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历史》2019年第4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急死考官的状元郎

“作弊”事件虽然有惊无险地过去了,可是对张謇的打击非常大,在他心里,这件事就是一个耻辱的标记。如果求一下张謇心理阴影面积的大小,我猜大概有十个姚明那么大。

这个心理阴影一直伴随着他,让他在之后的27年都没有考中过,这不光急坏了张爸爸,更急坏了朝廷里的那些考官。

原来,张謇的名声早已传开,当时天下读书人谁不知道江苏出了个天才儿童,虽然有一个考场小污点,但并不能否定他的才华呀!于是,考官们盼啊盼,总算盼到张謇又来参加科举考试了。

可当结果出来后,张謇却名落孙山。考官潘祖荫觉得不可能,就问另一名考官熙麟:“是不是你把张謇的卷子漏掉了?”这位熙麟是满族人,汉语水平不是很好,所以潘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被这个没文化的熙麟漏掉了。熙麟也是个机灵人,他就知道有人要拿他不懂汉语这事儿来怼他,于是早有准备,把自己看过的卷子都做了记号。结果一查,还真不是人家熙麟的问题,张謇的卷子他看过了,在潘老师那里又被刷掉了。可见,张謇这会儿还没有从姚明那么大的阴影中走出来。

又过了三年,张謇又来考,这回的主考官是翁同龢(hé)。翁同龢对张謇也是期待万分,还特意在考试前一天去见了张謇。不料,张謇不是一个人住的,还有一个同学刘可毅。这下说话就不是很方便了,翁同龢只好话里有话地提了句:“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注意,这是暗号!会试结束后,翁同龢在糊名的卷子里一份接一份地找,突然,在一份卷子的开头发现了四个字——“统筹全局”,正是那天他暗中提示的话,这一定是张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张謇排在第一名。然而,等名次出来后,翁同龢却傻了眼——状元不是张謇,而是那天跟张謇一起住的刘可毅!至于张謇,很遗憾,又一次落榜了。原来,那天张謇根本就没注意翁同龢说的话,以为人家翁老师是无聊跟他瞎扯呢。

两年之后,光绪皇帝又加了次恩科。殿试结束后,收卷官开始收卷子。如果就这么收了上去,张謇肯定跟状元无缘,因为他的卷子上有两个小错误,按照规定肯定又是落榜。但这次收他卷子的人叫黄思永,此人久仰张謇的大名,毫不犹豫地擅自将卷子上的两个小错误改了过来。张謇就这样进了前十名。接下来是最后定名次。当时,有个规定:前十名的卷子分别由各考官提名,地位最高的考官定状元,第二高的考官定榜眼。当时的考官中,地位最高的是张之万,第二高的是麟书,第三是李鸿藻,第四是翁同龢。这四个人看好的考生分别是郑沅、尹铭绶、沈卫、张謇。这么算下来,张謇应该是第四了,但这时候那位神一样的翁大人又站了出来,联合李鸿藻,硬是逼张之万把状元让了出来,最后的名次变成了:张謇、尹铭绶、郑沅、沈卫。

你瞧瞧,为了张謇能当状元,各位考官真是够拼的!

孔龙有话说

考官为考生“开挂”这事儿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最有名的是北宋时期苏轼、苏辙兄弟俩参加科举的事。在考试前一天,苏辙生病了。当时,立刻有官员去找皇帝商量,说苏家两兄弟是大大的人才,现在弟弟生病了,哥哥肯定要在床边照顾,他们两个都不能参加考试了,这科举开了还有什么意义?皇帝一听,有道理呀!于是,皇帝命令推迟考试时间,等到苏辙病好了,才宣布考试重新开始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