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最小可行性产品设计和设计冲刺的选择
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大家应该可以意识到一点,无论是最小可行性产品设计还是设计冲刺,其核心都是希望用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化的效果。在上一节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中,讲到引入期的设计策略,就是“最小成本”,大家可以参考图1-7的内容。因此,最小可行性产品设计和设计冲刺,也适合在产品引入期使用。
另外需要明白的是,最小可行性产品设计和设计冲刺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并没有谁比谁更好一说,但读者需要知道每种方法各自的局限性。
最小可行性产品设计的局限性主要有3点,如图1-34所示。
图1-34
第1点:并没有一个衡量产品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以至于只能根据预期判断,但预期可能是有偏差的。
第2点:虽然强调最小可行性产品是可用的完整产品,但是很多时候可用的完整产品并不代表用户会有好的体验,而把体验做到最好后,可能测试数据又会有所不同。
第3点:如果产品上线,测试结果并未达到预期,可能会误导决策者的判断。例如,可能是因为产品方向的问题导致所设计的产品并未达到预期,但是决策者会认为是产品功能过少或者体验不够完善导致的,然后加大投入,最终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设计冲刺的局限性也有3点,如图1-35所示。
图1-35
第1点:参与设计冲刺的团队往往比较难建立。首先,要求一名公司高管做决策就比较难;其次,要求所有人员用连续5天的全部时间投入,很多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2点:在制订和选择方案的时候,可能存在很多主观判断,尤其是一个小团队有高层在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投票偏向高层的选择方向。
第3点:整个过程会受到非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如选择访谈的用户不同导致得出的结论不同等。
了解了上述局限性之后,再根据不同方法各自的实际需要选择方案就比较容易了。
同时,虽然方案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也就是说,方法只是一个指南,具体的执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甚至可以把两个方法的优势综合到一起,只需要做到最小成本的投入、最大价值的产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