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章一气呵成,就是逻辑思考
小看连接词,思考就成了一团糨糊
前面提到,“模糊”是因为我们省略主语,导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连接模糊不清。在商务文案、新闻报道、会话等沟通媒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不清不楚的接续语。这些连接词,都是把主语的多个可能的解释连接起来的表现方式。
模糊的连接词无法明了地连接多个信息,因此成为阻碍正确信息传达的最主要因素。每一则信息之间的关系如果模糊不清,那么上下文的关系以及主旨,当然也就变得模糊不明。所以,为了传达正确的意思,大家应该尽量正确地使用逻辑连接词,以清楚表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当我思考逻辑连接词时,不禁觉得经常听到的“日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原因在于,不是日语这个语言的表达让人感觉模糊,而应该是使用者本身的问题比较大。如果日语这个语言的本质就是模糊,那不就表示只要使用日语,就永远表达不清楚?在逻辑表现力中,信息的明了度只能依赖于使用者的表达,其影响大于语言本身。
同样,将逻辑套用在主语上也是如此。日语里面并非没有主语的概念,而是使用者不习惯意识到行为者,也就是主语。相反,大家都说英语是表达明了的语言,但是只要连续使用太多“but”和“and”,句子的意思一样模糊不清。换句话说,一个句子表达得明不明了,最终仍然是回归到语言使用者本身。
请大家多多活用我整理出来的“高杉逻辑连接词表”(图2-1)。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这份逻辑连接词表。但是,它还不是最终版,顶多算是一份入门导览,在内容的全面性上尚嫌不足,还需要继续补充更多逻辑连接词。
图2-1 高杉逻辑连接词表
状况一:你想“追加”说明,还是“归结”因果?
状况一: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困境,住宅行情持续下跌。
这句话中出现了模糊的语意衔接,究竟“陷入困境”与“行情下跌”这两个信息之间表示何种关系?是表示一个关联性松散的追加信息,还是表示一个紧密连结的因果关系?看第一遍的人不会有想法,信息的传递者(你)得引导他。
如果你想表达的是“追加”说明(比前一信息更进一步)的话,应该改成“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困境,不仅如此,住宅行情也持续下跌”比较好。其他还有很多表示追加语气的连接词,像是“除此之外”、“而且”等。
如果想拆成两句来说明,句子可以改成:“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而且,住宅行情也持续下跌。”除了“而且”之外,还可以用“并且”、“此外”。如果想表示强调,还有很多选择,像是“特别是”、“同时”、“尤其”等。
如果想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理由”连接词,或者是反过来,用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归结”连接词。
如果用归结连接词,句子会是这样:“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所以住宅行情持续下跌。”其中,表示原因的“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在支持着结论“所以住宅行情持续下跌”。在归结连接词方面,一般还可以使用“因此”等。另外,就像追加说明的连接词一样,归结衔接也可以拆成两句来说明。例如,“由于市场不景气,各企业开始陷入苦境。结果,住宅行情持续下跌”。
状况二:你想“追加”说明,还是强调“手段”?
