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宜宾历史文化名人·碧血丹心郑佑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赋诗文点亮心光

读书肄业在家过日子,夫妻相伴生活也幸福;为去省城求学而分家,立志建设边疆学藏语;无钱退学作诗慰心灵,送妻读书倡导办学堂……

从联中肄业回家与妻幸福相聚

郑佑之同妻子结婚一年多来,没有留在家里好好享受甜蜜蜜的婚姻生活。他们聚少离多,欢爱难逢,新婚10天后就到宜宾读书了。后来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运动,更是很少回家相陪娇妻。想来他内心惭愧,觉得对不起日日苦盼他回家的爱妻。

1912年冬天,郑佑之带着对前程忧虑、眷念爱妻的心情,从叙府联中肄业回家。这次回到郑家庄园后,他心存补偿妻子的爱,好好地陪陪她,多多地弥补她的付出,对她特别温存。

郑家庄园虽然没有以前的门庭若市,富贵喧哗,毕竟“象比马大”。在一天的热闹之后,夜幕已经挂在画象嘴,冬天的月光洒进了郑佑之的爱心小屋。久别胜新婚的快乐,让李坤俞陶醉在丈夫的温情海洋。她娇滴滴对丈夫说:

“我们该有一个小宝宝了……”她用纤细的小手,捧着丈夫的一张国字方脸,深情地渴望幸福的淹没。

“我们是应该有一个孩子了。”他用一双有力的大手,把枕着的她放平婚床,“现在我就开始播种,明年一定让我们的辛勤耕耘开花结果。”他一转高大厚实的身板,像一位战场上的勇士,向她胸脯突起的山峰,发起一阵猛烈的冲锋。她瘫软地、哇哇地任凭勇士进攻,只能乖乖被俘投降……

当翌日冬天暖阳的光芒,照进了郑佑之、李坤俞温存的爱心小屋时,他们才从一夜的沉醉中缓缓清醒。于是,丈夫就带着妻子,来到郑家庄园背靠大山的一片楠竹林中,聆听鸟语,寻觅灵感。突然,他情绪高亢,手指远方,纵情赋诗——

十年山馆始围墙,竹里开门笋最长。

一辆推车行得过,不愁花露湿衣裳。

行尽疏篱见小桥,绿竹深处有红蕉。

桃花雨过碎飞红,半逐溪流半染霜。

看见丈夫朗诵诗歌,李坤俞的心绪也受感染,她虽然没有上过官学,但在李家深得父母教诲,也是一个饱读诗文的女子。于是,她也向丈夫唱和——

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含到画梁西。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就在这天上午,唐大兴看见郑佑之同李坤俞在山中。唐好久没有见到二少爷了,他就把锄头立在地里,立即兴奋地跑过来:“二少爷,你回来啦!”

“前几天就回来啦,我还正想去找你摆龙门阵的。”看见儿时最好的朋友郑佑之很是高兴,伸手与大兴握手,“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大兴你长结实啦!走,到我家去我们好好聊聊。”

二少爷的热情,令唐大兴不知所措,他没有用过握手礼,就双手握拳向郑作揖:“二少爷你可回来了,让二少奶奶在家好等啊。”

“大兴,现在已是民国了,你就不要再喊我二少爷了,听起来很别扭的,就直呼我的名字好了。”

“二少爷,”唐大兴又出口:“习惯了喊你二少爷,叫我喊你名字还不习惯的。”郑佑之他们一边聊着,一边向郑家庄园走去。郑佑之就把唐大兴带进堂屋。

李坤俞看见他们两个好朋友相聚高兴的样子,她也很开心,把家里最好的叙府龙芽泡上两杯,端到了丈夫他们坐的一张大红木桌子上:“大兴,请喝茶。”

“谢啦!二少奶奶。”唐大兴又双手抱拳,向李坤俞作作揖。

哈哈。郑佑之说:“大兴,你就改口喊她名字就行啦。”

嘿嘿。唐大兴对着他们夫妻傻傻发笑,把茶碗端在手里,熟练地用盖子在茶碗里浪了几下,才把茶碗放在鼻子前闻闻说:“好茶真是好茶,好香啊。”

“快到年关了,今年你家有米过年吗?”郑佑之问。

“二……”唐大兴正要喊少爷两字时,突然用手捂了下嘴说:“叫你名字还真不习惯。今年我家有米的,我还记得那年你给我家送米过年时,你母亲知道后还说了你的。”话从口出,他立即用手拍了几下自己的嘴巴。

“我们童年时代的小事亏你还记得,我可早就忘了。”郑佑之伸出拳头,轻轻地击了一下大兴的胸口,“大兴,说婆娘没有?”

