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生成的动力机制
目前,关于城市创新空间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如廖天佑(2006)从空间角度研究了大都市区的创新空间结构,认为总部经济区、IT市场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是大都市创新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创新空间完整的创新价值链;曾刚(2007)从创新空间的区位结构、组群规划和建筑空间组织等方面,从不同尺度逐渐研究了其发展模式及场所特征;段德忠等(2015)基于城市邮编区划空间数据库,从创新产出的视角建构城市创新评价体系,并对1991—2014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城市创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但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对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则比较少。笔者拟从宏观区域层面(总体环境)、中观区域层面(城市发展)和微观区域层面(新区发展)等三个不同的视角,从创新型国家建设、国际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重构、新区功能定位诉求和政府政策导向等方面分析新区创新空间生成的动力机制(见图2-10)。
图2-10 新区创新空间生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资料来源:自绘
1.政府政策导向
从江北新区创新空间的发育机制来看,政府的政策指导和规划引导是新区创新空间发育的基础。
2014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南京、苏州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4月,南京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排头兵的意见》,明确依托“一区两园”(南京高新区、新港高新园、江宁高新园)打造众创空间,推动南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力争到2020年,把南京建成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成一批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南京江北新区的功能定位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合作重要平台”。
由此可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是南京江北新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政策选择之一,而是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唯一战略选择。这既是南京江北新区落实国家战略的使命,也是落实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一项公共政策,必然体现政府对城市用地布局的意图。在南京江北新区规划中制定了“大红、大紫、大绿”和“新平台、新智造、新港口”的“三大三新”发展战略。“大红”就是依托江北新区中心区,培育商务金融、文化创意、健康医疗等功能,提升区域服务能级。“大紫”就是以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人群集聚的人才高地为目标,构建江北全链条的科技创新环,将江北新区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基地,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依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大绿”就是充分控制利用江北老山天然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打造江北生态绿心。在空间布局上,专题规划了科技创新板块分区,构建两条轴线:浦泗路高新区科技创新带、江北大道功能发展轴;三个地区中心:高新区中心、南京北站中心、长江大桥北中心;三个特色意图区:长江大桥北中心特色意图区、南京北站中心特色意图区、滨江工业遗产特色意图区;两个开敞空间:龙王山公园、夹江口湿地(见表2-5)。通过空间布局,使江北新区形成一个创新资源投入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空间视域由点(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到面(创新集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主体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协作、政产学金一体的纵横交错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
表2-5 南京市江北新区科技创新板块分区指引一览表
资料来源:自绘
2.国际产业转移
吸引外资是开发区的主要功能,也是园区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如南京高新区从成立至2015年年底,合同外资累计2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亿美元,有外资企业587家,其中有12家来自世界500强,形成了电子信息、车辆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2008年金融危机后,众多外资企业为了持续发展,纷纷将其研发机构转移到园区,一方面利用其全球化的信息和市场,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我国较廉价的优秀科技人才,使其由原来的为生产工厂逐步转为研发创新型企业、高科技企业,成为园区的创新源之一。与此同时,园区的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过程中,由模仿学习、合作创新到自主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产业的转移,使企业由生产型发展为创新型,园区由产业集聚上升为创新集聚,创新空间成为园区主要的城市空间、建筑空间。因此,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加快和高科技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日益向高新科技化方向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也逐渐成为区域创新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要素的释放和重组为技术创新开辟了新的空间。当然,产业的转移和进步不仅激发了转移国的创新意识,也激发了承接国的创新意识(见图2-11)。
图2-11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互动
资料来源:自绘
3.园区发展升级
关于开发园区的发展阶段,我国众多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如魏心镇和王缉慈(1991)、郑静和薛德升(2000)、沈伟国和陈艺春(2007)、郑国(2010)等。较为典型的是周元和王维才(2004)参考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研究国家竞争力时提出的国家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开发园区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可定量描述的界面及其内涵依时间序列递进的现象,其发展的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要素集聚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财富凝聚阶段(见图2-12)。
图2-12 开发区阶段发展的分析模型
资料来源:周元、王维才,2004
4.城市空间重构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优化阵痛期、增长动力换挡期与技术创新追赶期”这一经济新常态之关键节点上,因此,结构优化、稳速提质、创新转型、增长动力重塑成为各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唐根年,等,2015)。老城区的许多工业企业、码头车站因产品落后、设施老化而逐渐衰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常利用其较好的区位优势、文化底蕴,通过空间重构,实施功能转型。上海杨浦区的新一轮城市更新思路就是在功能维度上,推动创意人群、创新企业、创新公共服务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创新要素的互动联动;在空间维度上,推动从创新社区到知识杨浦的全系列、全区域的城市空间重构;在时间上,推动时间、功能、空间三个维度的路径整合(张尚武,等,2016)。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歇的动力之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的根本保障。而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构建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是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集群的物质载体,规划建设好城市创新空间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我们规划创新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