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宜宾历史文化名人·碧血丹心郑佑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郑家庄园风云

郑家祖辈从商建庄园,住画象嘴吉祥家业旺;佑之从小跟着母念诗,阔少好学懂事心善良;内蒙重金买马去参赛,谁料人马受伤妻患病……

郑家庄园

在宜宾县北部边缘的古罗场,这里同自贡市荣县五宝镇相邻,有一条水源丰富的越溪河穿乡滚滚流淌,向人们诉说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化……

离古罗场约10华里,有一片片延绵起伏的山峰。在这些山峰之间,有一座风景清秀的山峦。在山峦的中部有段地貌形似一头昂首兀立的大象。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地人就根据这座山的形状,把它叫作画象嘴。

“象”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吉祥寓意。大象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是吉祥与力量的象征。他们对大象颇有好感,认为象善解人意,勤劳吃苦,聪明灵性。

在清朝后期,住在古罗场一户郑氏人家,听说画象嘴是一块“吉祥”宝地,就想在此修房造屋,以求郑家人丁兴旺,平安吉祥,家业发达。

传说郑氏人家祖祖辈辈是经商的,又精通医术,自然讲究风水,新修的房屋如何才能聚财,如何才能更加发达,如何才能让后辈更加兴旺,如何才能让子孙仕途通达。因此,郑家就请了几路风水先生,来到画象嘴看风水。他们都称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修房造屋是很好的地基。但郑家能否与风水结缘,让风水永不流走,那就要看当主人的生辰“八字”,能否与这里的风水合成,是否适应……

修房造房是一家人的百年大计,住地风水好与否,关系着家业发达,传宗接代,延续后辈的基业。因此,郑家老爷不敢轻易下决心。后来,郑老爷听说川南佛来山红岩寺一位姓曾的和尚,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大仙。于是,郑老爷就带上重金厚礼,前往佛来山,以捐献修缮红岩寺为名,去拜访了那位曾大仙。

曾大仙被郑氏的诚心打动,同意前往古罗帮郑氏看修房造屋的地基。郑氏就满心欢喜地把风水大仙带到了画象嘴。他们站在画象嘴中部的一个“凹”处,曾大仙手端罗盘,抬眼远方,深奥而又专注。令郑氏佩服,也跟着观看,可郑氏看不出任何明明堂,只见曾大仙的眼睛随着罗盘的指针跳动,然后又几次抬眼远方,才开口对郑氏说话:“这里的前方有一条河流,喻意财富源源不断。左边有山,右边也有山。完全是完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靠大山,坐南向北,基石稳固。而且,还养有一只大象在山间。因此,我敢断言:在这里修房造屋,风水极佳,金玉满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风水宝基。”

“对头,我请别的风水先生也来看过,都说画象嘴是一块风水宝地,是一块吉祥的地方。”郑氏满脸带笑地说。

“你家要在这里修房造屋,我保证不出三年,人丁兴旺红火,家业飞黄腾达。”

“大仙就帮我算算八字,看这里我配不配。”郑氏笑逐颜开地请求大仙。

“好,你把生辰八字报上来,我算算。”

郑氏立即报出生辰八字。大仙伸平手掌,掐指运算。反复多次后,他脸上终于露出喜色:“可以,你的八字压得住。俗话说人富不过三代,开店难盛百年。也许过了百年之后,这块吉祥宝地的地气,将会释放出来……”

“大仙的意思是?”

“只能意会,不可泄露天机。”曾大仙讲完这话后,用手抹了抹自己的光头。

当郑老爷送走曾大仙时,用红布包了一包银两,虔诚地送到大仙的手中说:“如我郑家今后发达了,一定好好报答你的恩惠,还会向红岩寺捐献更多的银钱。”

请了几位风水先生看了画象嘴的地基后,郑老爷就决定在这块风水宝地,吉祥如意的地方修一个庄园。

在清朝同治年间,郑氏人家就动土开工,请来了当地最好的泥石木匠、砖瓦师傅,还有做杂活的共108人,在画象嘴轰轰烈烈、热火朝天地修房建造郑家大院。开工后的108天,举行了正房上梁的隆重仪式。

