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当策划向我发出邀请,让我写一本有关亲子教育的书时,我有些惶恐。女儿是取得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成绩,但也没有成功到让世界瞩目的程度。而我,是有过几年亲子教育课程研发和主讲的经历,但始终没有以此为重心,也没有在这方面为人所熟知。自觉没有什么权威可以来支撑我写这本书。
但策划说:“我看了你的朋友圈,你和女儿的日常生活是那么让人感动,我也相信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感动于此。专家们在讲理论,在描述方法论,但那些始终让人觉得有些距离。温馨又有正能量是我从你的教育以及你女儿身上看到的闪光点,你不必讲理论,那些留给专家,你只要讲你自己的故事,让人从你的亲身经历中自己去理解要怎么做就可以了。你能感动我,自然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
是的,确实有不少朋友因为我分享的日常点滴而感动,也有专业领域的朋友对我的带娃方式表示认同,那就写吧,虽然我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上班族妈妈,但我是用心陪着女儿成长的,点滴的回忆多的是。
有了女儿,最大的感受就是多了一份责任。有了微信之后,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和女儿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成了晒娃一族。令人开心的是,这个举动似乎并没有招致朋友们的反感,相反很多人希望我多写一点和女儿在生活、学习中的教育经验。很多人的问题都一样,都是问我:你哪儿来的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曾经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母亲节专场活动中,特意做了一次名为“糖妈的时间哪儿来的”的分享,来解答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秘诀,不过是人们老生常谈的时间管理分配的问题。有了孩子,尽量减少晚上的聚会,能午餐就不晚餐,周末聚会可以和有孩子的朋友们一起带娃,连玩带交流育儿经验。和爱人合理分配家务,一起动手,各负责一部分。
我们都是上班族,一周工作下来都想多休息一下,放松一下,那就都要分担一部分,大家就都可以快点有时间休息。而且周末的日子虽然会比平时晚起一会儿,但也不至于一个懒觉睡到中午。我母亲经常和我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就是说早起就可以把很多事情都做好,晚起就会很忙乱。确实,周末如果早起的话,感觉整个上午像是有一整天的时间一样,整块的时间就多了许多,和女儿相处的时间也就多了。
时间有了,拿来一起做什么就很重要了。我一直感慨,不管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选择的人生道路,还是孩子的教育,都是没有回头路的。所以,一种责任感一直在肩。我希望陪伴和教育,是让孩子从我们的怀抱中慢慢站起来行走,最终可以独立思考,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勇敢、坚定地去选择她要的生活。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我们通过陪伴去了解她,理解她,帮助她。女儿经常会说一个事情让我猜答案,我一般都能猜对,她总问,我您怎么知道的?这便是陪伴的结果。陪伴不是简单地坐在她身边,也不是每天随便讲几个故事;而是在陪伴的过程中,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她的特点,在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适合她的方法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同一个方法对于不同的孩子可能效果不同,比如:我女儿在学扬琴的时候,老师说可以回家和孩子说“哎呀,妈妈累了,好想听你弹一首曲子啊”,然后就可以让孩子多练一遍琴了,我这样试了,对我女儿很有效。而朋友回家说同样的话,她的女儿却说:“我也很累啊!”所以陪伴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更适合什么样的沟通方式,站在自己孩子的思维角度,找到这其中的诀窍。这也是我一直认为孩子要自己带的原因,因为只有一点一滴自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问题的时候,我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选择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而老人帮忙带孩子,确实会让我们轻松很多,但是我们就不能去感受和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了,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用错了方法。我经常形容教育孩子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随着她的成长,我也得跟着成长,这样才能持续陪伴。
另外希望有孩子的家长们也要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孩子三岁前,我每天忙于照顾孩子和工作,不在意自己的打扮,甚至都没空照镜子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有一天忽然站在镜子面前看自己当时的样子,自己都嫌弃。跑出去剪个了头发,早上出门前开始想起来化妆,抬眼也选了选自己的衣服穿搭,上班的时候碰到隔壁部门的同事,他居然问我:“你是整容了吗?”这话我一直记到现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又开始听音乐、追星、看书、做手工……
还记得出版社邀约我出版第一本手工书的时候,和写今天您看到的这本书一样,都是等家人睡了才开始动笔。但那时候需要做手工,更麻烦一些。需要用到缝纫机,我就把女儿的玩具盒子搭在马桶盖上,把缝纫机放在马桶上,关上卫生间的门来做,这样就不会吵到家人休息。虽然辛苦,但是书出来的时候会更有成就感。偶尔也把孩子交给爱人带,自己跑去看音乐会。这些爱好,给我带孩子和忙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加上了更多的线,又加上了音符,让我觉得生活还有自我,还是那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