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2019年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打不死的“张小强”

张謇辞职之后去干吗?他用自己的方法救国救民去了。他知道,清政府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他得自己想办法。

他想到的办法很简单:办厂。有了工厂,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就有了工作机会,不会整天无所事事地沉溺在鸦片中;有了工厂,中国人就不用买昂贵的外国商品,中国人的钱也不用跑到外国人的口袋中去;有了工厂,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民族产业,可以带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发展,再也不用看外国人的脸色……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原因很简单:没钱。张謇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朋友关系,官方的、民间的,找人筹钱,可是一无所获。张謇四处奔波,最惨的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只能蹲在马路边卖字画攒钱回家。

状元创业,狼狈至此,看他笑话的人能从天安门排到颐和园。这打击可比当年“作弊”那事儿大多了,按心理阴影面积算,大概有30个姚明那么大吧?可是,张謇再一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没有一蹶不振,甚至你在他身上连垂头丧气的影子都找不到。他如同被蟑螂“小强”灵魂附体,挽起袖子重新来,你不给我钱,我找别人去,都不给我钱,我就直接弄东西去!

张謇想办的是纱厂,纺纱织布,再变成衣服。纱厂得有国外的机器,不能再用中国原始的手动纺纱机了——速度太慢。机器要花钱买,没钱怎么办?不怕,老天爷又给他“开挂”了。

原来,好几年前,朝廷重臣张之洞也想过办纱厂,当时从美国买了一批机器回来,可是厂子还没开起来呢,张之洞就被调到别的地方当官去了,这批机器就留在了码头上,没人要,等着生锈报废。

张謇赶紧打报告、写申请,请求官府把这批机器给他。官府起初不乐意,虽说机器是没用了,可也不能白给你啊。张謇又几次三番去找人说理,最终,这批机器被折合成银子,算是官府和张謇一起开了个厂子,赚了钱的话,张謇和官府一起分。

小链接

张之洞:晚清名臣。他创办了许多学校、工厂,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謇的纱厂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总算开起来了。这一下不得了,除了最初两年比较艰难以外,纱厂就像春天的风筝,一路扶摇直上,短短几年,它的利润就翻了一百多倍,赚了不少钱。

这时候,张謇的神童本色显现出来了。他脑瓜子一转,有了更好的主意:

纱厂得要纱吧?纱从棉花里来,张謇建了个棉花基地;棉花抽了丝,棉籽剩下了,那就用它榨油吧,张謇又建了个油厂;油里也有好油和坏油,质量好的做成油,质量不好的,就做成肥皂,张謇又建了个皂厂;有了肥皂,需要纸来包装啊,张謇又建了个纸厂;产品多了,要卖到更远的地方去,张謇又建了个轮船公司;各大厂子里机器设备太多,张謇又办了个铁厂;为了让厂子能长期工作,不断电,张謇又建了个发电厂……

张謇就像一只吃了兴奋剂的蚂蚁,忙忙碌碌,根本停不下来。他建立的这些工厂公司,虽然起点是为了让自己的纱厂更方便,结果却是造福了一方百姓,交通发达了,运输便利了,用电方便了,人们有工作了……在张謇朝着他“实业救国”的梦想一步步走近的时候,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正在改变中国近代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