状况二:削减对各国课予的义务,推行排放交易,为一种有效方式。
从上下文来看,后面的句子可以用“追加”连接词来衔接,也可以用“手段”连接词来衔接。(就看你要表达哪种意思)如果是追加的意思,那就要改成与状况一相同的句型:“削减课予各国的义务,并且促使排放交易,为一种有效方式。”“并且”只是追加用语的其中一个,你也可以用“还有”。
如果“削减对各国所课予的义务”是一种手段,那么它的目的就是“推行排放交易”,这时候要用“手段”连接词来衔接。“借由削减课予各国的义务,(目的是)促使排放交易,为一种有效方式。”
问题不在于这个句子的正确解释(二者到底是追加关系还是手段关系)因为我们没有足够材料可供判断,而且我的原意也不是要大家找出这句话的正确连接词。以上这些尝试的目的在于,如何借由连接词来表达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明了关系。
广告文案这样润饰后才有力
以下这篇广告文案刊登在某报社的网站上,从中可以找出几个存在“模糊衔接”的地方,包括不是连接词的部分也一样。我们一起来分析和润饰一下吧,应该加上连接词的地方,我会标出号码。
××家电的高性能微波烤箱
××家电的“石窑微波烤箱DT-C400”将于9月1号开始销售!(1)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2),(3)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机型提升36%。(4)达到使用频率最高的摄氏200℃左右的温度,时间仅约五分钟。(5)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
(6)烤箱烹调和超高温水蒸气烹调的最高温度,各为350℃和400℃。(7)比旧机型各提高50℃。(8)可缩短烹调时间。(9)配备新功能水蒸气烹调,能配合食材让温度适当保持在35~95℃之间。(10)可烤出三分熟和五分熟等不同熟度的牛排。(11)减少因加热而流失的维生素。
(12)有金色、银色两种颜色可供选择。(13)开放式价格。(14)但预计店内实际售价约在十万日元。
很难阅读的文案,是吧?现在我们来逐一检查:
(1)的地方应该表示何种前后关系呢?看起来不像简单的追加。“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与“食材美味不流失”之间的关系,似乎挺紧密的。假设前者是理由,那么后者就是结果,它们是归结关系。因此,改善方法之一,是“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所以(或“因此”)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
不过,还有另一种可能,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这样就会变成:“借由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
因果关系与手段关系看起来很相似,到底差在哪里?其差别在于,是否反映出行为者的“意图”。例如,“他按下开关,所以空调开了”表示因果关系。开关被按下了,所以空调便开始运作,因果关系非常简单,我们感受不到他积极想要打开空调的意图。这里的谓语是不及物动词“开了”。如果句子改成“他借着按下开关,让空调打开了”,则显然有强调行为者的意图。所以,这一句话呈现出手段关系,谓语用了使役动词“让……打开”。
回到原文,××家电开发微波烤箱的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烹调时食材的美味不会流失,我推断这里是手段目的关系(此处的讨论仅限于插入连接词,我们先不讨论文案该如何写得精简,那放在后面的章节中说明)。
第一段的后半部分,似乎都在说明微波烤箱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的温度,所以为了让(2)的前后关系可以更加明了,应该要加入“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温度”。但这样句子太长,改成直接加入解说连接词“具体来说”、“也就是说”即可。
(3)的地方也是模糊不明,各位读者应该已经发现这里是手段目的关系,所以应该改成:“由于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升36%。”
(4)的地方语气没有衔接,不过从“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高36%”和“达到使用频率最高的200℃左右,时间仅约五分钟”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彼此的关系。由于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因此二者是归结关系。所以,(4)的地方可以加进“因此”。
