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4章 传来密令

薛琦点点头:

“对。

如果分兵,公子率领哪国的部队都没有问题,但另一支的主将难选:

由其他四国中担任,楚是大国,景阳必不肯服;

他性格暴躁又缺乏气度,因为那年楚倡举伐秦之败,对燕赵韩耿耿于怀。

让他任帅,恐怕不能融洽合作。

内部不团结,怎能打胜仗?

李牧庞煖年轻、将渠谋有余而锐气不足,都缺少做帅的威望。

没有坚强的统帅,联军势必一败即溃。

军心动摇,公子也无能为力了,所以蔡泽逼着咱们分兵。”

唐雎叹口气:

“可郏、华相距数百里,王、蒙都是秦的名将,若只救一个,另一个必破。

我认为蔡泽的用意是先拖着咱们走,而不是急于决战。

听说两个牧童捉了一窝吃奶的小狼,就分别装进两个袋子里爬上两棵高树。

故意弄得小狼嗷嗷叫。

大狼听见了,咆哮着扑到这棵树下;

那边又叫了,急忙往那边跑,这边闹得更凶……

大狼又气又累,往返于两树之间,终于因为疲于奔命而死。

蔡泽使的就是此计!”

朱亥皱起眉头:

“那怎么打?”

薛琦还是笑眯眯的,显得十分从容、镇定:

“只要知道他想干什么,就能对付他,咱们也可以找出他的弱点,创造机会,逼他就范!”

直到最后一句话,老头子的眼睛才睁圆,口气也硬如铁石。

王龁要在大梁雪耻的愿望,又因为信陵君的归援而破灭,这本来正合他的心意:

就此拼个你死我活省却不少麻烦!

不料吕不韦一声令下,又让他扔下大梁去攻华州,眼见功败垂成,他心中的恼怒可想而知。

但军令不可违,便把一肚子的气都朝华州撒去。

原来的命令是攻城的声势要大,却不必急于攻克。

王龁却不听这一套,部队到达后,人不吃饭、马不喂草,架起云梯就是一阵猛冲……

守华州的陈英还算是个将才。

素常就有所准备,临危不乱,虽仓促迎敌,仍顶住了第一波的冲击。

但因抽出不少部队去支援大梁,所以城中力量单薄,也是岌岌可危。

幸好知道信陵君已率数十万联军归国主持军政,有了依靠人心振奋。

他一面十万火急的报到大梁求助,一面苦苦支撑,喋血待援。

怎奈王龁似乎失去理智,不顾将士们的辛苦,一定要趁热打铁,必破城而后快。

他下令轮换吃饭休息,不分昼夜,猛攻不停。

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一连十二个时辰指挥作战。

华州人知道城破后必定鸡犬不留,虽然吓得心胆俱裂,却更加拼命抵抗。

王龁气呼呼地瞪着一对熬得血红的大眼睛,立在小山坡上。

望着华州城上来回乱跑狼狈迎敌的魏军,脸上又浮起一丝冷笑:

“我看你们还能坚持多长时间?

他娘的!这回非得大开杀戒,痛痛快快地砍上一场不可!

好让这些魏狗们懂得什么叫厉害!”

突然,身后有来人报:

“大路上韩军公孙婴来援华州。”

“他们也来凑热闹?”

王龁不屑一顾地命令:

“武涛,带五千人轰走他!”

武涛刚走,报告又到:

“燕军从小路来援。”

王龁仍不在意:

“孙朋去把他挡住!”

几乎同时,第三路探马也飞驰而至:

“信陵君亲率十万大军去渭河口劫我粮寨!”

听说信陵君去了渭河口,王龁稳不住神了,到现在他还是一心一意想找信陵君决战。

但他的族侄——副将王翦却拦住了他:

“丞相令你打华州,怎么可以擅离?”

王龁当然有理由:

“粮草乃大军的根本,如果有失,不战自溃。

你留在这儿继续攻打华州,我去渭河口,在途中伏击魏军,给他个出其不意。

如果擒住魏无忌,休说这二州之地,拿下魏国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丞相必不会怪我。”

王翦心眼颇多:

“若是信陵君故做姿态诱我分兵以解华州之急,岂不中了他‘围魏救赵’之计?

最好派人再探,得到准确消息再决定为妥。”

王龁却不愿放过这个机会:

“你不知道,魏无忌手下能人很多,极善用兵。

深知粮草的重要性,认可失掉华州也会铤而走险去劫粮。

我毕竟还是伐魏主帅责任重大,不能因一城之失而忽视对全局的威胁!”

他与信陵君已成不共戴天之仇,对于他来说,同信陵君一决雌雄比攻下华州更重要。

保护粮草正好成为他去寻找信陵君的充足理由。

别说,王龁和蔡泽还真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蔡泽的作战方案比他设想的“出其不意”,更阴损毒辣!

王龁爷俩正在争议,忽然使者送来一件密令:

“请将军按令火速行动!”

原来,蔡泽也接到信陵君将去渭河口劫粮的情报。

而且经过核实,绝对可靠,便派桓齮率十万军埋伏在粮营附近;

王翦打着王龁的旗号继续佯攻华州,王龁再率主力悄悄向渭河口靠拢。

只等信陵部队一攻粮草大营,营内守军与桓齮、王龁一起出动,把敌人团团围住……

王龁见令大喜:

“丞相之见实在是高!

信陵君,魏无忌!

这回洒家让你插翅难逃!”

王翦虽然年轻,却是饱读兵书。

且又跟随叔父长期生活在军队里,已经历过大小数十战,可说是见多识广。

看王龁对信陵君求战心切,犯了兵家大忌,虽不能明说,也暗含劝谏:

“军机瞬息万变,您也知道他帐下多智勇之士,所以途中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不要只盯着信陵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动静。”

王龁对侄子的话本不以为然:

“这小子还来教训我?”

但人家是出于一片好意,虽说是侄儿,也别让他尴尬,便哈哈一笑:

“我早已估计到这一点,信陵君那些人诡计甚多。

他们见我军攻郏、华甚急,惟恐来不及救援,所以才亲自去袭渭河粮寨。

我若不救,粮草被毁,军心动摇;

我若去救,他或许调几路军伏在暗中,让我猝不及防落入陷阱;

可是他怎知丞相又派桓齮另伏十万大军?

一旦我中其计,桓齮必蹑其后,魏无忌仍是难逃厄运。

更何况,我岂是盲人骑瞎马?

偷袭暗伏最忌对方有备。

无论信陵是直攻渭河口还是途中伏军,在我二十万大军的前后夹击下,也只有灭亡的唯一下场!”

王龁的考虑很有道理,而且对于蔡泽的安排,王翦也只能佩服,不便再多说别的:

“那就祝叔父马到成功!”

王龁更兴奋了:

“如今列国能跟咱们对抗的,也只有这个信陵君啦!

消灭他后,一统天下就为期不远,建功立业大展鸿图,此其时也!

孩子,你算赶上好时候了,努力吧!

凭咱们王家在秦的地位,封几路诸侯,还都满够资格!

我王龁戎马一生,想不到竟还有这点儿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