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首因效应:好的开场白能支撑起整场谈话
上篇 心理效应与口才定律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影响作用。引用到口才学中,首因效应要求在讲开场白时,就能给沟通对象留下一个良好印象。因为,如果你一开始说得不好,可能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坏印象,从而打消与你继续交谈的兴致。
第一句话是叩开对方心扉的敲门砖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要想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最重要的莫过于说好第一句话。因为说好第一句话能给人一种友好、亲热且贴心的感觉,从而快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
不管在什么场合,第一印象对人都非常重要,而如何与陌生人说好第一句话,关系到能否打破初次交往的心理障碍。如果开场白很精彩,能引起对方的共鸣,那么双方就会很快“打成一片”。
可是,现实中,有些人的胆子非常小,不敢主动向对方问好,特别是向陌生人问好。其实,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大胆地跟对方说:“我一直想和你说话,可是我很怕接近你。”这种单刀直入的话语,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很难拒绝。这种沟通方式,能让我们快速打破沉闷的局面。因此,说好第一句话至关重要。
那么,当与陌生人见面时,怎样做到说好第一句话呢?常见的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
1.通过亲友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两个陌生人之间倘若仔细进行一番交流,总能找到一些或近或远、或明或暗的亲友关系。假如你能在与对方见面之前多花一些时间,发现与对方的某种联系,那么就能大大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对方感觉亲切。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访华的过程中就曾用过这种方式。在1984年夏天,美国总统里根受邀访问上海的复旦大学。在一间偌大的教室里,里根总统看着台下100多名初次见面的复旦学生,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其实,我和你们的学校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你们的谢希德校长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由此看来,我和各位自然也就算得上是朋友了!”
话音刚落,全场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短短的几句话,瞬时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因此,在日常的交际中,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寻找彼此联系的方式,有意识地拉近和对方的距离,从而使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2.采用问候式让人产生亲切感
“您好”是向对方问好致意的常用语。不过,如果能根据时间、对象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将会更好。
比如,当面对德高望重的长者时,你可以这样说“您老人家好”,以表示敬意;当面对跟自己年龄相仿者时,可以说“老×(姓氏),您好”,这样显得更亲切;当对方是教师或医生时,可以说“田医生,您好”“李老师,您好”,这样能让人产生受尊重感;当过节期间,则说“过节好”“新年快乐”,对人致以节日的祝福;而早晨的时候说“早上好”“您早”则比“您好”要显得更加具体些。
3.用敬慕式话语给人一种贴心感
对初次见面的人表示敬重、仰慕,这是热情有礼的表现。但是,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胡乱吹捧,不要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之类的过头的话。
表示敬慕的话一定要依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比如: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能见到您这样颇有名望的教师,我真是荣幸之至!”
“您的艺术品我曾经欣赏过很多遍,受益匪浅。没想到今天竟然能在这里一睹您的风采!”
总之,你一定要记住,与陌生人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叩开对方心扉的敲门砖,也是让人产生对你一见如故的秘诀,因此,一定要重视并说好它。
称呼对了,后面的谈话会轻松很多
称呼往往是一个人身份、地位、能力的象征,而恰当地称呼别人则是一个人修养、情感、智商的综合体现。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攀谈失败,究其原因可能就是疏忽了称呼,让自己吃了大亏。会称呼别人,我们才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让对方对自己倍感亲切,同时也会为自己带来攀谈的成功。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不注意称呼的运用。殊不知,称呼里有很重要的学问,称呼准确、得体与否,有时可以决定一件事情的成败。
例如,如果我们要与人聊天,不管对象是谁,总得以一个合适的称呼开头,它就像一把人际交往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进入人际交往的大门。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聊天就有可能顺利进行;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让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有一个小伙子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骑车赶路,眼看快到中午了,便急着找一个饭店吃点儿饭。忽然,他看到一个老汉路过,便停下来问道:“喂!老头,这儿离饭店还有多远?”老汉十分不高兴,随意答道:“五里!”小伙子听后急忙赶路去了,可一口气骑了十几里,仍然没有看到饭店。他暗想:这老头儿肯定是在骗我,一定要回去教训他一下。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突然,他醒悟过来,“五里”不是“无礼”吗?想到这里,小伙子便掉转头往回骑。他追上那位老人,急忙停下来,亲热地叫了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最近的饭店已走过去了,还是到我家吃个便饭吧。”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交谈时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不同的交谈效果。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能用好称呼,让对方听着舒服,对方自然就愿意与我们多交流;相反,如果我们称呼得不好,让对方听着反感,对方自然不愿意和我们说话。