(5)的地方,“仅约五分钟”与之后的“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应该属于归结关系,像是“由于只要约五分钟”、“因为只要约五分钟”等。可是如此一来,在连接的地方归结关系出现太多遍了,所以我们可以将“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当作修饰语,搬到“仅约五分钟”之前,变成“达到200℃左右的温度带,时间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仅约五分钟”。改成这样,原文中希望强调的“快三分钟”也能够完整传达。
第二段是附加说明第一段“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的卖点,也就是这台微波烤箱的优点。所以(6)的地方,可以再加一个追加连接词:“其他优点像是”。
(7)的地方,说明了350℃和400℃各提高50℃这项信息,但是没有主语。其实,将(7)前面的句号改成逗号,语气就连贯起来了。
(8)为典型的模糊语气,应该好好地用归结连接词来表示:“比旧有机型各提高50℃,因此可缩短烹调时间。”当然,如果你要改成“所以”、“结果”、“于是”等连接词也可以。
(9)的后面在介绍与前面不同的优点,所以放一个追加连接词“不仅如此”。如果说“适当保持温度的功能”可以“烤出不同熟度的牛排”,以及“减少因加热流失的维生素”,那么(10)就是归结关系(加上“因此”、“所以”、“结果”)。另外,(11)直接连结前面的“烤出不同熟度的牛排”,以及后面的“减少因加热流失的维生素”,所以应该插入追加连接词,像是“同时”、“以及”等。
最后一段出现很多选项,还有关于价格的信息,看起来不太像是优点。这时候,如果(12)追加的信息重要性较低,那么可以使用“顺带一提”等解说连接词。(13)也是追加信息,可以加进追加连接词“还有”,或者像原文一样省略也无妨,因为颜色和价格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
(14)“……开放价格,但……”的“但”字应该是“转折”的意思没错,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价格为开放式,也就是说厂商没有期望的零售价,店家要卖多少都可以,不过从批发价到店家的零售获利,一路算下来,(谁)估算店内实际售价在十万日元左右。”
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个“但”字之后,是谁来预测店内实际售价是十万日元呢?是制造商××家电、零售店,还是报社的记者?不管是谁的预测,改成“但一般预计”,相对可以停住接收者的追问。
最后,我们重新确认一下润饰后的结果:
××家电的“石窑微波烤箱DT-C400”将于9月1号开始销售!(1)借由短时间达到适合烹调的温度,烹调时食材美味不流失。(2)具体来说,由于(3)配备高功率的加热器和风扇,烤箱内的热量供给比旧有机型提升36%,(4)因此,达到使用频率最高的200℃左右的温度,时间(5)比旧有机型快三分钟,仅约五分钟。
其他优点像是(6)烤箱烹调和过热水蒸气烹调的最高温度各为350℃和400℃,(7)比旧有机型各提高50℃,(8)因此可缩短烹调时间。(9)另外,配备新功能水蒸气烹调,能配合食材让温度适当保持在35~95℃之间。因此(10)可烤出三分熟和五分熟等不同熟度的牛排,(11)以及减少因加热流失的维生素。
(12)顺带一提,有金色、银色两种选择。(13)开放式价格,但一般预计(14)店内实际售价在十万日元左右。
重点都写了,但为何读不下去?
因为模糊的句子很好用,写作者根本不用思考整个信息的脉络,只需要排列句子就一路写下去,真是太方便了。反正都在讲同一件事、同一个产品,相关的句子总是接得下去,而且乍看之下还似乎有脉络可循。
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写文章更轻松的事了,所以忍不住就会这么做。其实,当我疲累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过多使用前后意义不明确的模糊语句,但是读者可就惨了。
模糊衔接害人脑筋不转弯
就像你刚才看到的广告文案一般,用一连串关系模糊的句子来排列信息,根本无法连接意思。或许,写作者的目的真的就是这样也说不定。可是,当你全部都用关系模糊的句子来连结意义,很抱歉,你就无法明了表达出信息之间的关联,信息当然很难传达给对方。大概所有的接收者迅速浏览一遍这种文章后,都会觉得似懂非懂,不然就是觉得“这到底在说什么啊……”然后不了了之。
即使有时候信息还是顺利地传达给对方了,但那只是运气好,不然就是对方很聪明,自己能将模糊衔接转换成逻辑衔接,就像我们刚才做的那样。但是,有多少接收者愿意做这件麻烦事?