“我们穷人家的男人,哪个姑娘看得起啊,没有这种好事,如有的话一定请你吃喜酒。”

“好,你一定要记着哈,结婚的时候一定要请我吃你的喜酒啊。”

“开饭了。”郑佑之、唐大兴两人摆得正起兴时,李坤俞走过来请他们吃午饭了。

“不好吧,我来就在你家吃饭。”唐大兴有些受宠若惊。

“来者是客,你还跟我客气啥子,今天我们两兄弟好好地喝几杯。”郑佑之站起说,“走!去饭堂。”

这天正好郑佑之把已抱给伯父郑廷榜承嗣的三弟伯衡也喊了回家。四弟瑞符、六弟自相也在家,他的三个弟弟已经坐上了桌子,正等二哥来了开饭的。

“唐大兴请坐。”郑瑞符看见他同二哥来了,很高兴地为他们倒酒。他先倒满一杯,端给唐大兴,然后才分别给二哥、三哥和自己各倒了一杯。因为六弟还小,他不爱喝酒。

“难得我们几兄弟坐在一起,今天我就敬你们一杯,祝你们万事如意,开心快乐,早日成家立业。”郑佑之站起端酒杯敬酒。

“干杯!”几个男人异口同声,碰杯后一仰脖子,全部把杯中酒倒入嘴里。

母亲王氏这天也比较宽心,她同李坤俞还在厨房里煮饭做菜,没有上桌吃饭。5个男人好一阵热火朝天、喝酒吃菜、杯碰响、话出口、笑声起。这是郑家这些年来,很少出现过的热闹场景、和谐氛围。王氏、李坤俞听到他们几个唏哈打笑的,她们的脸上也流露出会心的笑意。

这年腊月29,李鸿绪就安排五女坤舆、幺女坤泰去郑家庄园,接大姐夫他们回家过年。当两个女儿离开家后,蓝明富在家就张罗开了,家里就忙碌起来,杀鸡杀鸭、做好年货,等待大女婿大女儿回家过年。

郑佑之同李家三姐妹一起,走出了郑家庄园。从这里到伯阳嘴10多华里,平时两小时以内就可以到了。可是,那天在路上,幺妹坤泰特别激动,两只手臂像小鸟的翅膀展开,一扇一扇地一路飞跑在前面,让紧跟着他们的李家大姐累得背心冒汗:

“幺妹,你跑得太快了,我跟不上。如你想先回家报信,你就一个人先走吧。”话还没有说完,李坤俞就有点接不上气来了,咳咳咳……

“坤俞,最近我感觉你总是有点咳嗽,到了家里你一定要请岳父给你好好把脉,开几服药好好调理一下身子,我还等着播下的种子,早日破土发芽呢!”郑佑之用手抚摸着妻子的背部。

“去——”李坤俞对着丈夫莞尔一笑,“去你的吧。”她用手推了一下丈夫然后,俩人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五妹坤舆听见大姐夫、大姐哈哈大笑。可她又不知他们笑啥子,她也觉得好笑,也就跟着笑了起来。这年坤舆才13岁,她看见大姐夫的时候不多,只觉得他身材高大、长得健壮,是一个大男人。还有,她常常听父母说大姐夫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写诗作文的人,在外面奔波事业。她好心欢喜大姐找了一个如意郎君,她为大姐高兴而笑。

李家人难得全部聚在一起过年。自大女李坤俞嫁到郑家以后,她还没有回家过过一回年。这一年李家全部回来团年,李鸿绪、蓝明富看着一家儿女热热闹闹在一起,脸上像挂满一朵盛开的野菊花一样灿烂。

李家养育了7个儿女。长女李坤俞、大儿李席儒,依次是李坤杰、李坤伦李坤舆、李坤泰,小儿李绍唐。此时,只有长女才结婚了。

李坤俞结婚后很少回娘家住,这次大女回来了,蓝明富满心欢喜。她知道大女嫁给佑之后,小夫妻恩恩爱爱,夫唱妻随。可他们聚少离多,加之女儿跟着后妈和几个弟弟一起生活,总有一些不愉快的摩擦。如今女婿回家了他们终于可以每天生活在一起了,那等着抱外孙的日子指日可待。想到这里她会心一笑,听着她们四姐妹在二楼上喜笑颜开的,她也上了楼,准备同大女摆摆家常。