在各种场合和工作中恰当地称呼别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准确地称呼别人不仅是一个人有素质、有礼貌、有品位的体现,还是正确与人交流、交往的重要前提。如果一个人总是大呼小叫、无名无姓或“喂喂喂”地称呼别人,别人自然不会乐于理他。
称呼往往是一个人身份、地位、能力的象征,而恰当地称呼别人则是一个人修养、情感、智商的综合体现。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交谈失败,究其原因可能就是疏忽了称呼,让自己吃了大亏。会称呼别人,我们才能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让对方对自己备感亲切,同时也会为自己带来攀谈的成功。
那么,该如何合理地称呼对方呢?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考虑职业
一般来说,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应称“大夫”;对教育和文化行业的人,如教师、编辑等,可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对外企经理、外商、外籍华人最好称“先生”“小姐”“太太”“夫人”等。
2.考虑年龄
见到年龄较大的人,要呼尊称,如“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等。同龄人可以随意一些,如可称呼“哥们儿”“兄弟”“姐”“小妹”等。对待异性常用“帅哥”“美女”等活泼的称呼,但这样的称呼会让别人怀疑你另有企图,一定要看清状况。
3.考虑身份和场合
在与一些领导、上级接触时,最好以头衔相称,如“王经理”“田厂长”“李校长”“张局长”等,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更应如此。
谈吐优雅,开口就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美国哈佛大学前任校长伊立特说过:“一个有教养的人,其谈吐也是优美而文雅的。”
善于说话的人,不但能使不相识的人见了他后留下好印象,还能广结人缘,处处受欢迎。
许多人说话的本领不是很高明,是因为他们不曾把说话当作一门艺术,不曾在这门艺术上下功夫。他们不肯多读书、多思考。他们说话,宁肯随便用粗俗的语句,也不肯“三思”而后言,将自己的意思用文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传,有一对父子冬天在镇上卖便壶(俗称“夜壶”)。父亲在南街卖,儿子在北街卖。没多久,儿子的地摊前有了看货的人,其中一个人看了一会儿,说道:“这便壶大了些。”那儿子马上接过话茬:“大了好啊!装的尿多。”人们听了,觉得很不顺耳,便扭头离去。在南街的父亲也遇到了顾客说便壶大的情况。当听到一个老人自言自语地说“这便壶大了些”后,父亲马上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意地点了点头,继而掏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俩人在一个镇上做同一种生意,结果迥异,原因就在于会不会说话。我们不能说儿子的话说得不对,但不可否认,他的话说得欠水平,粗俗的语言难以入耳,令人听了很不舒服。而父亲则算得上是一个高明的销售商。他先赞同顾客的话,以认同的态度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看似离题的话说得实在是好。这设身处地的善意提醒,顾客不难明白。卖者说得在理,顾客买下来是很自然的事了。
做生意尚是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优雅的声音是一种能量,就像磁场一样,能够不动声色地吸引你周围的人。那些谈吐优雅的人总是会通过交谈来打动别人,比如在演讲、谈判,或是与人初次见面交谈时。优雅的谈吐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同时,优雅的谈吐还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文明、礼貌的表现。
不良的谈吐总会给你带来麻烦,一位日本小说家曾这样说:“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摩擦冲突都起因于恼人的声音、语调以及不良的谈吐习惯。”如果你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你会发现如果一个人谈吐有缺陷,可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事业不顺利等。所以,优雅的谈吐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
做好自我介绍,让形象值瞬间飙升
自我介绍是人与人良好交流的开始,是人际交往的关键环节。在陌生的场合,面对陌生人,要想让你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深深地扎下根,你必须学会自我介绍。它是你在陌生场合取悦陌生人的秘籍。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从陌生到熟悉,往往都是从自我介绍开始的。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你给别人第一印象的好坏以及日后交往的顺利与否。
可能有人会说,做自我介绍很简单啊,人人都会。然而并非如此,事实上很多人做得并不理想,以至于把自己介绍了半天,对方仍然不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然也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了。
那么,什么样的自我介绍才能把你这个人深刻地印在对方的脑海里,让对方尽快地对你产生好感,并愿意继续和你聊下去呢?一般来说,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怕“生”,见到陌生人,思维就僵化,变得呆若木鸡。本来伶牙俐齿的,结果变得结结巴巴了。这种状况怎能介绍好自己呢?要克服这种胆怯心理,关键是要有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绍好自己,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2.态度要真诚自然