那天,从画象嘴爆响的火炮声,足足响了3个多小时,吸引到古罗场周边来看热闹的人,整整摆了80桌。

又过了38天,郑家大院终于竣工了,在画象嘴建起了一座十里八乡间罕见的阔气民居。

郑家祖祖辈辈经营生意,特别是在距画象嘴不远的盐城——自贡做盐生意。自从郑家搬到画象嘴新修的郑家大院后,真是应了曾大仙的话,郑家真的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渐渐地发了大财。

当地人经常看见郑家做生意赚的银钱,用马拉车从外面往家里拉回了一车又一车银子,储藏在郑家二楼的藏银室。大约又过了10多年,藏银室的银子越堆越多,越码越高。在一天夜里,郑家大院突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当他们跑出来看时,看到藏银室的楼房被压垮了。

郑家又请来大师,根据原地的山形地貌,依照梯级地形,按“三进三出”重新进行设计建造一个更好更大,独具风格的川南庄园。

郑家择了一个“18日”的黄道吉日破土动工,经过历时三年的修建,最后建成了川南典型的集生活居住、军事防御为一体的郑家庄园。

郑家庄园是一座豪华的、坐南向北的四合院,占地40多亩。砖木结构,穿逗式梁架,三穿七柱,悬山式顶,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厅堂戏院,一应俱全。

在堂屋正中,有垂带式踏道、屋台基、石坝和房边石砌保坎。庄园共有各种房屋122间,8个天井、3个场坝、4个水池、11处院内花园。

大朝门上悬挂着一块竖式黑添大匾,上书“七松世第”四个斗大的金字象征着主人高贵富有的身份地位。

郑家庄园前厅大门书有“德门瑞霭书香远,阑砌春深雨露多”的石刻对联,横批“顽伯山居”。“顽伯”即宅主名号。

据说,当年在郑家庄园负责打扫清洁卫生的就有3个雇工,一个雇工专门负责开门,每天从早晨6点开始,8点才能把所有的门打开通风……

郑家是个大家族,那时在宜宾北面一带是响当当的富豪。然而,在郑家的三房人中,郑老大家却一直没有后代。郑老大就从同族老二弟弟家中,抱养了生于清朝同治年间的三儿,取名郑廷钦。从此,郑廷钦就过继伯父为子。

郑廷钦排行老三,郑家人就喊他三少爷。郑家人就培养他从小读书,长大后就学习做生意。大约过了18年,郑老爷去世了,郑廷钦就继承了三分之一的郑家庄园,300石租田产。他虽饱读诗书,但累试不第。

郑廷钦在20岁时,与荣县古文场文昌坪学堂湾的张家女子张静宜了结婚张家是荣县的名门望族。张静宜的父亲张荣山,是咸丰年间的武举人。为人豪爽,行侠仗义,不愿做官。

张荣山是个开明绅士,他允许女儿张静宜同兄弟姐妹一起读书。因此,静宜知书达理,能诗会文,心灵手巧,性情贤淑。

郑廷钦同张静宜结婚后,夫妻俩情真意切,相敬如宾,夫唱妻和。一年之后,张静宜生下的长子夭折了。

1891年3月13日,张静宜又怀胎十月,生下第二个儿子,令郑廷钦欣喜万分。

二儿子一降生来到人世间,郑廷钦为了儿子今后有个远大前程,就开始搜索枯肠,绞尽脑汁,成天琢磨要给儿子取一个美好名字。一天,他从书橱上取下一本《楚辞》,仔细翻阅,想从屈原的作品中找到给儿子取名的灵感。

郑廷钦酷爱文学,最崇尚英雄豪杰,更敬重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常为屈原那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感慨万分。当他读到屈原《抽思》篇所作《九章》之四中“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这句诗时,入了他的大脑,思量诗中的“自申”二字,既符合儿子的字辈,又表现了屈原的伟大品格。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郑廷钦就决定把“自申”二字,作为二儿子的字号,并当即向夫人征求意见。张静宜听到“自申”二字,心中一喜,说:“这两个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好!自就是自立自尊,自强不息;申,就是陈述重复、适合教书育人。”

“妻子讲得好,就这样把我们儿子的字号定下来。”郑廷钦为儿子的字号确定后,他又想以何为名呢?大儿子出生后就夭折了,传宗接代就指望自申了。一定要取个让老天保佑儿子成长的号名。