“母亲来啦,”李坤俞让座,“母亲请坐,你有事吗?”蓝明富的一双放光的老眼,落在大女儿平平的肚子上,眼光有些失落。于是,她对另3个女儿说:“你们出去玩,我给你大姐有事商量。”

听了母亲吆她们走,二女、三女听话地离开了,而五女、幺女却不愿离开大姐,小嘴凸起说:“母亲偏心,就喜欢大姐姐。”

“你个小精怪,大人有事。”蓝明富用手推了一下幺女,“你到外边玩去。她们两个才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二楼。”

“母亲把几个妹妹都吆开了,你有啥子秘密同我讲啊?”

“秘密,母亲有啥秘密,你有秘密对母亲讲莫得?”

“没有啊?”李坤俞看见母亲一进屋里,就用两双神秘的眼睛盯着自己的肚子看。其实她的心里也略知母亲的好奇心,故作不明地问,“有事,母亲请讲。”

“你的肚子咋还是平平的,有没有……”蓝明富仍不住伸出右手抚摸长女的小腹问,“有没有怀喜的感觉?”

“母亲……”李坤俞撒娇,一头倒进了母亲的胸怀。向老人轻轻地摇了两下头。

“没有关系,现在佑之回来了,天天陪着你,我想你很快就有喜了……”

蓝明富同李坤俞唠家常时,李鸿绪正在同大女婿摆龙门阵:“佑之,你下步有何打算?”

“岳父,我想继续读书,去考省城的学校。”

“好男儿应该志在远方,你的想法我支持。”李鸿绪用手习惯地梳理头发。

“只是……”郑佑之有点语塞。

“你说,有什么难题,看看我有没有办法帮助你。”

“谢谢岳父。你是知道的,这些年我们家遭到变故,家业日渐落败,我又长期在外求学奔波,没有用心把家业发扬光大,母亲和坤俞在家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我再提出外出去读书,也许母亲不会同意,更不会出钱的。”

“啊,是这样啊。”李鸿绪把手从头部慢慢地滑到下巴,又理一理胡须说:“如果你考得起省城的学校,我可资助你去上学。”

“谢谢岳父。”郑佑之激动地站起来,给李鸿绪深深地鞠躬,“岳父,我回家后就准备准备,过完年我就去报考。”

为到省城上学筹资而分家

1913年的大年初二,郑佑之带着妻子,从伯阳嘴回到了郑家庄园。是夜晚,他就把给岳父讲的事向妻子说了。他知道妻子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把自己的想法向枕边人诉说,“回家这些时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分析思考,认为当今中国落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一条就是国民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知识,缺少思想造成的。于是,我下定决心继续求学,准备报考省城的学校,立志科学救国救民……”

“到省城去上学好远啊,我又难得看到你了。不过,我同意,我支持。但母亲会不会同意呢?”

“这件事我要好好给她谈谈,只要你不反对,我想就好办了,总会有办法解决的。”

“我的男人有志向,我为你骄傲自豪!”她用温柔的双手,搂着丈夫的脸。

郑佑之被妻心感动,同时也为自己又将离家外出求学,把妻子留在家里独守夜空,感到愧疚。他就用一个男人的温情,向妻子弥补。

“呀呀……唷唷……你省省力吧……”

“我就是要在春天时节,发力耕耘,在你肥美的沃土上,进行春播劳作,希望秋天收获硕果。”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郑佑之还带着妻子去自贡观赏灯会。他在观灯时向妻子吟诗一首:

罗绮香风拂面来,星桥灯火满楼台。

十分桂魄如春晓,万朵莲花不水开。

宝马倾城金作络,彩虹匝地锦城堆。

纵难一闰元宵夜,玉漏何须故故催。

从自贡回到画象嘴后的第二天,郑佑之主动同后妈亲近,自然把话题转入到自己的想法:“母亲,这些年来辛苦你了,你把家里操持有度,我才有心在外求学。可我至今一事无成,就想去省城读书,报考四川高等农业学校请母亲支持。”

本来王氏这天心情很好的,一听郑佑之这话,满脸飘起乌云,说话就像瓢泼大雨:“佑之,你有完没完呀?这些年你在外闯荡,书也读得不算少了年龄也不小了,可还是一事无成。你究竟想干啥子?”