有人把自我介绍称为自我推销。既然推销产品时需要在货真价实的基础上做宣传,那么推销自我时也不能不顾事实而自我炫耀。因此,做自我介绍时,最好不要用“很”“最”“极”等表示极端程度的词汇,以防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真诚自然的自我介绍,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闪闪发光,引起人们的注意。
著名的戏剧表演家王景愚是这样做自我介绍的:“我就是王景愚,表演《吃鸡》的那个王景愚,愚公移山的愚。人称我是多愁善感的戏剧家,实在是愧不敢当,我只不过是一个走火入魔的‘哑剧迷’罢了。你看我40多公斤的瘦小身材,却经常负荷许多忧虑与烦恼,又多半是自找的。我不善于向自己敬爱的人表述敬与爱,却善于向所憎恶的人表述憎与恶,然而胆子并不大。我虽然很执拗,却又常常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既痛苦又快乐,我就生活在这痛苦与快乐的交织网里,总也冲不出去。在事业上,人家说我是敢于拼搏的强者;而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我又是一个心无灵犀、半点不通的弱者。因此,在生活中,我是交替扮演强者与弱者的角色……”
这位表演艺术家的自我介绍是多么的机智巧妙,同时又不乏谦虚、诚恳,是不是很容易就引起了你的好感,并产生了与之进一步结识的愿望。所以,自我介绍不一定要口吐莲花,人与人交往最重要的就是态度真诚,做到了这一点,相信你会给更多的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3.语言要幽默生动
在自我介绍时,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能给别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好感与认同,产生与之接近的愿望。
著名歌唱家克里木在一次演唱会上的自我介绍就很有新意,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说自己12岁开始便骑着心爱的小毛驴走南闯北,为了接受青年朋友的善意批评,忍痛放弃了那条落后于时代的小毛驴,从国外买了辆进口车开到演出场地。说到这儿,他停了片刻,又说:“你们猜是什么牌子的车?那是印度的大篷车!”
克里木就是从现场观众对他印象最深的曲子电影《阿凡提的故事》的插曲联系到小毛驴,再从小毛驴说起,不落俗套,语言风趣幽默。
可见,自我介绍应当独辟蹊径,从独特的角度,选择使对方感到意外、又觉得顺乎自然的内容,采用活泼的语言把自己“介绍”给别人。
4.要考虑对象
自我介绍的目的是要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引起初识者的兴趣。因此,交往对象不同,介绍的重点也不一样。你要研究对方的想法,对他来说,你的价值在哪里。所谓价值,就是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是一个值得结交的人。
日本交际专家大串亚由美在授课时的“自我介绍”就非常有特色,并且她还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员设计了两个不同版本的“自我介绍”。
一个是这样介绍的:“大家早上好,我是世联公司的大串亚由美。‘大’是大小的大,串是‘两个口一竖’的串。我的特长是早起,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希望大家经过我的培训后,能够取得一些有效的收获。因此,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今后还要请大家多多配合,在此,我提前向大家表示由衷的谢意。”
另一个是这样的:“早上好,我是大串亚由美。作为大家的讲师,我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培训经验。我几乎每天都有培训任务,去年一年我一共做了275天培训。我的人生格言是‘勤勤恳恳,决不懈怠’。今天的培训,我会竭尽全力,为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还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踊跃参与。”
这两个版本的“自我介绍”,对那些形象思维较强的学员,她多采用第一种;对数字概念比较强的学员,她则多采用第二种自我介绍。无论是哪一个版本,她都把自己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传达给了学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自我介绍是人与人良好交流的开始,是社交的关键环节。在陌生的场合,面对陌生人,要想让你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深深地扎下根,你必须学会自我介绍。它是你在陌生场合取悦陌生人的秘籍。
找好话题,初次见面也能深刻交谈
好话题是初步交流的媒介,是深入聊天的基础,是纵情畅谈的开端。通过转移注意力,提出新话题,使谈话氛围重新和谐起来。没有话题,交流就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在与陌生人交谈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话不投机或不善表达而出现“冷场”的情况,冷场无论是对于交谈、聚会,还是议事、谈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面。而要想打破冷场,那就必须要有寻找话题的本领。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女教师,行前有人说这位老师很倔,说不过三言两语就把人打发走了。记者到学校去找她,她正在跟传达室的人发脾气。记者听说她是浙江人,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他也是浙江人。后来,他们从家乡聊起,越聊越投机,这一段题外话也为采访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实打破冷场的方法有很多,关键看我们能否随机应变,及时发现和找到对方关心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由,提出一个好话题。
一般来说,好话题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熟悉,可以聊;大家都感兴趣,喜欢聊;有展开探讨的余地,容易聊。
那么,在与陌生人聊天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好话题呢?
