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961—1962年国务院精简机构
统计资料显示:1957年全国职工人数是2 450万人,1960年猛增到5 000万人,工资总额也由156.4亿元增加到263.2亿元。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减少了2 300万人。职工人数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水平许可的程度。持续猛增的城镇人口使国家财政开始连年出现巨额赤字,1958年为21.8亿元,1959年为65.8亿元,1960年高达81.8亿元。银行大量增加信贷和发行货币,社会购买力由1957年的488亿元猛增到1960年的716.7亿元,大大超出社会商品供应量。(1)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解决粮食严重短缺,国务院从1960年开始,调整压缩政府机构,大量精简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大幅度精简城市职工。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的《关于中央各部门机构编制情况和精简意见的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央各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组织不纯、浪费人力的现象十分惊人。1957年中央各部门人员为25.3万,1960年已经增加到41.1万人。此次精简,拟将任务重复和不合理的机构进行适当的合并和调整,精简人员的指标为行政部门15%~20%,事业单位20%~35%。(2)该报告还指出:所有的部门都大力实行紧缩机构和精简人员,不仅是反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加强各条战线的工作。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以上,本年内减少1 000万。到1961年底,职工减少了827万,城镇人口减少了1 000万左右。(3)1962年2月7日,周恩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1962年是国民经济计划以调整为主的关键年。要坚决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这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最重要的一着,也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兵必先简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首先要裁并机构。”(4)
1962年2月22日,周恩来出席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上,周恩来对行政、工业、基本建设、农林水、财贸、文教、外交、军事、政法方面的精简工作进行安排。并指出:“当前重点应放在制订并实施上半年计划上面,这样可以在上半年减人七百万的基础上下半年再减六百万。”同时,提出由杨尚昆、习仲勋、谢富治、张启龙、高云屏、马文瑞、章夷白七人组成中央精简小组,由杨尚昆主持工作,童小鹏任秘书长,周恩来直接过问这项工作。会议批准了周恩来的建议,还决定成立由谭震林任组长的国家机关编制小组。(5)
20世纪60年代初的机构精简与50年代的精兵简政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
第一,50年代主要是减少一级机构——在中央减少部、委机关,在地方各级政府减少厅、局机关。60年代初则主要减少二、三级机构——在中央政府减少各部、委所属的司局机关,在地方各级政府减少处、科机关。1960年9月至1961年6月仅9个月的时间,中央各部委共撤销、合并了89个司局级机构,精简了15%。同期,中央各部委的直属事业机构合并了11个,精简了16%。同期,中央各部门在京单位减少8万余人,占原有总人数的33%,其中行政部门减少1.5万,占原有人数的24%。(6)
第二,1962年的精简开始注重编制的管理。1962年12月,国务院编制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机构编制(草稿)》,供各地参照执行。196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草稿)》,规定国家编制分为行政、事业、企业三种。凡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的编制,由行政经费开支。国家机关编制管理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一级机构的变更,由国务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