郑廷钦边想边取出一本《尚书》翻看:“……天是有意志的,这个意志就是上帝,上帝对人类怀着仁慈之心。上天孚佑下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句子时,心中一喜;他又接着翻阅《萧何传》上有“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

郑廷钦想: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一个人如果时时刻刻心怀善念,就必然能得到上天的护佑。“佑之”一词,一语多义,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合自己的想法。于是,他就以“佑之”作为刚出生儿子的名号。

从此,郑家人对佑之疼爱有加,精心养育。佑之一天一地长大了,会笑了,能牙牙学语了……令郑廷钦、张静宜每天都喜笑颜开,心花怒放。特别是张静宜每当把儿子抱在怀里时,那种做母亲的骄傲自豪,就写在那张美丽动人的脸上。

继后,郑廷钦家又喜得贵子,生下老三,取名郑伯衡。

阔少爱读书

张静宜不仅是个心善慈母,而且她还是佑之的第一个良师。佑之长到两岁时,母亲就开始用心教诲,常常给他念儿歌、唐诗宋词。佑之长到三四岁时,往往是母亲一开口念诗的上句,他就张开小嘴接上了下一句。

夏天,郑家人往往看到在郑家庄园内的那颗大树下,张静宜对着儿子朗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郑佑之张嘴接诵:“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母亲刚说“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儿子立即就从口中道出“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张静宜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佑之马上接过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天,郑家人往往又看到张静宜带着佑之他们,围坐在郑家庄园的书屋里。书房中央生着一炉火,从炉火上茶壶煮沸的水里冒着热气,温暖着母子母亲又在教儿子读唐诗、诵宋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母亲背诵完李白的《静夜思》后,郑佑之马上就张嘴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张静宜刚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佑之张嘴唱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母亲站起朗诵“日出江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儿子就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当郑佑之长到四岁时,他在母亲的教诲和熏陶之下,逐步认识了很多字而且能背诵古诗词100余首。

在郑佑之四岁多时,他的母亲又生下四弟,取名郑瑞符。这时,尽管郑老爷请有两个佣人,照顾三个儿子,但张静宜这时的主要精力,用在照料两个小儿子身上。

郑佑之5岁时,父亲虽然知道儿子已经学认了许多字,还能背许多唐诗宋词。但为了儿子打下扎实的私学基础,郑廷钦还是用重金聘请当地著名先生陈焕然到家,设私塾专教佑之攻读儒学。

私塾乃我国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师个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入私塾那天上午,郑廷钦为佑之举行了“拜师”仪式。陈焕然先生穿一身崭新的蓝色长衫,庄重地坐在郑家设立的私塾堂上方。在堂中央摆有孔老夫子的圣像。

郑佑之也穿上一身蓝色长衫,长衫真长,几乎盖到了他的脚背,恭立地站在陈先生的对面。陈先生用手打理了一下长长的白胡须喊:“一叩头。”

郑佑之立即伏身跪下,两手放地,头贴手心。

“二叩头。”话音一落,郑佑之重复刚才的跪拜。

“三叩头。”郑佑之再次重复刚才的礼拜。

当郑佑之向孔老夫子像和陈先生磕完三个头后,“拜师”仪式结束了。

陈先生从座椅上站起来,用手在身上轻轻地抖了几下长衫,伸手把佑之扶起说:“起来吧,拜师仪式结束了。”

郑廷钦、张静宜一直庄重地站在私塾堂的旁边,观看儿子入学拜师仪式。当仪式一结束,母亲就来到儿子的身边,用手把他穿的长衫打理几下说:“佑之儿,从此,你就是陈先生的正式学生了,你一定要好好跟着陈先生读书学习。”

“我一定好好学习!父亲母亲,请你们放心。”听了郑佑之的回答,张静宜、郑廷钦、陈先生三人,相互呵呵一笑。然后,他们夫妻俩就离开了私塾堂。

第一次开课,陈先生按照惯例正襟危坐,把一本新的《三字经》捧在手里,对着坐在下面的郑佑之,从嘴里一字一句地念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陈先生念到这里时,叫郑佑之复述。他也学着陈先生的语调、跟着摇头晃脑地念读一遍。然后,陈先生念完几句,郑佑之也跟着念几句……

