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儿科专家轻松育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幼儿的心智培养

1.怎样帮助孩子形成数的概念?

有的孩子虽然数数很流利,但是弄不清1和2哪个多,也不明白3个苹果到底是多少。这说明孩子并不理解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只是死记硬背而已。家长应当想办法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面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直接教他数数及形成数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困难。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多种感觉器官,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孩子积累一些关于大和小、多与少等概念的感性经验。比如家长可以利用一堆糖和一块糖,帮助孩子建立“多”和“少”的概念;用1个大球和1个小球,帮助孩子形成“大”与“小”的概念。

其次,从实物到数字,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孩子逐步形成数的概念。由于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家长应先利用实物让孩子理解数的含义。比如盘子里盛了3个苹果,让孩子给爸爸1个,给妈妈1个,他自己吃1个,教孩子理解“1”的含义。用1个苹果和2个苹果帮助孩子学习1比2少,2比1多,2是由2个1组成的等概念。然后再把实物和数字卡片结合起来学习,由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指导孩子真正形成数的概念。在学习数的概念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变换形式和教具,使孩子明白,不论是什么东西,只要个数相同就是一样多;个数不相同就是不一样多。让孩子活学活用,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总之,家长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引导孩子认识数之间的辩证关系,真正形成数的概念。

2.怎样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书籍,孩子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家长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呢?

1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闲暇时多与书为伴,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孩子觉得读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2 家中多储备书籍,便于孩子随时取阅。

3 家长要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宜孩子阅读的书籍。同时鼓励孩子自己选择书籍,为孩子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书库。

4每天定时给孩子读书。家长读书时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培养孩子对书籍的兴趣。在读书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图画等,也可以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动脑去思考。

5 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培养阅读能力。家长切不可因为孩子已经可以自己读书而就此放手不管。父母应该继续为孩子读故事。

6 增添孩子阅读的乐趣,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要经常鼓励和赞赏孩子读书的良好行为,使孩子坚持读书。

7 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读书解答一些疑问,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3.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关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1 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由主观臆造或凭空虚构得来的,而是通过感知觉获得大量具体、生动的材料后,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形成的。因此,感性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深刻。感性知识丰富与否,制约着思维的发展。成人要根据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项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等幼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后,指导幼儿进行分类、概括,形成最初的概念,再教幼儿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武器和工具。由于词汇量还不丰富,幼儿难以理解一些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词汇。研究显示,幼儿的概括水平较低,既与缺乏感性经验有关,也与缺乏相应的概括性词语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及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让幼儿在广泛的语言交流中扩大词汇量,并且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概念,逐步准确、完整地表达思想。

3 思维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家庭生活中,幼儿经常会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家长给予指导和协助。家长应该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他想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时,父母应当鼓励幼儿这样做,不要怕幼儿弄脏衣服而加以制止。

4 充分利用游戏、实验等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他必须解决问题才能使游戏继续下去。因此,利用游戏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既具体又有趣。游戏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促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的发展。如看图改错、走迷宫等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家长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如磁铁吸引、物体滑落、种子发芽等,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

5 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好问的习惯,鼓励幼儿多问,并且主动、热情、耐心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问题。这样做能促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有助于思维的发展。

6 防止思维定式的束缚。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异性,可以利用特异性把事物进行归类、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去考察事物的特性。如面对一只碗,我们可以先让幼儿了解它的基本功能,它可以盛饭、盛菜。如果幼儿正在乱涂乱画,家长可以拿一只碗,把碗口朝下,用笔沿着碗边描出一个圆形。幼儿会发现碗除了能用于吃饭之外,还可以用作画圆的工具。家长也可以在碗底涂上颜料,在纸上印出一个小的圆形。幼儿的思维又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就是所谓的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4.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慧活动的翅膀,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能力。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呢?

1 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想象的材料和基础。知识经验越丰富,想象就越合理、越新颖。换句话说,想象力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的记忆表象丰富与否又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少。因此,家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来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积极引导幼儿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经验。比如,到动物园认识各种动物的形态,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观察美好的自然风光等。

2 发挥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在游戏过程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变化,幼儿的想象会异常活跃。比如幼儿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把布娃娃想象成孩子,一会儿给娃娃喂饭,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送娃娃上幼儿园,一会儿又想象娃娃生病了,送娃娃去看病、打针等。总之,家长要努力创造条件,指导幼儿玩多种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尽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3 发挥玩具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玩具是幼儿进行想象的物质基础。玩具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前提,促使幼儿去设想、去创造。玩某一种玩具,几下胡乱的涂抹,无意中捏成的一个泥团,都会引发幼儿的想象。因此,要给幼儿准备画笔、橡皮泥、小积木等,让幼儿去画、去捏、去拼。