“我就想读书!母亲,我知道这些年你不容易,盘我们几兄弟费了很多心思。”郑佑之忍着耐心地对后妈说,“等我今后学业有成,有出息了一定好好报答你的恩情。”

“我不稀罕你报答我,我就希望你现在留在家里,帮助我打理郑家。你也该是为郑家撑起的时候了,还出去读什么书?再说了,你不在家里好好守着,你的婆娘能给郑家添后吗?”

“母亲,你想抱孙子,我能理解的,也许今年我们就会让你当奶奶的。”郑佑之有意讨好后妈开心,但他所说的话,并没有打动后妈的心。

“你还晓得传宗接代呀,我以为你早忘了自己是郑家长子。那你就应该在家好好地撑起门面,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还想出去干吗?”

“我已经打定主意,这回一定要去成都考学堂。”郑佑之听了后妈这一通说法,他也激动起来:“我的书读得并不多,很多东西都不懂。在现今世上,没有丰富的学识,难以为人,难以成气。”

王氏见郑佑之不听她的话,更难控制情绪,开始发火,声音提高:“你书读得再多,顶个屁用,我也没有看到你出息。你硬要外出读书,我捆不住你的腿,你出去自己想办法,反正我没有钱再供你读书了。”

郑佑之看见后妈对他光火恼怒,也不客气地回顶一句:“我们每年不是还有一百来石田租的收入吗?”

“我们的家务你不是不知道,你父亲去世时办丧事用了一大笔钱,给你结婚又花费了很多。还有,你和你两个弟弟这些年读书不用钱吗?拖起这一大家人,吃饭穿衣,人来客往,难道不用钱?”后妈越说越发火,终于摊出最后一张王牌:“你硬是要外出读书,我管不了,我们就分家。”

“分家就分家。”郑佑之为读书的事,与后妈闹了起来,分家之事早在他的预料之中。当后妈说出口后,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要分马上分,我好自己做主!”

“好!你去把你郑家人喊来主持,今天就分!”

正当郑佑之与后妈吵闹时,刚从外面回来的李坤俞看到了:“佑之,你是一个读书人,咋同母亲吵嘴,太不应该了。”

“没有啥应该不应该的,我要自己那份,天公地道。”郑佑之也没有好气地对妻子说,“不关你的事,你回屋里去,我这还有事办。”语一出口,郑佑之拂袖而去。

看着丈夫跟母亲吵架的情形,以及从来没有见过他生气的状态,李坤俞望着丈夫出门的背影,也许心中明了几分,一定是母亲不让他去省城读书……

第二天,郑佑之的同族伯父郑富安、郑廷榜,叔父郑文光等家族长辈如约而来,坐堂分家。

经过一番调解,最后决定将祖上遗留下来的家产一分为四:王氏、郑佑之、郑瑞符、郑自相各占一份。郑佑之分得左跳子的一股田产42石,郑家庄园10间房;同时也分得一笔郑家的债务。

分家以后,郑佑之虽然分有田产、房屋,但没有现钱。他先卖掉一部分田产还债。自己当家后,他才体会到当家人的难处。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事事都要操心……

1913年夏天,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郑佑之报考了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并被顺利录取。

为筹措学费,郑佑之寻亲拜友,在岳父李鸿绪、舅父张子高的鼎力帮助下,筹集一笔学费前去成都上学,入“殖边科”学习。同时,他还选修了蒙藏语言文字,立志为建设祖国边疆做出贡献。

进入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后,郑佑之发奋求学,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入学不久,他从中国实际,特别是从四川和川南栽桑养蚕的特点出发,纵论了发展桑蚕产业之见解,撰写了一篇很有指导价值的学术论文——《养蚕新论》。对此论文,学校给予很高评价,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推崇。

在省城读书期间,李坤俞一次在给郑佑之写信说“母亲为分家不公,几次在家吵闹……”为此,他就给当时主持分家的大伯郑富安写了一封信:

富安伯父尊前:

唇承明诲,敬仅遵依。确不敢谓恭,实自信能忍。不图人口难凭,雌黄任意。用特呈明,敬求钧鉴。自大人去未几时,侄闻母云,前次产业不匀,俱属侄与各尊长之有意作弄其间。不然,觐光伯何以屡不至,文光叔等何以尽推大人。若非于心有愧,大人又何以自认不匀。自请致拈,侄等又何以帖然服从。且前次屡言清理,何以竟未,彼闻斯语,颇不释然。窃去岁之事亦诚,属各尊长之急于速成。犹故各事多有未妥,诚难免乎后言,谨举其大者三:

一、房屋各事,俱皆拈断,独此一依母意,以致瑞符“之房屋大弱”。虽瑞符之善让,然承其让者,不待侄也。今母云瑞符之善让,让其兄也。侄不能独受此言,非另行拈断无以解。

二、粮银。瑞符以多分得账,故多得大冲产业一股。然粮银固有仅八钱几也。今瑞符已将大冲出卖,拔去粮银六钱九分几,则所余粮银不过二钱上下,今却得六钱几。夫大冲瑞符之业,非众上之业,其拔去之粮,即当归瑞符名下,若大冲拔去之粮,该各兄弟分,则卖大冲还不完之账,岂不该各弟兄认,侄却不能。

三、左跳子之界。踏踩时以迫于时将近暮故,仅将上股踩踏明白。下股仅据佃户口报而书,大人以为照契可凭。过后细审,不惟不合,且连界之地主皆昔姓名,无以查确,况此契又为母要去。

此外,如据侄所访查四户所云,左跳子上股较下股强谷二十余挑。又左跳子各股将稳租取出,皆可进四十余石,而瑞符所分,将大冲卖了偿账不够外,沙树岔又仅进二十余石,干租更少,是较左跳子下股尤少。认计老六一股,各笔皆强,所不能远强于各弟兄者惟上。大人每云:“家事多主乎情”。今则飞短流长,既情无可忍,不得不兼而从理,以杜谗疑。计惟全体另始,乃是情理兼得。事关远大,敬请钧裁。

郑佑之在省城读书,每月都要给家中的妻子写信。一次,他写完信后,还附诗《思归》一首:

东风吹恨几时消,春水连天又涨潮。

自叹不如梁上燕,一年一度也归巢。

从这首诗中,看出当时郑佑之与妻子分居时情感受到煎熬,特别想念妻子,为她独自在家撑持家业而愧疚。加之在省城上学,生活需用花费很大,所筹经费仅一年多时间就用完了。这时,他不好意思再向岳父及亲友,开口请求资助,只好无可奈何地暂时放弃成都学业,回到了画象嘴……

赋闲做诗文·送妻去读书

1914年初,郑佑之从成都辍学回家后一面潜心自学,博览经史子集和一切古代文学、诗词书画、医学知识、涉猎广泛;一面关心时政,订购了大量宣传新思想的书报杂志,着力研究新文学。每有所事即将其写入日志之中,日积月累,收获颇丰。

郑佑之这年居家过日,勤奋自修,心系远方,时刻关心山外情形、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常借诗歌、散文、对联等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题像》

盈盈含笑立吾前,似是蝉宫谪降仙。

莫怪痴儿颠倒甚,老夫虽耄见犹怜。

《题画》

醉向颓图问暮秋,临风挥洒水西流。

吾君莫笑毛锥秃,万里江山一笔收。

《咏画菊》

霜消雪久融,六月枝犹傲。

攀折讶成空,放声齐大笑。

《偶兴》

久闻倾国属桃花,突地重来尽暮鸦。

荒草蓬蓬春久去,源兮何处意如麻。

郑佑之同李坤俞结婚已经过去了三年,他们夫妻恩爱,携手播撒的爱情种子,一直没有破土发芽。丈夫又带着妻子回到伯阳嘴,请岳父把脉问诊。李鸿绪是当地有名的中药,为当地老百姓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可面对长女婚后三年不孕,他却束手无策……

虽然李坤俞这三年来,一直为没能给丈夫生下一儿半女,心存愧色。郑佑之也很盼望他们的婚姻爱情能开花结果。对于妻子的愧疚,他一点也不怪她,而且还以大丈夫的姿态劝慰她。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更明白一个妇女没有怀孕的原因种种。

妻子出身名门闺秀,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当地十里八乡,可称妇女中的佼佼者,是一只美丽的仙鹤,独立于鸡群。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没能上过正规学校,不懂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

郑佑之是一个受新思想的前卫学士,很反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他经常叫妻子多看新书,追求女人的独立和自由解放。因此,退学回家以后,自己主动承担打理家业,建议送妻子到宜宾新式学堂去读书。