第一节课,陈先生有意试探郑佑之的悟性和耐性。他一直把《三字经》全文1888个字读完,而郑佑之也跟着一字不差地念了一遍后才下课。

陈先生下课之后,立即同郑老爷讲:“佑之天资过人,智商很高,在我一生的教书生涯中,他算第一个。”听了陈先生的话后,郑老爷满心欢喜,立即请陈先生进饭堂吃“拜师宴”。

郑佑之也跟着他们走在后面。他的脑里在盘旋刚才读的《三字经》,书上的字很多也认识了,但不太懂得含义,只是觉得韵律唱和,字句比以前跟着母亲念的短而精,自然感觉新鲜。他边想边念“人之初,性本善……”

当郑廷钦一听儿子上完课之后还在背诵,舒心一笑说:“佑之,今天的拜师酒,你一定要恭恭敬敬地敬陈先生三杯啊。”

“父亲,要得。我敬了陈先生后,也要敬你的酒哈。”

“佑之真懂礼。”陈先生说。郑廷钦笑逐颜开地领着陈先生走进了饭堂……

陈焕然先生对郑佑之的教授十分尽力。他按儒家《童蒙须知》的教学要求,从《三字经》“人之初”开始,循序渐进地讲授儒家经典。

从此,郑佑之跟着陈先生读《百家姓》《教儿经》《千字文》《千家诗》等等私塾课程。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佑之一律按要求背诵。

同时,陈焕然在教郑佑之私塾时,还对其十分注重蒙养教育。如对佑之的养成教育、道德品质、行为礼节,像着衣、作揖、行路、坐立、站姿等都进行严格的指导训练。

佑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每天都超额完成陈先生布置的作业,深受老师喜爱。

郑佑之也极喜欢这位和蔼可亲的陈先生,他特别喜欢听陈先生讲史书上那些忠孝节义的故事。然而,郑佑之唯一烦恼的是家里的私塾堂里,就他一个人跟着老师读书,感觉有些孤独。

一天下午,陈先生看见郑佑之上课时精力不集中,他懂得劳逸结合的好处。于是,在上完一节课后,他就带着郑佑之到画象嘴附近的田野间散步。他看见几个年龄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光着身子在地里帮助大人干活。开口问老师:“他们为什么不读书呀?”

“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你看,这些孩子连衣服都莫得穿,家里哪有钱送他们去读书呀!”陈先生解释说。

“读书还要钱吗?”

陈先生直言告诉他:“我教书不要钱,老师吃什么?农民靠给地主种田种地,获得生活的粮食,老师就靠教书才能盘家养口。”

“啊,原来是这样。”

“哪他们为何是穷人,而我家为何是富人?”

“这个问题一嘛,一句两句同你讲不明白。一句话,他们命中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陈先生的话,让郑佑之抠了几天的脑壳,心里也还是没有弄明白。他就去问父亲:“为什么会有穷人富人?”

父亲慢不经心地给儿子讲:“一个人的贫富,是由各人的命运决定的。这就叫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为人要行善积德,安分守己,多做好事,神灵才会保佑你大富大贵。”还是孩童的郑佑之,对于父亲和陈先生的话似信非信,似懂非懂。可在他的脑海里却深深地打上烙印:总有一天,他一定要搞明白这样的问题!

一天,郑佑之对父亲说:“我请了老师教书,可每天就我一个人读书,真是很浪费的。我家佃户唐大叔的儿子唐大兴,比我大却没读书,可否把他也叫来跟我一起读书做伴。”

“这件事吗,我还真没有想过。他是要帮助家里做活的,农民的孩子一般不读书的,等你的两个弟弟长大了,就陪你一起读书。”

“等弟弟长大了那要何年何月了?每天我一个人跟着陈先生读书不好玩显得冷清清的。求求父亲,同意让大兴跟我一起读书好吗?”

“你这孩子真是的。这样,你去他家问问,他们家让他读书不,他要不要来上学。”

“父亲,他来了不交学费吗?”

“可以,不用交了,陈先生的钱我是付足了的。”

听了父亲的话后,郑佑之一个飞跑就到了唐大兴家,可唐没有在家。他就走出唐家,在山地里到处寻找。他看见一条牛在山中吃草,就寻了过去,看见了唐大兴在割牛草。

“大兴哥,你想上学不?”