另外,玩泥、玩水、玩沙是世界各国幼儿的共同爱好,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幼儿可以在玩中发现,为什么有的东西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而水、泥、沙的形状总是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幼儿可以把泥、沙子堆成任何形状。这种特性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表面上是在玩,实际上是在探索,在想象。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在玩具的海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

4 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想象的发展和思维、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语言,幼儿能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的内容。幼儿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听故事可以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家长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可以在故事进入高潮或结尾的时候停下来,让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去推理、想象故事的结尾。让幼儿凭借想象把故事构思完整,这样不仅可以发展想象力,而且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另外,绘画、音乐、舞蹈都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5.怎样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灵的门户,是幼儿接收知识的窗口。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认知活动效果与注意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幼儿想要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离不开对注意力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1 充分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和新鲜多变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玩具必须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对幼儿讲话时,语言也要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教育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多样,富有变化。教幼儿学习数的概念或几何形状时,除了使用生动有趣的直观教具外,还可以把学习内容置于一个有趣的游戏中,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比如学习室要保持安静,防止各种噪声,室内布置要简洁、整齐,老师及家长的衣着要避免过于新奇、华丽。另外,幼儿身体不适、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学习时间过久等都会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家长应注意避免。

2 充分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内部因素。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动因。幼儿的注意力受兴趣和情绪状态的制约。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各种事物的兴趣,扩大幼儿的注意范围,这对于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是极为有益的。幼儿的兴趣越浓,积极性越高,注意力就越集中、越稳定。

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保持良好、愉快的情绪状态是发展注意力所必需的。任何强迫、责骂、体罚对于幼儿都是徒劳无益的。家长要多引导、多鼓励、多赞扬,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因为一切知识的获得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所以家长要加强锻炼幼儿的意志力,教育幼儿服从规则、遵守纪律,向幼儿提出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激发幼儿完成任务的愿望和主动性,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以便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

3 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无意注意的参与,因为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持久。但也不能单纯依赖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容易引起疲劳,同样不易持久。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家长必须善于引导幼儿转换两种注意。既要用生动、有趣、新颖的玩具和教育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又要向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逐步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只有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才能保持幼儿注意力的持久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地发展幼儿的注意力。

6.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基础。没有观察作为基础,就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有人把观察力比喻为智慧的大门。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

首先,要及早训练幼儿的感觉器官。家长要利用各种机会锻炼幼儿的感觉器官。如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安装会发光的彩灯,悬挂带响的玩具,张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养些花草等,让幼儿看看、听听、动动、摸摸。也可以让幼儿通过着色、绘画,提高对颜色的辨别力;通过听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只有及早训练幼儿的感官,才能使感知觉更精确、细致和迅速。

其次,要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多为幼儿创造观察条件。如带幼儿到大自然中看花草树木发芽、生长,观看雨后的彩虹,欣赏雪景、海景,饲养小动物等,这些都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由于幼儿的观察力不持久、不稳定,因此,在选择观察对象时,要尽量选择那些颜色鲜艳,带有不同声响,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幼儿对这些事物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比较。如果想让幼儿认识老虎和大象,可以带幼儿去动物园观察这两种动物,也可以把老虎和大象的图片同时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最后,由于幼儿的观察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因此家长要教给幼儿一些观察方法。先看什么,后看什么,从哪方面看,逐步使幼儿养成由部分到整体、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观察习惯,迅速提高观察力。如果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一些新发现,家长一定要及时称赞幼儿。通过家长的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会逐渐增多,观察力也必定逐渐增强。

7.创造力强的幼儿有哪些特点?

创造力强的幼儿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善于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学习。在游戏和活动中,他们爱动脑筋,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善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不愿意效仿别人,玩法新颖独特,不愿意接受别人现成的答案,有强烈的探究心理,乐于在探索中寻求新的发现。

2 注意力持久。一般幼儿的注意力能够集中15分钟左右,而创造力强的幼儿做事时往往更专注,注意力更持久,不留意时间。

3 具有超强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一般幼儿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行为活动缺乏计划性、组织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对行动的后果考虑不足。而富有创造力的幼儿大多在游戏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周到,独立性强,有主见,往往是游戏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或领导者。

4 富有钻研精神。一般的幼儿对一件物品或一件事缺乏持久的兴趣,玩一段时间就玩腻了。而创造力强的幼儿则不同,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某件物品或事情进行探索和钻研,常常能从一件普通的玩具中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特性,研究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玩法。

5 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力的幼儿大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编故事、搭积木、捏橡皮泥、绘画等。他们喜欢参加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善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