1.选择对方关心的话题
面对陌生人,要把对方关心的事件作为话题,把话题对准对方的兴奋中心。通常这类话题是他想说、爱说、能说的,自然就能说个不停了。
2.借用身边材料为题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有人善于借助对方的姓名、籍贯、年龄、服饰等,即兴引出话题,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活自然,就地取材,其关键是要思维敏捷,能作由此及彼的联想。
3.投石问路
向河水中投块石子,探明水的深浅再前进,就能有把握地过河。同样,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先提出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当稍微有所了解后再有目的地进行交谈,便能聊得更为自如。比如,在聚会时见到陌生的邻座,便可以先“投石”询问:“您和主人是老乡还是老同学呢?”不管问的哪一句,都可循着对的一方面交谈下去;如果问得都不对,对方回答说是“老同事”,那也可以谈下去。
4.寻找共同的喜好
问清楚陌生人的兴趣,循趣发问,就能顺利地进入话题。比如对方喜欢下象棋,你便可以以此为话题,谈下棋的情趣,车、马、炮的运用等。如果你对下棋也略微懂点儿,那肯定谈得投机。如果你对下棋不太了解,那也正好是一个学习机会,可以静心倾听,适时提问,借此开阔眼界。
引发话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即景出题”法、“借事生题”法、“由情入题”法等。你可以巧妙地从某景、某事、某种情感出发,引出一番讨论。这种引发话题,重点在于引,目的则是导出对方的话茬儿。
5.寻找共同点,缩短距离
与陌生人交谈时,必须在缩短距离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得多些,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进而在感情上变得融洽。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志同道合,才能谈得来。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要想与陌生人谈得投机,就要在“故”字上做文章,变“生”为“故”。下面是变“生”为“故”的3种方法。
(1)适时插入聊天过程中。
看准情势,不放过应当说话的机会,适时地插入聊天过程中,适时地“自我表现”,能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聊天是双边活动,光了解对方,不让对方了解自己,同样难以深谈。陌生人如果能从你切入的谈话中获取教益,那么双方就会变得更亲近。适时切入,能把你的知识主动有效地呈现给对方,符合“互补”原则,进而为“情投意合”奠定基础。
(2)借用媒介。
通过寻找自己和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物,从而找出共同语言来缩短双方的距离。比如,当看到一位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件东西,可以问:“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是个行家。正好我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这种对别人的一切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媒介物表露自我的方式,也会让聊天顺利进行。
(3)留有余地。
留些空缺让对方接口,使对方感到双方的心是相通的,聊天过程是和谐的,那样就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和陌生人聊天时,千万不要把话说完,也不要把观点说死,应当拿出虚怀若谷、欢迎探讨的态度来对待。
根据情境设置话题,打破冷场局面不再难
我们应该知道,冷场的出现,往往与话题有关。曲高和寡会导致冷场;淡而无味同样会引起冷场。如果你不希望出现冷场,就应当事先做些准备,使自己有一些库存话题,以备不时之需。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比如聚会、议事等,常会出现冷场的情况,令人感到窘迫。一般来说,谈话者之间若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最容易因话不投机而出现冷场。
彼此之间不是很熟悉。
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差异大。
心境差异大。
兴趣、爱好差异大。
性格、素质差异大。
平时意见不同,感情不和。
互相之间有利害冲突。
异性相处,尤其单独相处时。
因长期不交往,关系比较疏远。
性格都比较内向。
……
出现冷场时,双方都会感到尴尬。但是只要你掌握了破冰之术,及时根据情境设置话题,冷场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1.要学会拓展话题的领域
开始第一句话要注意的是使人人都能了解,人人都能发表看法,由此再探出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谈话的领域。如果指着一件雕刻说:“真像××的作品!”或是听见鸟叫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格。”除非对方是内行,否则不但没有成效,还会在背后挨骂。