“二少爷,我是一个佃户的孩子,不像你当少爷的,整天不干活路。再说我家又没有钱,怎么上得起学啊?”

“我父亲说了,你上学不要交钱的,到我家私塾堂跟着我读书就是。”

“三老爷真发善心?陈先生同意教我?”

“就是。你跟我一起读书,还可以陪我玩的,我每天一个人读书冷冷清清的。”

“可我要干活的。”

“放学后我帮你干,可以吗?”

“你说了不算,要三老爷同意后,我才敢陪你。”

“好,我就回家给父亲讲,请他到你家给你父母说事。”

“谢谢二少爷,你真好啊。”郑佑之转身就跑回了家,请父亲到唐家去说,让唐大兴跟他一起读书。

郑廷钦想想也对,陈先生教一个也是教,教两个学生还有伴。他边走边想。唐家帮了自己几十年,能为佃户做点好事,他会更加懂得报恩出力的。他找到唐大兴的父亲,把想法一说,令唐老汉感激涕零:“谢谢三老爷的恩情,你们不嫌弃我娃,明天我就叫他去你庄园,陪佑之读书。”

从此,唐大兴走进了郑家庄园,坐在私塾堂里,拿起书本,跟着郑佑之一起读书学习……

陈焕然知道唐大兴来郑家读书一事,心里很是安慰,为自己的弟子能有如此的心胸,令他着实欣喜。他在认真教学生的同时,还时常带着他们到户外游玩,更多地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见识。

陈先生还经常给学生讲历史典故,讲书中人物打富济贫、改朝换代的豪侠故事。郑佑之最喜欢听陈先生讲岳飞精忠报国和水泊梁山的人物故事,这些行侠仗义、揭竿起义的历史人物,在他脑海刻下了深深烙印……

陈先生教学生读《四书》了。当他上完《学而》一课时,第二天要求两个学生背课文。陈先生喊:

“郑佑之,从你开始背昨天的课文。”郑佑之站了起来背诵。他断断续续地全部背了出来,中间只有一处背得不太顺畅,先生提示后迅速忆起。

当陈先生叫唐大兴背课文时,他站起就背,没背几句就开始哽哽噎噎,背得他比在山野放牛割猪草、下地干农活还累得满头出汗,到后面几乎是一个字也都背不出来了。

陈先生手举“戒板”,大声地叫唐大兴把裤子脱开,我要打你的屁股。

自己背不了课,先生要打屁股,这是和尚的老壳——没发。他只好按先生的吩咐,脱开裤子弯下腰,让先生惩罚。陈先生举“戒板”叭——一下、两下……一连狠狠地打了十多下。把唐的屁股打出了血迹。

当陈先生的“戒板”每次举起时,郑佑之的心就随之落下。尽管“戒板没有打到自己的身上,但他的心情却比打在自己身上还要痛苦。”

打完唐大兴后,陈先生说:“唐大兴你莫怪我心狠打了你。打你是为了你好,让你学好知识,今后才能改变穷人的命运。”

在老师的教导下,郑佑之年龄虽小,进步却很快,仅3年时间就学完了启蒙课程,不仅能写出好文章,还能写诗填词、学做对联……

郑家风云

郑廷钦同张静宜结婚几年来,夫妻恩爱,家和万事兴,家业发达,而且令郑三爷笑口常开的是,看见自己的3个儿子一天一天茁壮成长。特别是佑之长得精神,懂事乖巧,又喜爱读书,更令他天天喜上眉梢。

做生意发了财,郑廷钦在当地成了富翁,是一个响当当的大老板。但他有时在官场上经营生意时,仿佛感觉有些失落。特别在那些官人面前讲话缺乏分量,身板也没有官员的直挺。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让郑氏家族在社会上更加光彩,彰显门庭。于是,郑三爷在一个春天里,拉了一马车银钱,到宜宾县衙门捐给了县太老爷等官员。很快县里就派来官差,一路敲锣打鼓到了郑家庄园,给郑三爷送来一张“九品中正”的官衔任命书。

从此,郑廷钦头上戴着“九品中正”的官帽,精神焕发地穿梭在生意场上,更加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行走在江湖上抬头挺胸、步履快捷,说话办事风范十足。

