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5章 出将入相

但信陵君毕竟是信陵君,他终不会因为人生的沉浮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过去有力无处使,现在出将入相,大权在握。

不正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把魏国治理得比文侯时代更加繁荣昌盛?

而且,秦国目前的收敛是暂时的,养好伤痛的狼虎,还是要逞凶于天下。

事实证明,“合纵”之盟即使由信陵君这样的威望来主持,也只可济一时之难。

并不能当做长期的、绝对的依靠。

必须提高国力,才能抵御一切来犯之敌。

经过两次大战,府中已是人才凋零,剩余不足百人。

须知当年“三千门客”是十余年纠集的天下精英,非朝夕所致。

信陵君又不愿像平原君、春申君那样良莠不分,以宾客之众装门面,所以没有再招募门客。

薛、毛二人又回赵国,身边的得力助手就只有朱亥、唐雎。

朱亥协助卫庆组建、训练新军,唐雎则与公子处理政务。

但是,要把魏国治理得繁荣昌盛,谈何容易?

由于长期推行“对外屈服秦国,对内严防信陵”的政策,贿赂秦国、笼络朝中各种关系;

朝中上下拼命的横征暴敛搜刮民财,使黎民百姓痛苦不堪。

耕者无食,织者无衣,陷于饥寒交迫之中,自然也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经济萎缩又造成国家财政收入下降。

为了满足需求,势必再增强搜刮力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魏国,信陵君是“正义”的代表,压迫信陵君就必然会让君子沮丧、小人得志。

于是见风使舵、谄妄投机之辈充斥朝堂、朋比为奸,纷纷投安釐王所好;

不惜无中生有、望风捕影,绞尽脑汁去揭发信陵君的“反魏罪行”。

至于国计民生的正事则相互推诿、敷衍了事。

除了“效忠”外,他们还要发财:

因为取得安釐王的欢心只是“升官”的一个前提,他们的前途需要用钱去买;

另一方面,他们比谁都清楚魏国已经摇摇欲坠,早晚要被秦国吞并。

所以得尽早在秦国拉关系、找靠山为自己打通后路;

以便在新主子那里寻求更广阔的活动天地。

这当然更需要钱。

最重要的是,他们力求满足自己生活水平的需求,衣食住行无不求其极。

因为人对生活的要求又是永无止境,所以他们攫取财富的数量也就永无止境;

此外,他们还得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金钱、产业。

一切一切,都在促使他们去“贪”。

有的人甚至发展到“占有成癖”的程度,只看能否“占有”,并不涉计目的……

于是魏国的朝政腐败了,腐败到“不贪”的人无法存在的地步。

中官向大官“上供”,再向小官伸手;

小官除了应付上级外还得喂饱自己,最后当然要由百姓承担。

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希望?

而安釐王只要能保住自己的王位,对这一切便都视而不见。

留给信陵君的整个是一堆烂摊子!

子顺先生是孔子六世孙,当代大儒。

安釐王慕其名曾聘为相国,但只是装门面。

他的政治主张并不符合安釐王的实际需要。

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主动辞职,隐居于大梁郊外。

有弟子问他为什么不回鲁国家乡,他叹口气说:

“秦有鲸吞天下之心,山东诸国却萎而不振,齐、楚、燕自以为祸远便曲意相交;

三晋又首当其冲割地求安,如此二十年后,天下尽入秦国,哪里还有我的故国?

随遇而安吧。”

他们这种人虽然淡泊名利,却有救世之心。

信陵君当政后,他看到了天下的希望,就主动求见。

唐雎对儒家的政治主张持怀疑态度:

“我听说儒家以‘仁义道德’为根本,用‘礼乐’教民,跟咱‘侠义’不同道。

凑到一块儿就得辩论起来,还是不见为妙。”

朱亥却不同意他的观点:

“常言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对各家各派的意见都听听,避其所短,采其所长,有益无害;

而且治理国家比打仗更复杂。

咱们还缺乏经验,他毕竟当过相国,对咱们可能有帮助呢。”

信陵君点点头:

“朱先生说的有道理,咱们还是接见吧。”

二人本是工作中的分岐,信陵君采纳较为正确的意见属正常现象。

但唐雎却认为信陵君厚彼薄己,对朱亥更为信任。

嘴上没说,心里却生隔阂,成为他后来没有与信陵君共始终的原因之一。

看到信陵君亲自出来恭恭敬敬地欢迎自己,子顺很高兴:

“无怪大家都说公子谦逊和蔼,平易近人。

今日一见,名不虚传,有这样的人执政,魏国中兴有望啦!”

所以说了几句闲话就直截了当地问:

“老朽想谈谈自己对于治国安邦的一些想法,不知公子可有兴趣听我唠叨?”

信陵君避席拱手:

“能聆听先生教诲,乃无忌之幸也,但求言无不尽。”

子顺端起茶来喝了一口:

“老朽就不客气啦。

治理国家,首先要得人心。

当然您过去在百姓中就很受爱戴。

但那是您当诸公子的时候。

如今身份变了,是执政的相国,就不能仅以个人对某些困厄的援救来获取国民的好感。

而是要通过政策使魏国得到全体民众的支持。

当年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曾指出:

‘小惠未徧,小信未孚’。

得不到人民的普遍拥护,就不足以战;

惟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

因而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所以大小案件纠纷能否及时、公正的处理,是关系到民心向背的重要因素。

执政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当然,为宰辅者,不必也不能事事处处都亲自察看处理,关键在善于用人以贤。

各级官员都肯于尽职尽责,让人民安而无怨,何愁天下不太平、国家不兴旺?

但是,选用贤能是前提,执政还要循名责实,督促检察各级官员是否忠实尽职。

对那些玩忽职守的,要严肃处理,不能循情手软,杀一儆百,是整顿吏治的重要手段。

同时,对不称职的也要尽快调换,尸位素餐者不仅误事,还会传染给别人。

此外,对官员的指导也很必要。

不但奖励业绩突出的,还应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使全体官吏的工作能力通过取长补短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