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是按一定方式把相关数据组织、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不仅存放数据,而且还存放数据之间的联系。

1.1.1 数据与数据处理

数据是指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能够识别的物理符号。数据的概念有两个方面的涵义: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以及存储在媒体上的数据形式。数据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2015年1月16日”是一个数据,它可以表示为“2015-1-16”“15/16/2004”等多种形式。

数据的概念在数据处理领域中已经大大地拓宽了,数据不仅包括各种文字或字符组成的文本形式的数据,而且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数据。

数据处理是指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可以获得信息,如通过商店的进货量和销售量,就可以知道库存量,从而为进货提供依据。

1.1.2 数据库的产生

计算机管理数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经历了4个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计算机诞生之初,外存储器只有纸带、磁带、卡片等,没有像磁盘这样的速度快、存储容量大、随机访问、直接存储的外存储器。软件方面,没有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包含在计算或处理它的程序之中。数据管理的任务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完全由程序员通过编程实现。这一阶段的数据管理称为人工管理阶段。

2.文件系统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大量地用于各种管理中的数据处理工作,大量的数据存储、检索和维护成为紧迫的需求。此时,在硬件方面,可直接存取的磁盘成为外存储器的主流;软件方面,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

这一阶段的数据处理采用程序与数据分离的方式,有了程序文件与数据文件的区别。数据文件可以长期保存在外存储器上被多次存取,在操作系统中文件系统的支持下,程序使用文件名访问数据文件,程序员只需关注数据处理的算法,而不必关心数据在存储器上如何存取。这一阶段的数据管理称为文件(系统)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要而专门设计的,为某一特定的程序而使用,数据与程序相互依赖。同一数据可能出现在多个文件中,这不仅浪费存储空间,而且由于不能统一更新,容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

3.数据库系统阶段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迅猛增长,计算机处理的数据量也相应增大,文件系统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于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

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提高数据的共享性,使多个用户能够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提供数据与应用程序的独立性,从而降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费用。

数据库管理系统从20世纪60年代末问世以来,一直是计算机管理数据的主要方式。

4.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数据库多数是集中式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据库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使数据库从集中式发展到分布式,从主机/终端系统结构发展到客户/服务器系统结构。

1.1.3 数据库系统

1.基本概念

①数据库(DataBase):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结构化的相关数据的集合。它不仅存放数据,而且还存放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中的数据面向多种应用,可以被多个应用程序共享。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数据的程序,对于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检索由系统软件进行统一的控制。

②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数据描述语言(DDL)、数据操作语言(DML)以及其他管理和控制程序。

③数据库应用系统(DBAS):利用数据库系统资源开发的面向某一类实际应用的应用软件系统。一个DBAS通常由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两部分构成,它们都需要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和工作。

④数据库系统:是指引进数据库技术后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数据库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用户等5部分。

其中,硬件系统是指运行数据库系统需要的计算机硬件,包括主机、显示器、打印机等;数据库集合是指数据库系统包含的若干个设计合理、满足应用需要的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相关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等相关软件;数据库管理员是指对数据库系统进行全面维护和管理的专门人员;数据库系统最终面对的是用户。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①数据的独立性强,减少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结构的相互依赖性。

②数据的冗余度小,尽量避免存储数据的相互重复。

③数据的高度共享,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所使用。

④数据的结构化,便于对数据统一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