那时,衙门的官员,做生意的老板,往往都是骑马出行。郑廷钦是大老板,更是常常骑着一匹骏马,嗒嗒嗒地奔跑在人生的大道上,以显示出他高贵的地位身份。

宜宾县在1899年春节前,向全县发出通知,将在宜宾跑马山举行一次盛大的“赛马会”。那时,一些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经商老板,相当重视“赛马会”,往往把它作为一个展示成功人士、彰显经济实力的平台。

郑廷钦曾经饱读书文,但他经商之后才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论,显得苍白无力;他平时喜欢骑马的感觉,马蹄声常常令他有冲锋的快感。他爱马更喜欢赛马。当他知道宜宾将举办盛大的“赛马会”时,就决定到内蒙古去寻买一匹“千里马”。

那天晚上,郑廷钦同妻子恩爱之后,用厚实的胸脯枕着妻子,温情地向静宜说:“我同外地商人谈好了一笔大买卖,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明天就起身,亲自去一趟,促成今后更多的合作。”

“你生意场上的事我不管,我就负责相夫教子,一心只求一家人平安幸福。你去外地,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就等你早日平安归来。”

“静宜,你把心放在三个儿子的身上,我一个大男人出门,不会有事的,你放心好了。”说完之后,丈夫自知善意欺骗了妻子,内心有一点点愧疚,就用男人的温存来补偿妻子。他轻轻一转身,把爱妻温存地搂进胸怀,长长地甜甜地在妻子的额头上亲吻。

第二天一早,郑廷钦安排几个人,从藏银楼里抬出装满银子的四个大木箱,放在马拉车上,向妻子和3个年幼的儿子挥手出门,带上4个随从,牵着马拉车就从画象嘴出发了。

郑廷钦他们到了宜宾城后,在叙州府大银楼换了2000两银票后,同两个随从奔向内蒙古。他们经过10多天的长途奔波,终于到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四处寻找“千里马”。他们终于在一个赛马场,发现了一匹汗血宝马,膘肥体壮,身红闪亮。

这匹汗血宝马,正是郑廷钦梦寐以求的。于是,他向赛马场马老板提出要买这匹马。

精明的马老板,知道郑廷钦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来买马,一定诚心。因此,马老板抓住郑的心理需求,故意炫弄地说:“它叫大红马,是我们赛马场的马中之王!马场之宝!不管你出多少钱我也不卖,别的马谁你们挑选。”

郑廷钦痴痴地望着大红马,伸出右手,抚爱马的头。这头大红马好像明白郑的诚意,亲密地向他点了两下头,然后显示威猛。大红马突然两只前蹄奋起,昂首嘶鸣,向郑老爷致敬。

郑廷钦深情地望着大红马,眼睛发亮,捏紧双拳,心定必得:“马老板,你我都是生意人,哪有钱不赚的?再说你若拒绝了远来做生意的我,日后被传扬出去了,会影响你的声誉的。”

“我们草原上的人,最喜欢交朋友。如果这样说,那我只好痛失宝马,割爱给你。请问你出多少?”

“卖家先开口,这是惯例!”

“这个数!”马老板伸直三指。

“减掉一指。”郑廷钦伸出双手握着马老板的手,把他的一个指头压了下去。

“我们草原上的人最爱讲缘分。刚才我看见你抚摸大红时,它向你表示了亲和认同,说明你同它有缘。为缘分成交。”

“三老爷,你可要想好啊?马我不懂。这匹马再金贵,也不值两千两银子啊?”郑廷钦的随从看见老爷要成交,立即把他请到一边劝说。

“这个你不懂,我自有主意。”郑廷钦把头压低,在随从的耳边轻轻地语“我们把大红马买回去做种马……”

嘿嘿。随从向三老爷回了一句:“还是郑老爷精明想得远啊。”

郑廷钦终于从马老板手里,花了2000两银票,骑着大红马,一路狂奔一路兴奋,终于在那年腊月二十七日赶回了画象嘴。

张静宜满心欢喜地把丈夫迎回了家:“你外出做大生意,就是买回这匹马?”

哈哈。丈夫朝妻子笑笑说:“这可是一匹汗血宝马,你没有听说过吧?它能日跑千里!”

“是不是啊?花了多少银两?”

