怀尔德(1781—1835)绘于1819年

查理王子出生不久的画像,法国油画家贾斯特斯·凡·埃格蒙特(1602—1674)绘于1630年

英格兰国王的长子都会得到威尔士亲王的头衔。根据英格兰的传统习俗,威尔士亲王小时候应该由威尔士保姆照料,这样王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本族语。王子的保姆已经找到,同时指定了为王子摇摇篮的人,还有其他负责王子生活起居的官员们,所有这一切都以极其壮观奢华的仪式准备就绪。根据英格兰的风俗习惯,仆人们会获得一定的报酬,作为服侍主人或其他居住在私人住处的宾客的所得;他们也会因为提出那些如何举行盛大洗礼的奇思妙想而得到奖赏。其中有一位教母乘坐王后的马车前往宫殿参加小王子的洗礼,在众多随从中,负责照看她的马车的六名男仆每人得到了五十美元的奖赏,马车夫拿到一百美元的奖赏,还有那些身着盔甲、负责马车安全的骑兵们每人都得到了两百五十美元的奖赏。参加此次洗礼的王室成员的服饰相当华贵,一律采用红色花纹修边的上等白色绸缎。

于是,小王子成了当时的焦点人物。王后专门请人为王子画了像,并将画像送至法国她的母亲那里。然而,身为孩子母亲的王后并没有在附送画像的信中夸赞王子的美貌。事实上,王后说小王子长相丑陋,她为此感到羞愧,不过她又补充道,小王子的身高和胖乎乎的身体将会弥补相貌的缺陷,而且他的容貌显露着严肃而庄重的神情。王后坚信小王子比她自己要聪明得多。

随着小王子一天天长大,英格兰的宗教与政治冲突也不断增加,直至王子长到能够从旁人的对话交流中读取重要信息的时候,英格兰议会便开始提防王后可能对王子施加影响。他们急切希望小王子被教导成新教徒,非常害怕王后设法将天主教的思想和原则偷偷地灌输给王子。

王后坚持说自己并没有那样的企图,也许她真的没有那样想过。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只要能够有效地推动正统宗教向前发展,任何错误托词或蓄意欺骗的行为总被认为是可行的。王后也确实向她的孩子灌输过一些天主教思想,因为除了查理王子,她还有其他的孩子。王后曾经将一个通常用象牙、银子或金子做成的十字架送给她的女儿,这是一枚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她还送给女儿一串天主教徒祈祷时用的琉璃念珠。亨利埃塔偷偷地将这些东西送给女儿,告诉女儿把这些东西藏起来,并教会女儿使用它们的方法。英格兰议会把这种扰乱王室子嗣思想的行为视为罪大恶极,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将查理王子和他的母亲隔离开来,同时安排新教教士对查理王子的弟弟妹妹们进行新教信仰的引导教化,这样的安排严重影响了亨利埃塔王后享受子女陪伴的愿望。英格兰是个新教盛行的国度,对于一个嫁给英格兰国王的天主教女士来说,她根本不能指望被允许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来培养子女,而且不能把自己坚信的那种-也许是唯一的-能够让孩子们得到上帝关爱和保护的方法教给孩子们,这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肯定是非常困难的。

亨利埃塔王后与查理一世、查理王子和玛丽公主。安东尼·凡·戴克绘于1633年

1715年的大英博物馆

在伦敦一间巨大的“储藏室”中,存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书籍、手稿、遗物、古董、绘画以及其他一些纪念物品,这里就是大英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保存的历史文献中有很多亨利埃塔写的信,还有查理王子童年时代书写的若干封信件。其中有一封亨利埃塔写给查理王子的书信,当时小王子年仅八岁。书信的内容是亨利埃塔批评小王子不愿吃药。当时查理王子正由纽卡斯尔勋爵照料。


查理,很抱歉第一次写信就责备你,因为我听说你不肯吃药,我希望只有今天这一次,我希望明天你把药吃了,因为如果你不吃药,我就会去你那里,亲自看着你把药吃了。这些药对你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我已经命令纽卡斯尔勋爵传话给我看看你今晚是否乖乖吃药。所以,我希望你不要给我带来不便。好了,信就写到这里,就此搁笔。

爱你的妈妈

亨利埃塔·玛丽亚


信封上这样写道:“我最亲爱的儿子,王子收。”

王后在给儿子写第一封信的时候肯定费了不少心思,因为尽管书信当中出现了一些拼写错误,但与王后用英语书写的大部分信件相比而言,这封信真的已经很不错了。王后对英语不太熟悉,她只能像往常一样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语言交流。

随着时间的流逝,国王查理一世与人民以及议会之间的冲突变得越来越尖锐。尽管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王想尽一切办法来挽救曾经对他忠贞不二的大臣们,但他们还是一个接一个地遭到逮捕、出庭受审,并被判处死刑、身首异处。各党派纷纷成立,参政积极性高涨。发生在王宫周围的骚乱不绝于耳,直接威胁着国王与王后的人身安全。亨利埃塔随之成了这些冲突表现出的仇恨所针对的特殊目标,而国王本人对他岌岌可危的王位也感到心烦意乱。英格兰的局势不容乐观,苏格兰的情况则更为糟糕。苏格兰发生了真正的叛乱,形势非常危急。国王查理一世决定亲自前往苏格兰平定叛乱。这样一来,可怜的王后只能用她微乎其微的权力保护自己以及王室子嗣的安全。