那时,宜宾尚未成立女子学校,男女生又不能同校,分家后妻子又要独立承担家庭主妇的重担,加之家庭经济不力,里里外外要操持,就婉言谢绝了丈夫要送她去宜宾上学的美意。

郑佑之就一面主动管理家事,帮助妻子分担家务劳动;一面自修,同妻子一起学习讨论,寻机再送坤俞外出求学。

一次,郑佑之同妻子回娘家,他就向岳父母提出让李坤俞、李坤杰二人同去宜宾读书。由于是亲姊妹同去,能互相照顾,家里放心,岳父母终于同意了。

此时临近开学了,来不及置办新衣,郑佑之为了节省几个开销,他就把自己以前的旧衣裳翻出来,并按照学生服的样式画了草图,请妻子照着做学生服。

李坤俞是做针线活的巧手,高高兴兴地改后对着大衣镜试穿,穿着新式学生服,她左看右看总觉得不太得体,表示不满意。郑佑之一看,妻子穿上新式学生装,更显得依人可爱,脱口吟诵——

惜钱自把绣针拈,笑尔腰宽着不恬。

莫怪衣衫难合褶,温袍百结几人嫌。

自惜原称女丈夫,却来脂粉一同徒。

休嫌袖短难遮手,好系蛟龙不畏濡。

1914年2月20日,郑佑之亲自送李坤俞到肖家湾萧简青家。那时肖也同李坤俞的二妹李坤杰结婚了。郑佑之同萧简青是叙府联中同校同学,曾经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还经常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而且,肖与李相识结婚,还是郑从中牵线搭桥,最后促成了他们的美丽姻缘。在萧简青同李坤杰结婚时,他为《内人送亲》写诗一首:

一乘飞轿走饥鹰,送妹翻惊妹未曾。

骨肉生离连髓痛,怎教牙齿不随疼。

点点空林泪满枝,唯思送妹正当时。

休夸阿姐精脂粉,岂识肖郎不画眉。

从画象嘴到肖家湾需要走20多里山路。妻子是个缠了足的女人,鞋尖脚小,走路难行。因此,那天郑佑之请来了俩人,抬着竹轿子,帮助妻子背着行李,送去肖家湾。

说来也巧,那天郑佑之同李坤俞赶到肖家湾时,李坤杰也在试穿刚刚缝好的学生服,正在对镜自照,嘴里嘀咕不休,埋怨裁缝把袖子缝短了。此情此景,李坤俞把丈夫写她“穿衣照镜”的诗吟诵一遍:“惜钱自把绣针拈,笑尔腰宽着不恬……”

大姐吟诵完诗句后向二妹讲:“不是裁缝手艺不行,而是城里学校时兴短袖。”李坤杰这才高兴地穿在身上。

在肖家湾住了一晚后。那晚,郑佑之同萧简青聊了半夜,他们互诉人生过往,感叹社会现实,畅想未来。讲到高兴时,郑还为他们的过往作诗一首:

君何降抑我何狂,为问春凤舞絮忙。

岂有文章惊四座,十年前已愧肖郎。

第二天郑佑之、萧简青就把他们的妻子,一路送到了宜宾上学……

李坤俞离家上学刚好一个月。这天天空布满乌云,响起了阵阵雷声,下起了淅沥的春雨。郑佑之独坐书斋,两眼遥望窗外,思绪翩翩,随即铺下书笺,以《对雨书怀赠内人》为题,写诗一首:

突地风云变一天,震雷惊去梦中仙。

雄狮已觉朦胧梦,那任雌龙彻地眠。

从郑佑之的诗中,可以读到他把自己比作睡梦初醒的雄狮,把妻子比作还未睡醒的雌龙。表达他送妻子外出求学的用意,就是为了唤醒妻子成雌龙。

这年2月至5月期间,郑佑之诗兴大发,常以现实社会、家人事物为题材,写了各种诗词152首,对联65副。充分表达了“诗言志”的意向,道出了强烈心声——

《杂题》

何须薄命怨桃花,自有神仙俟水涯。

莫怪飞英迷莫辨,豁然开朗见桑麻。

《唐六如画山水》

领解皇都第一名,猖披归卧旧茅衡。

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

《无题赋》

何曾心头肉一分,微风吹拂亦生疼。

频年脑健翻成弱,阻我鹏抟万里云。

《无题》

岂有泪珠轻向人,偏教无地为君倾。

刘郎断绝蓬山路,独看天边雁阵横。

也知得所非宜恋,无奈柔肠着实缠。

欲把钢锋莲藕断,怜伊寸寸有丝牵。

每到良宵思欲然,敢将污秽告青天。

人情之所不能已,忍读葩经议昔贤。

自谓泥污不染莲,解愁无计问苍天。

前因究是如何种?蒲柳怎经藤久缠。

独我常教烈焰煎,含情搁笔忆从前。

五更机上翻犹覆,直到天明总不眠。

吐丝自缚怜蚕蠢,啼血无声惜杜鹃。

我亦时时锄不尽,风兮休断暮时烟。

几回说断何曾断,藕断丝偏着实牵。

自料此生无尽日,安排都付与红莲。

妻子到宜宾读书后,郑佑之独自在家。他是一位学识渊博、年轻有为的学者,深得当地学界乡绅、教育人士的赏识。故本地就有几所学校知他闲居在家,争相聘请他去任教。同窗好友江绍辅深知佑之的为人,遂向其兄江绰云的学校推荐任教,得到认可后就派人把聘书送到了画象嘴。

此时的郑佑之正忙于打理家业。他见同学江绍辅送来的聘书和信件后,请来人给江带回书信一封:

辱肠教言,情深桑梓,地方之学校如斯。本当竭诚奉命。奈弟学识浅稚,另有家业打理和游学之思,原不以修金多遂弃桑梓维持之素志也。弟自幼学以来,萍踪无定,浪得虚名,毫无实绩。且又马粪加面,是弟尽责于桑梓之日长,求学之日短也!区区隐衷,久为昔年同学所共烛。绍辅谅不以此相责也。原聘退还,自断高命。贵堂合并伊始,虽目下之责任繁难,日后之收成正大。敢以万岁为祝,此复并请公安。

李坤俞到宜宾上学后,虽然有二妹陪读,但她离家远读,思念飞到了丈夫身旁,整天相思忧郁,以致经常生病,故在宜宾读完一学期后就回到画象嘴……

“游学”不成倡导办学

1914年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此,郑佑之当即挥毫写下了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对联:

欧洲豆剖方殷,问谁守得平和固。

蓄意瓜分已久,在我须防武力来。

从郑佑之的对联中,看到了他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同时,告诫国人必须做好防止帝国主义入侵的准备。这说明郑佑之当时就能洞察世界、具有前瞻眼光的有识之士。

还有之前日本帝国主义进入东三省后,郑佑之就《黑龙江》为题写道:

黑龙江东三省之一,而满洲之旧也。日俄之战为韩,实为满也。外人因云:日俄之争满洲,譬如两牡之争一牝。日胜则牝属日,俄胜则牝归俄。呜呼,堂堂大国之黑龙江固外人之所牝也耶!吾因以名吾之牝犬。

李坤俞回到画象嘴后,郑佑之又产生了外出求学的渴望,他想冲出夔门,出川深造,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无奈遭经济困厄不能成行,拟组“登瀛会”以助游学之资。

郑佑之虽然得到岳父李鸿绪、舅父张子高的支持,但资金仍然不能遂其愿。同时,他还向李鸿绪之弟,李秉之舅舅写信求助:

凉风乍至,白露重来,叹日月之如流,慨韶华之易逝。抚髀增悲,挥戈无力。此萍游各地,纯盗虚名者所急急乎欲鸣,季将军之一请也。

甥,久欲游学武昌,藉增学识,以慰爱我者之心,以实誉我者之口。无如力短心长,有怀莫就。会约登瀛,本以预筹经费。质惭驽骀,难邀伯乐回头。有如蚀月,圆者复缺,此馨香祷祝者,所望乎鼎力之圆之也。

前次亲求,未遑尽吐,近依宇下,未获申前,特续芜函,拜求金借,果承惠爱,当勒五中。临绪依依,欲言不尽。

郑佑之还向父亲生前的生意伙伴、老友谭佑卿写了一封救援信:

佑卿文执尊前

未睹丰标,又经数月,翘切芝仪,瞻依何似。前次惊传棒徒噩耗,不禁骇然,所幸君子有未然之防,小人无挟仇之恨。塞翁失马,焉非福乎!