“这个保密,你不要管了,保你两年之后,就会看见它的小马驹。到那时我们就有得赚了。”哈哈哈,他的开怀大笑,为妻子描绘出一幅灿烂美景。

父亲外出近一月了,郑佑之看见父亲买回的这匹从未见过的红马爱不释手,喜欢得手舞足蹈,围着红马跳了几圈,竟然忘了向父亲请安……

大年初三,宜宾赛马会如期举行。郑廷钦骑着从内蒙古买来的汗血宝马骄傲自豪地立在赛马场,信心百倍争夺第一!

经过几轮的初赛后,最后获得前10名的赛马参加决赛。决赛现场,1匹战马站成一排,郑廷钦骑着大红马居中。开赛前一分钟,每位选手的两名副手紧扣马嚼,郑矫健地翻身跨上了马背。可毫无准备的大红马顿时鬃毛倒竖、昂空嘶鸣,忽地前蹄一扬,直直地站立起来。郑老爷一勒缰绳,马才稳定站立。两名副手牵着大红马在起跑线上待命。

进入前10位选手,个个骑艺高超,紧紧地贴在马背上。而两名助手抓住马嚼口不放,被战马拉过来拖过去,折腾得前俯后仰、满头大汗。

裁判高举鼓槌:咚——一声击鼓,比赛开始。10匹马同时腾蹄狂奔。郑廷钦的大红马像出征的战马一样,雄风猛烈。他扬鞭一甩,大红马飞奔,向着目标冲刺。

此时此刻,有的赛马你追我赶野性大发,根本不听选手的使唤,想往哪里跑就往哪里跑;有的马甚至偏离跑道角度四五十度,惹得观看赛马的人群哄然大笑。

赛场上只有两匹马竞争激烈,忽前忽后,争先奔跑。郑廷钦骑的大红马一路狂奔,只见他的屁股离开了马背,双手朝后,左右开弓,频频加鞭,驾驭着大红马风驰电掣般地向终点目标冲击。

郑廷钦骑的大红马,快如闪电地冲在前面,眼看即将冲到终点目标,而身后紧跟的是一匹狂奔黑马。郑用眼的余光观察黑马将有超越的趋势。

郑廷钦扬鞭一甩,叭——大红马腾空跃起,马失前蹄,连人带马翻了几个滚……

原来郑廷钦骑的大红马是在草原上飞奔,今天是在山地赛跑不适应,而造成了马摔人翻的结果。

当人们听说郑廷钦花巨资购买回来的大红马,在参加赛马时摔了重重跟斗,造成人马都受到重伤。故有人传说:“画象嘴养大象是大吉。而郑家养马为患,与象相克,造成人仰马翻不足为怪。也许从此郑家就会败落……”

从此,也许传说有因。郑廷钦赛马不幸摔断了两根肋骨,小脚也摔成骨折,以致影响了生意。而大红马也受到重伤,开始还能一跛一瘸地慢慢行走。

郑廷钦曾梦想大红马为他争气,在赛马会上夺得状元,日后再生小马驹赚钱。然而,一场赛马让他人马受伤,花出去的重金被砸得粉碎,像扔进河里的巨石,只见水花飞溅,随即成了泡影……

从此,那匹一日千里的汗血宝马,不但不能跑,而且整天都像思念茫茫大草原,不爱吃不爱喝,渐渐地大红马枯瘦如柴,治也治不好。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早晨,负责喂大红马的马夫发出一声惋惜的叫声:大红马没有气了!

郑廷钦赛马受伤还躺在病床上,妻子张静宜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也病倒了,一病卧床不起,而且,越来越发严重。

一天,郑廷钦就安排佣人,把妻子抬到10多里以外的伯阳嘴,请当地的名医、自己的老表李鸿绪看病。郑佑之也跟着去了李家。

李鸿绪世居白花场伯阳嘴,家境颇优,早年捐了一个“监生”,不愿做官,喜好中医,精研医术,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中医,常免费为穷人看病,深得乡民拥戴。

其妻蓝明富当时已育一男三女。郑家和李家是老亲世戚,李鸿绪与郑佑之舅甥相呼。而且,郑李两家都是宜宾北面的大家庭,门当户对。两家人给郑家老二佑之,李家大小姐坤俞从小就定了娃娃亲……