如果你想拓展谈话的领域而希望知道对方的职业,那只能用试探他的方法。比如,你可以问:“先生常常去游泳吗?”如果他说“不”,你就可以问他是否很忙,“每天上哪儿消遣最多?”然后探出他是否有固定工作。如果他回答“是”,你就可以问他平时什么时候去游泳,从而判断他有无职业。如果他说是星期天或每天下午五点以后去,那无疑是有固定工作。
当确定了别人有工作时,才能问他的职业,这样就可以谈他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工作,或确知对方为失业者,那最好还是谈别的话题。
2.风趣接话转话题
在谈话中善于抓住对方的话题,机智巧妙地接答,可以使我们的谈话变得风趣,从而使谈话氛围活跃起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我们夸奖对方取得的成绩时,总能听到这样的回答:“一般一般”。倘若我们不接着话茬儿说下去,就有点儿赞同对方的说法,达不到接话说的目的。这时,你可以这样回答:“‘一般’情况尚且如此,那‘二般’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言外之意是说:“一般的情况才如此的话,二般的情况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这类接话,一般是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接住对方的话茬儿,作风趣的转答。
要想巧妙地接答对方的话茬,可以把原来的话题引向另一个话题,使谈话转变一个角度继续进行下去。
小王是某公司负责某一地区的销售业务员。公司为了加强和客户之间的联系,特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工商联谊会”。公司安排小王在会议期间陪同他的客户杨某。他们路过一家商场,谈起了商场的销售情况。最后,杨某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市场竞争够激烈的。”小王随即接过他的话说:“就是。在您的公司工作的业务员也不少吧?”
就这样小王既把话题延伸了下去,同时又把话题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3.适时地提出引导性话题
适时地提出引导性话题,可以给他人留下谈话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当众讲话的人。这些话题可以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性质等方面来设置。比如:“近来工作顺利吧”,“听说你最近有件高兴的事,什么事啊”,“前一段时间我看见了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先用这些听起来使对方温暖的话寒暄一下,便于开展谈话。
面对那些在公司上班的人,可以探问其对公司的日常规则的看法,如:“你们公司每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之后还要做早操,召开例会,你怎么看待?”引导性话题应该注重可谈性和可公开性。不宜在公开场合触及个人隐私,也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
如果引导性的话题过于敏感,或者越出了对方的兴趣爱好,或者过于深奥,超出了对方的知识结构,也许是对方不愿意说,也许是真的无话可说。提出这类话题,目的是想让对方开口讲话,如果不能让对方开口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提一些引导性话题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策略,不要让对方感到难以回答或只是附和而已。比如:“你是不是也觉得你们现在的厂长很能干?”人家要说赞同的话,他自己的确也有保留意见;要说不赞同,而你已经认可了,他总不至于在你的面前进行反对吧,何况是说别人的坏话呢?所以说,这样的话题,处理得不好,就会让自己失去谈话的亲和力。再者也不要问些大而空的问题,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最好具体点。
此外,在打破冷场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如果是因为自己太清高、架子大,使人敬而远之,而造成对方的沉默,在交谈中就应当主动、客气、随和一些。
(2)如果是由于自己太自负,盛气凌人,使对方反感,而造成了沉默,则要注意谦虚,多想想自己的不足,适当褒扬对方的长处。
(3)如果是由于自己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漫无边际、无休无止,而导致了对方的沉默,则要注意适可而止,给对方说话的机会,不要让人觉得你是在做单方面的传教。
(4)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喜欢教人,而不喜欢受教于人。有时装作不懂事的样子,往往可以听取他人更多的意见,这根源于人们的自炫心理。反之,你表现得太聪明,人家即便要说,也会有所顾虑,怕比不上你。因此,你可以采用求教的语气说话,这样就能引起对方的优越感,从而引出滔滔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