模糊的语句连接会对接收者造成极大的负担,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者不负责任的行为。
连接词是文章“通顺”的灵魂
当接收者感到“这份文案真难懂”时,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你可以从“原来这份文案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较大范围的问题开始思考。例如,这份文案最终想要传达的是“记述性信息”,是评断某事物优劣的“评价信息”,还是提出某种具体行动的“规范信息”?换句话说,如果信息种类模糊不明,对方便无法在宏观上理解信息。
其次,有时候问题出在构成文章的零件上,也就是个别信息,这意味着对方在微观上的理解出现困难。
有时候对方已经大致理解宏观和微观上的意思,也就是说,每一个零件分开来看都能懂,可是读完整份文章仍然觉得难以理解,那么这时候问题应该是文章不够“通顺”。
我们常被要求“写文章要通顺”。其实,“通顺”是具体建立在逻辑连接词上,因为所谓“通顺”就是指每则信息之间的前后关系。文章通不通顺,全在于你是否能将每则信息之间的前后关系,明了地传达给对方。
逻辑衔接,减轻接收者的负担
每则信息之间的关系有多个层级。一般来说,如果是商务文案,因为篇幅较长,所以通常由好几个“章”所构成,章与章之间的信息都得有关联。章的信息在金字塔结构中属于关键信息。我会在下一章详细说明何谓金字塔结构。而关键信息和关键信息之间的衔接关系,就成为整份文案所展开的宏大故事。
章由多个“分段”所构成,每个分段之间的信息必须有关系。每个分段在金字塔结构中属于次要层级的信息。分段由多个句子(句子就是信息,构成文案的最小单位)构成,所以分段的层次发生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中。以金字塔结构来说,章与章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段与分段之间的关系,为同层级中的横向关系。
除此之外,不仅整份文案的信息与章信息之间有关系,连章信息与分段信息之间,甚至是分段信息和个别的句子之间都有关系。以金字塔结构来说,它们形成了上下不同层级的纵向关系。
总而言之,不管在哪一层级,都会和其他信息互相产生关系。这些关系都要靠逻辑连接词来表达。思考如何加入逻辑衔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考。
制作一份通顺的文案,其实就是让句子明了地连接起来的工作。用逻辑来衔接可以让信息之间的关系明了,减轻接收者的负担。为什么呢?因为接收者不必花功夫厘清上下文的关系就可以理解内容。只要正确使用逻辑连接词,对方便可以轻松理解上下文的关系。例如,只要出现“因此”,对方立即知道,你想以前面的根据做出后面的结论。如果你使用模糊的衔接方式,对方就无法确定你到底想要表达追加还是归结,结果造成理解上的负担。
假如使用“借由……”,那么几乎不用思考,对方一下子就能想到你前面会讲到手段,后面会讲到目的。如果使用模糊的衔接方式,对方不知道你到底是想表达追加的信息,还是说出目的,只能继续往下读,再从前后关系中去推断。
总而言之,逻辑表现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尽量不要造成接收者的负担。
不动脑袋写出的文章,你看得出来
减轻接收者的负担,意味着加重传递者的负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做出适当的逻辑衔接,必须对传递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行。如果传递者对内容一知半解,就很难掌握信息的前后关系。也就是说,在恰当地加入逻辑衔接的工作中,写作者非得填入内容不可。而这项工作,迫使传递者必须动脑思考。
其实,做好逻辑衔接本来就是传递者的责任。沟通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使对方理解我们的意图。如果什么都依赖接收者自发性的解读,造成对方的负担,这绝非良策。要记住,将信息明了地衔接起来,是传递者的责任。
“用逻辑衔接?这会不会让文章变得生硬啊?”这是我在推广逻辑衔接时,经常被人问到的问题。答案是“绝对不会!”因为文章不是会变得生硬,而是会变得更明了。
我猜会问这种问题的人,应该是习惯于使用模糊衔接(因为这不动脑筋就能完成文章)。对学会逻辑衔接的人来说,一看到模糊衔接的文章,反而会觉得:“这到底在写什么啊?到处都是上气不接下气的句子,主题不明,这根本是代谢异常的文章嘛!”
还有人曾经问过我:“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日常会话用逻辑衔接,好像太生硬了……”答案还是一样:“没有这回事!”因为不是变生硬,而是变得更明了。
没错,如果说话的口气像在军中一样,大声地强调衔接的连接词“因为!”、“因此!”、“还有!”,确实会让听者感到生硬。可是,这种印象是由说话者的语气所传达出来的,并非逻辑衔接原有的属性。当你刻意拉长、停顿、加重,结果就会像是选手宣誓一样,尾音拉长,语气听起来相当不自然。
请各位理解,逻辑连接词的活用和一个人说话语调的表现是两码事,是独立的变量。要将逻辑衔接的连接词柔软地融入会话当中,让前言后语连贯起来。
看报纸就可以练习逻辑思考
使用逻辑衔接,就等于在练习你逻辑思考的技巧。磨练这项技巧,最重要的是靠平时的积累,我建议大家从报纸中做练习。
不知道该说幸或不幸,报纸是模糊衔接的大宝库,可说是“不知所云句子组合”的嘉年华。每天早上看报纸时,试着找出三个语句衔接模糊的地方,把它转换成逻辑衔接,就当作每天的功课如何?