当李鸿绪为张静宜“望闻问切”时,郑佑之就开始到李家玩开了。虽然以前他跟着父母来过舅舅家,那时太小,这几年在家苦读私塾,就没有来过了。他今天才观看到这个大院是两层建筑,上层是客厅客房,下层则是主人房。房子以堂屋为中心,成半包围结构。这个大宅院虽然没有郑家庄园阔气宽大,但在这里也是鹤立鸡群,显赫耀眼。

郑佑之走过一个平台,斜着再走几步楼梯就跃上了二层楼。他站在楼上看着场坝中央是堂屋。堂屋的左右都是厢房。堂屋的门窗是木质结构,工艺精湛。窗棂框架都是田字格。窗子的形状是长方形,上面加一个尖顶,尖顶和长方形之间是一朵雕刻很精美、由一片片花瓣组成,像一朵绽放的牡丹花。

嘿嘿。都说我们郑家庄园豪华,这李家大院也很精致。郑佑之想。

“二表哥,听母亲说你们要来,你真的来了。”李家大小姐坤俞是年大约六七岁。

这位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又有一点娇柔可爱的大小姐,郑佑之认得。他听见她招呼,随声喊出:“大妹,你陪我出去玩耍好吗?”郑家生了3个儿子佑之没有妹妹。他一见李大妹就很是喜欢。

李大妹笑呵呵地陪着郑家二表哥下楼去玩了。

当蓝明富看见两个娃娃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玩耍,由衷露出笑脸,对张静宜说:“三表嫂,你咋突然病成这样了,才想起来看病啊?”

“我还不是廷钦气的。他去内蒙古花重金买回一匹大红马,参加赛马时,人马都受了伤,后来马已死了,钱打了水漂不说,他现在还躺在床上不能走路……”

“三表嫂你放宽心,蚀财人安乐,只要他没事就好。你的病只要吃几服鸿绪开的药方,保证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那敢情好!”张静宜听了李表嫂安慰的话后,脸上才露出了一张好看的笑脸。“咋没有看见佑之呢?”

“他们两个娃娃,正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到外面去玩了。”蓝明富说,“我们定的娃娃亲,是定对头了。看来他们两个是天造一双、地配一对。”

“那敢情好!等坤俞到了16岁,我们家就来娶儿媳妇哈。”

“看你急的,儿子还没满10岁呢,你就想抱孙子啦。”蓝明富边说边笑两个母亲哈哈哈的笑声,飞到了佑之、坤俞的耳朵里。

“二表哥,你母亲的病好了,你听她们的笑声好脆啊。”

“就是。我母亲一见大舅妈病就好了。大妹,你猜她们笑啥子?”

呵呵。李坤俞也张口一笑:“我猜不出,那你能猜到吗?”

“我也不晓得。只要我母亲笑口常开就好!”郑佑之在李坤俞的带路下,他才觉得李家好玩,这里虽然没有郑家庄园豪华阔气,但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他同坤俞站在李家大院前面的伯阳嘴上观看风景。

李家大院属于川南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蜿蜒起伏的山峦,山势并不高但要爬上山顶,也挺费力。山上长满了苍绿青翠的树林。

一笼一笼的竹林,一排一排的香樟树,满目青翠,风景如画。

郑佑之往山下一看,有一条静静流淌的石头河。水墨绿墨绿的,清晰地可以看见河水中的石头。河水掩映在翠绿的竹林里。河里有几个摸鱼捡贝壳或捉蝴蝶的孩童……

郑佑之站在伯阳嘴望眼而去:红的土、绿的山。河绕山、溪绕嘴。他被这山川秀丽的风景感染,突然吟诵起“青草岸边渔翁去,夕阳半落牧童归。”

“二表哥会念诗?我也会的,父母也教过我的。”她说完之后,张着圆圆的小嘴吟唱:“两岸吹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伯阳嘴依山傍水。李坤俞同郑佑之一路走,一边讲着话。他们慢步走在通往李家大院的路上,踩着一级一级的青石板,顺着山势而上。这里的路整体呈“Y”字形,接官道是一条直路,到半中央分成两条,左右各有一条,左边的路是一个“Z”字形的拐弯,再往上走几十步就到了李家的院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