内战前的亨利埃塔王后与查理一世及小查理

距离伦敦不远处,有一座名为奥特兰兹的古老宫殿,国王查理一世出征平定叛乱的时候,王后就住在这里。这里地势低洼,非常荒凉,四周被护城河包围着,只能通过吊桥才能进入此地。亨利埃塔之所以选择在奥特兰兹宫居住,是因为她自己认为这里更安全。除了威尔士亲王之外,其他孩子都和亨利埃塔在一起,因为小王子不能完全处于王后的照料之下。不过,查理王子还是经常来看望他的妈妈,王后也会时不时去看望小王子。

在丈夫不在身边的那段时间里,亨利埃塔王后遭受了许多严峻而痛苦的考验。她与丈夫的通信经常会被阻断。王后急切地想要知道国王此行是否顺利,能否取得成功,有时得到的消息令她鼓舞,让她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比如,一名军官将国王的一封信转交给王后,她便给这名军官写了一个便条。便条是用不太标准的英文写成的,这再次说明这位远嫁的法国公主对英语掌握得并不是太理想。那些熟谙法语的人对王后所犯的语言错误很感兴趣,这些错误都是由于王后在使用母语时自然而然产生的。比如这封亨利埃塔王后写给爱德华·尼古拉斯爵士的信:


尼古拉斯先生,我已经收到您的信,就是您给我带来的国王的信。国王在信中说他在苏格兰受到热情的欢迎,还说苏格兰的百姓与军队看到国王非常高兴,这样的场景以前从未见过。愿上帝保佑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

您的朋友

亨利埃塔·玛丽亚


在国王远征苏格兰的时候,英格兰议会曾威胁王后把孩子们从她身边带走,据议会说,这是因为担心孩子们待在王后身边的话,会被她教化成天主教徒。这件事令王后惊恐万分,痛苦不堪,于是她声明自己绝对不会用天主教信仰来抚育自己的孩子们。她心里非常清楚这种做法是违背国王的意愿的,也不符合英格兰民众的愿望。为了降低把孩子们从她身边带走的风险,王后只好独自离开奥特兰兹宫,前往其他宫殿居住。从此以后,王后只能偶尔探望自己的孩子们。尽管王后不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但她的心却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同时,她密切提防着任何想要把孩子们从她身边夺走的企图。

爱德华·尼古拉斯(1593—1669),英格兰权臣,查理一世与亨利埃塔王后的忠诚支持者,图为其画像

后来,王后得到消息,一支武装力量深夜聚集在奥特兰兹宫附近,奉命控制她的孩子们,甚至打着王后自己图谋将王室子嗣带离英格兰前往法国的幌子。亨利埃塔是一位勇敢无畏的女人,孩子们所面临的威胁激发了她的全部力量。王后立即派人送信给自己能依靠的所有朋友,让他们全副武装,组织所有能召集的人,于当天夜里在奥特兰兹宫的花园集合。同时,她下令让伦敦城内外正在休假的军官也在花园集合,他们所有人都服从王后的命令。王后还把家里的所有人包括在厨房干活的最低等的仆人全部武装起来。就这样,从黄昏到夜晚,各个分队一支接一支进入奥特兰兹宫,其中一支小型部队驻扎在奥特兰兹宫的花园里。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该部队一直在街道上执行巡逻任务,王后用她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将士们。如同母狮保护幼崽一样,情绪激动的王后保护着孩子们,始终让他们待在宫殿里,胆战心惊地等待着灾难的降临,尽管他们根本不知道那灾难是什么。

16世纪的奥特兰兹宫

下面列举的是当时王后子女们的姓名和年龄:


查理,威尔士亲王,本书的主人公,十一岁。

玛丽,十岁。尽管只有十岁,但已经许配给比自己大一岁的奥兰治亲王威廉。

詹姆斯,约克公爵,七岁。后来成为国王詹姆斯二世。

伊丽莎白,六岁。

亨利,几个月大的尚在襁褓的婴儿。


在没有遭到任何进攻的情况下,王后等人度过了这个夜晚,尽管大量的军事力量已经聚集在附近,但最终很快就被解散了。他们虽然安然度过一晚,但王后的恐惧没有得到一丝缓解。于是,她着手安排,以便在必要时离开英格兰。她派遣一名忠诚的朋友兼仆人前往朴茨茅斯将船只准备妥当,如果目前的形势持续恶化,她便可以带着孩子们逃到那里,随时登船离开。

然而,她根本就没有机会利用这些已定的安排。事情的发展似乎有了转机。国王陛下从苏格兰回来了,受到本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美好祝愿。当然,王后喜出望外地迎接国王回国,她一下子长舒了一口气,她觉得有了国王在身边就有了保障。反对王室的中心——伦敦开始显现出一派忠诚友善的景象。作为回报,国王决定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并对当局进行视察。当时,国王坐在奢华的王室马车里,小王子坐在他的旁边。亨利埃塔王后坐在自己的敞篷马车里跟在他们后面,其他的孩子坐着别的马车紧随其后。穿着华丽、装备精良的警卫和随从大队对王室成员前呼后拥,街道的两侧挤满了百姓,他们用双手挥舞着手帕和旗子,欢呼雀跃,高喊上帝保佑国王。在这种热烈而成功的喜悦氛围中,亨利埃塔静静地跟在后面。这时,她的焦虑得到了缓解,她的悲伤与煎熬已经结束,内心感到无比幸福,充满希望。正如她自己想象的那样,她再次与丈夫和孩子们团聚,与她的子民也重归于好。她心里想着自己的苦难终于要结束了,可是,唉!她的人生苦难才刚刚开始。

亨利埃塔王后的孩子们,从左至右分别是:玛丽、詹姆斯、查理、伊丽莎白和安妮。安东尼·凡·戴克绘于16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