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未来:产业、能源与经济协同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厉兵秣马角逐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没有工业革命的土壤吗?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18世纪和19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新的高度。但遗憾的是,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都擦肩而过了。这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最先发生在中国?为什么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都失之交臂?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为什么我国古代璀璨的科技成果没有引发一场工业革命;另一个是为什么国外这场工业革命没有传入中国大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在经济、科技方面领先世界一千多年。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但深厚的文明土壤并没有孕育出工业革命,我想有五点原因: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江山的稳固,一切可能影响到政权稳定的活动都在限制之列;第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与工业革命无缘;第三,科举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扼杀了创新;第四,中国的文化和思想的负面因素也对科技创新产生影响;第五,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中国经济丧失了创新发展的活力。中国社会“稳定性取决于最大限度地保存固定的习俗和观念”,社会技术原地踏步,或进步缓慢。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一个漫不经心的发现激发了发明者的兴趣,再把这个兴趣扩大化,取得进一步的成功,最后再把这个成果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起初的发明家也并不是专职的。然而,一旦这些成果形成生产力以后,就需要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制度,把这种自发的行为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我们国家有灿若星辰的伟大发明,但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没有建立引导科技发展和转化的机制,导致几千年来,民间发明家就是在自娱自乐,无论多么伟大的发明也不过被当成雕虫小技,政府不予重视。好的朝代会采取不反对,但也不支持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坏的朝代,还会担心这些发明危及社稷,坚决抵制、打压、杀戮。所以,科技萌芽虽然出现得早,但永远是萌芽,长不大。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华民族的智慧被引向了那些真正的雕虫小技,但能够博得统治者笑脸的方面,例如变化多端的丝织品,能够在豆芽菜里填馅的厨艺。而真正体现一个国家实力的发明却被荒废了,最早发明的火药却只用在爆竹上,最早发明的指南针变成了风水先生骗人的道具。

所以说,真正的症结还在于制度设计,而制度设计的症结又在于封建专制。统治者把维持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这本没有错,但是过犹不及,竟然到了把人民当成敌人一样防备的地步。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下,是不会有多少好的科技成果问世的。即使有,也只是昙花一现,成不了气候,转化不成现实生产力。当代人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历史上最好的改革时机。现实提出了问题,理论给出了答案,社会提供了基础,民众给予了支持。这是千载难逢的改革良机,主导这一历史性进程的改革者必将永载史册。

以上关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能够回答为什么我们自己的科技成果没有引发工业革命。当然,为什么国外工业革命没有传入中国也可以用它来解释。不过,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工业革命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它的实施路径毕竟是按照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产业基础、思维方式、发展阶段等设计的。我们即使把它引进来了,可能也不会立即发挥作用。就像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并没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一样,这里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我们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这当然值得我们骄傲。但是,有时候这也是负担,表现在我们对舶来文化的轻视上,或者对舶来文化的过度重视上。中国人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在自己强盛的时候,根本不屑于西方的文化;在自己落后时,又对西方文化心存敬畏。

因此,我们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警醒的认识、一个包容的心态,通过必要的研究、消化和吸收,使它适合中国,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化。当然,中国化的必要性也在于,人家不会主动为我们设计一个合适的路径,甚至还会有陷阱。因此只有中国化,我们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大环境。对待第四次工业革命也一样,这个中国化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的心态也要更加开放自信。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为基础和动力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如今传统能源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环境对化石能源的容忍度已经到了极限。工业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要日趋增加,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却日益受到诟病。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工业发展迅猛,人类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使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更加明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然选择。化石燃料驱动的工业时代即将结束,人类(要)面对双重压力和挑战,这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并不意味着明天石油就会枯竭。石油还会供应,但供应量会减少,价格会上升。由于石油的生产与定价都取决于单一的世界市场,所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能源自立的旗帜下独善其身。至于天然气,其全球状况与石油大体相似。虽然中国的煤炭、加拿大的沥青砂、委内瑞拉的重油、美国的油页岩储量相对丰富,但是这些能源开采费用高昂,并且这些能源比原油和传统天然气都要排放更多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如果我们转而使用这些污染性的能源以推迟化石燃料时代的结束,那么急剧升高的全球气温将不可避免地主宰人类的命运。

关于替代性资源,人们认为,相对于化石能源来讲,核能是一个可替代的选择,因为它不产生二氧化碳,某种程度上可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但核能从来就不是清洁的能源。放射性物质和核废料对人类的健康、对生物和环境都是严重的威胁。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福岛核泄漏导致了世界范围的政治地震,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推迟了筹建新核电厂的计划,降低了对这项20世纪技术的期待。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投身于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主要在于没有资源总量约束和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对可再生能源还必须考虑其成本和收益问题,如果开发可再生能源资本投入过大而综合收益太小,不但会给政府增加巨大的财政压力,而且会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众多可再生的新能源中,风力资源可利用优势明显,理论上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但是,在对风能资源开发的较早时期,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单机容量普遍小于一兆瓦,每千瓦的投资成本也比较高,并网难度大,资源利用率低,开发风电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支持,所建风电场多为示范工程,商业价值并不明显。但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当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廉价、高效、稳定的可再生能源服务人类就不再是梦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事实上风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风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大,性能不断改善,发电效率不断提高,风电设备在全球能源设备中脱颖而出,自20世纪90年代兆瓦级风机出现以来,1.5兆瓦及其以上的风机基本上垄断了风电的市场,由此带来风电成本的持续降低。世界风能理事会统计表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风电成本下降较快;90年代中期以来,成本下降趋缓,即使这样,风电成本也达到每五年下降20%。世界风能理事会估计,到2020年,陆上风机的总体造价还可以下降20%—25%,这个目标已提前实现,海上风机的造价可以降低40%以上,发电成本可以同幅下降,目前即使没有补贴,风电的成本已开始接近常规的能源。

技术的进步使等容量的风电机组重量下降,每千瓦的售价降低,风电电能质量进一步提高,对电网的不利影响减小。通过非并网、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后大规模投入市场,可以大幅度降低发电成本。这些技术进步使大规模利用风能成为可能,极大地刺激了各国政府和投资商开发风力资源的热情,助推了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受新技术突破、及早采用新技术以及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持续下降。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使得发电成本每八年可降低一半。

在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诟病的同时,它们的新用途却不断地被发现,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石油作为蛋白质生产原料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只是由于石油价格不断攀升而没有进入量产阶段。从煤炭中提取的碳纤维已经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未来,随着3D打印技术普及,煤炭、石油更将成为3D打印机介质的重要原料。所以说,传统化石能源成本不断上扬,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断下降,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巨变,也必将动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根基,从而催生21世纪的新型经济范式和管理模式。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势必会在这一过程中担当重任。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落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即传统能源利用方式的落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传统能源的巨大消耗,以此提供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后,虽然传统能源仍然可以继续这样消耗,它同样能够提供巨大动力,延续传统工业化过程。但是,这种发展模式的恶果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坏。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人类最终的结局不是进一步发展,而是提前进入了坟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所以说,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变革的时间已经到了。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功劳,它带给我们巨大的财富,它让我们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它完成使命以后,它也必须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是不能改变的规律。当人类社会走到了今天,第四次工业革命就要登场了,未来是它的舞台。我们研究历史,目的就是总结规律,指导未来。今后,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