以前,我在某报纸中,看到下面这一则简短的报道:
美国总统明年一月开始进入第二任的任期,(1)国民年金以及税制的根本改革是优先课题。(2)国民年金将导入确定提拔型的“个人结算”,(3)防止高龄化带来的年金财政的缺口。(4)简化繁杂的所得税制,同时继续保持减税路线,(5)长期的经济成长。(6)要努力减少过去最严重的“双重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7)在通往实现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呼!顺利读完了吗?果然是“困难重重”。
(1)是模糊的衔接方式,因为后面的句子“国民年金以及税制的根本改革是优先课题”读完了,你会马上知道它表达的是前一个句子的目的,追加,还是解说关系么?这个地方插入解说连接词“关于执政”来衔接,会比较合适。
(2)是要详细说明第一句中提到的年金问题,所以应该放入延伸连接词“具体来说”来衔接比较适当。假设年金改革和税制改革这两大课题有先后顺序,你可以改为加入“首先”做连接词。
(3)是典型的模糊衔接。从上下文来看,后面那段话并非简单的追加衔接,导入“个人结算”为手段,而“防止缺口”是目的,所以应该在(3)加入“以防止”或是“这是为了防止”比较合适。
(4)开始话题转到税制,如果是追加信息,可以用“接着”,如果有顺序,也可用“其次”。
(5)应该不是追加说明,所以插入一个目的性的连接词“为的是”来衔接语气(这里不宜加入归结连接词“因此”,因为任期还没开始,减税能否收到效果还不知道)。
(6)突然冒出来“双重赤字”。读者看到这里会质疑:“年金和税制确实都很重要,但是双重赤字的问题也很严重,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而信息传递者在此口气一转,回答原本大众就很想质疑的双重赤字的议题,可以使用让步衔接“当然”等。
(7)也是一种语意模糊的衔接方式。在这里,前后句子的关系应该是和让步连接词配成一对的,也就是要用转折连接词,所以我们应该放入一个强烈一点的转折语气“不过”。
一开始各位或许会觉得很麻烦,不过习惯之后会觉得像在玩解谜游戏,乐在其中。现在来看看顺过语气之后的文章:
美国总统明年一月开始进入第二任的任期,关于执政,国民年金以及税制的根本改革是优先课题。首先,国民年金将导入确定提拔型的“个人结算”,以防止高龄化带来的年金财政的缺口。其次,简化繁杂的所得税制,同时继续保持减税路线,为的是长期的经济成长。当然,要努力减少过去最严重的“双重赤字”,也就是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不过,在通往实现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现在再来读读看,新的政府施政看来没那么“困难重重”了吧!
如果想挑战更高难度的练习,可以听新闻。听主播报新闻,然后在出现模糊语意的衔接时,自己在心里转换成逻辑语气的衔接,试着插入追加、归结、手段等类型的连接词,把逻辑衔接做好。看报纸是很好的练习,请尝试看看。
检查完语句衔接,再重新检视全文的脉络
相信现在你已经理解到,加进逻辑连接词来衔接句子,可以使每则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但是,就算个别信息的衔接都已明了,也不保证句子会自动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即使个别信息本身都已经加进有逻辑的衔接,若是文中连续出现“所以”、“结果”、“因此”等三四个归结连接词,文章也会变得难以理解。还有,文章中如果连续出现转折,也很难让人读得下去。
这就像指点问路者一样,即使你说得很清楚,但如果一下左、一下右,转来转去,反而容易使他迷路。这时候,多走直线更容易到达目的地,就算距离变长也没关系。所以,除了检查个别的衔接是否明了之外,最好再重新检视全文的脉络。逗号、句号就不用说了,有时甚至要把整个结构重新修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