启者,侄久欲游学武昌,每以经费艰阻。近蒙李鸿绪、张子高两舅合力提携,组一二百钏之登瀛会,以助求学经费。承各尊长惠爱,已将成立。惟尚短缺一庄,侄欲恳求鼎力圆成,不识樗柳腐材,得荐神工培植否?此上。

但在那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社会里,众亲友见郑佑之闯荡多年,一事无成,把他看作是“光读书,不立业”的迂夫子。加之他家业滑落,负债累累都不愿借资助他。所邀“登瀛会”告吹,外出游学化为泡影。为此,他以“誓不登瀛居士”署名,写诗两首:

满腔热血归何处,抚昔思今慨有情;

自是痴儿痴太甚,过眼浮云总欲留。

傲菊独无花,不惧春风笑我。

青山如有意,还将草木荣人。

从这两首诗中,表达郑佑之做人的尊严,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从此,郑佑之改变了观念,把学习研究转向社会,留心时事政治,与穷苦农民结交朋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常写诗作文,贬斥富豪。而把主要精力转向倡导办学,致力于教书育人。

1914年初秋,郑佑之在家族中,为成立郑氏联宗会,大力提倡读书,爱国为民,并亲自起草《郑氏联宗会公启》,在古罗、合什、柳嘉等几个乡镇的街头同时贴出——

自竞争之祸烈,而团聚之谋起。法至良,意至善也。值兹潮流激荡,四万万且具同胞之称,况乃枝叶同根,一个个欣怀观望之念。嗟乎,散沙之识。吾国人共蒙好,亦吾族人所独具比也。郑氏联宗之倡,本在吾族以前。各族今皆成立,而吾族之前途尚远。爱力涣散,团聚无日。同人等目击心惭,勉为承首,又以合什场吾族联宗之成立,其在月内,同升二店为报名之所。凡我族人有欲入此联宗会者,请于秋节以前,报名勿误。

郑佑之从近代历史上,看到中国在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下,政治腐败,国势衰落,饱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广大群众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他认为国弱民穷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文化素质不高造成的。要振兴中华,实现孙中山的政治纲领,必须从教育着手。于是,他想用联宗会的形式,把郑氏宗族联合起来,兴办学堂,再推而广之,以达到教育救国的目的。

1914年8月16日,在郑佑之的积极倡导组织下,郑氏联宗分会在柳嘉乡终于成立。他在郑氏柳嘉分会成立会上致了《联宗会祝词》——

本日为我柳嘉乡郑氏联宗分会成立之始。窃有所冀者,以连峰各场吾族人数为最多,联宗倡办吾族为最先,而成立则最后。由规约细则自当较各族为最完。然尤不能已于言者则各族此会俱名同宗,吾族独名联宗。以同之与联,名称上之范围似有间,何也?

会名同宗,则凡同姓者俱同宗也,似同姓俱可为会内之人。而名联宗,则必同姓之联合以后者,乃可为会内之人。此名称上之范围似有广狭之不同,为众人所最易感者也。不知实际上竟不然。无论同宗会与联宗会,俱必具有资格才为会内之人,此实际上之范围并无广狭,为众人所难辨者也。

然,既已实际相同,曷为名称相异,此其宗旨有所偏重也。会名联宗,注重在联络一族感情。感情融洽,然后彼此切磋,可以交换智识然后彼此相亲,可以群相扶助然后彼此相形,可以互相勉励然后相携相引,可以各养成民国完全共和政治之能力。此我郑氏联宗宗旨,之所以注重在联络感情一面,不同于各族同宗之相提并论,而无分轻重也。

各族同宗以利国福民为目的,吾族联宗亦以利国福民为目的。然,抱此宗旨以达此目的,又必赖有此手续。手续为你君之坐船到某某地方,此船则我之宗旨也。某某地方则我之目的也。而行动此船使达到某某地,则我之手续也。

有目的必先有宗旨,有宗旨必赖有达此宗旨到目的之手续。我联宗之手续惟何?则育才是也。育才之方法不一,而以开办学堂为一大关键。有学堂以育经商之才,然后吾族可以商业雄于世;有学堂以育工作之才,然后吾族可以工业雄于世;有学堂以育农务之才,然后吾族可以农业雄于世,有学堂以育种种特异之才,然后吾族可以各个养成民国完全共和政治之能力,而达到利国福民之目的。

但学堂之种类甚多,有关于政治者,有关于实业者。更愿吾族联宗会从此创办各种实业学堂,发我国国有无尽之富源,以富我民,以利我国,以挽弱为强,以雄飞世界。

盖农工商三者立国之大本。三者一备,国遂一强而不可复弱,一兴而不可复亡。近世唯美、德二国,三者皆备,故其国势蒸蒸日上。虽极强如俄,极富如英,极狡如法,皆莫敢按其锋也。我联宗会实行之!敢敬祝我民国万岁!我民国郑氏联宗会万岁!我民国郑氏联宗柳嘉乡分会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