6 细致而敏捷。这类儿童观察事物精细,往往善于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问题;遇事反应机敏,解答问题敏捷,感受力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才思敏锐。

假如您的孩子具有以上的一些特征,您可千万要珍惜,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孩子,发挥孩子的创造力。

8.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由于幼儿的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因此,幼儿期是培养创造力的良好时机。家长必须抓住时机,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1 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创造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创造力强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偏离常规而感到焦虑和不安,幼儿也是如此。所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展的两个条件。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不要轻易指责幼儿好问、好动的行为,不要对幼儿做过多限制,解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启发幼儿多进行联想和想象,鼓励幼儿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首创性、多样性,培养幼儿创造的欲望、兴趣和能力。

2 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包含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多种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集中思维是通过逻辑分析,将经过发散性思维得出的设想,进行筛选、优化,选出一种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集中思维属于逻辑推理的领域。人们在数学、工程、法律等领域常使用这种思维方式。集中思维在创造性方面较发散性思维有明显的优势。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人们需要将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一形多用的扩散:请幼儿说出多种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哪些东西是圆形的等。

一物多用的扩散:请幼儿说出一种物品的多种用途,如木头有哪些用途。

一因多果的扩散:向幼儿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例如:如果世界上没有树木,那将会怎样?如果没有警察,社会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如什么东西长一些会更好用,什么东西短一些会更好看。

一题多法的扩散:设计一些问题,请幼儿用多种方法去解答。比如当家中失火时,应该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集中思维的训练方法:

归类法:给幼儿出示一些卡片,请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如颜色、用途、形状等)进行分类(如水果、蔬菜、动物等)。

排除法:请幼儿在一组物品中找出一个非同类的物品来。

类比推理法:请幼儿在一组数字、图形、符号等中找出规律。如让幼儿在下列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1231231_3_2_)。

下定义法:要求幼儿用自己的话给一些概念下定义。比如,说出下列词的意思:伞、桌子、电灯等。

3 开展创造性艺术活动。文学、音乐、美术等活动都属于创造性艺术活动,其中,创造想象尤为突出,而创造想象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支柱。

★文学与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父母给幼儿讲一个故事,让幼儿自编故事结尾,或向幼儿提供图片,要求幼儿根据图画编故事。父母也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结构简单、短小,有重复句式的诗歌,如:小鸡小鸡叽叽叽,小鸭小鸭嘎嘎嘎,小狗小狗汪汪汪,小猫小猫喵喵喵……

★音乐与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音乐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家中经常播放一些经典名曲或儿童歌曲,让幼儿想象音乐表达的意境,并随音乐翩翩起舞。对于幼儿编出的简单歌词或乐曲,家长要及时给予赞赏,以激发幼儿进一步创作的兴趣。

★美术与幼儿创造想象的培养:给幼儿一些几何图形,请幼儿添上几笔,使之成为一些新形象。或给幼儿出示一些抽象的图形,让其想象图形的意义,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回答。也可以给幼儿一些形状各异的拼板,要求幼儿用拼板拼出不同的图画。

创造学研究表明:人人有创造,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只要家长时时刻刻注意引导与训练,儿童的创造力一定会日益增强。

9.怎样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记忆力的好坏是一个人聪明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培养和发展记忆力对幼儿的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占优势。所谓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因此,幼儿很容易记住那些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不断变化的事物,以及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或能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家长应注意选择具有以上特点的实物、图片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获得深刻的记忆。

所谓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活动。有意记忆在幼儿期发展不明显,而有意记忆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记忆力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质变,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幼儿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如去动物园参观,可先向幼儿提出“回来后比一比谁记住的动物多”。久而久之,幼儿的有意记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记忆的方法有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种。机械识记是指主要依据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故也被称为理解记忆。实验证明:幼儿的机械识记能力优于意义识记能力,而意义识记的效果又优于机械识记。这表明,要使幼儿牢记某个事物,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在教幼儿记一些诗歌、短文时,可以先配上精美的图画,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解,使其充分理解,这样幼儿记起来更快、更牢固。

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借助多种感官帮助记忆,从而获得更加准确而完整的印象。如记香蕉,可以让幼儿通过看、摸、嗅、尝,加深记忆。而在所有的感觉中,视觉是主要的,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要加强记忆力的训练,特别强调视觉印象,这就是视觉化的形象记忆法。对于一个从未见过兔子的幼儿,无论家长怎样描述,他也很难形成对兔子的印象。如果抱一只兔子给幼儿看,他很快就能记住兔子的特点。

幼儿记忆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不易持久。因此,在识记之后,家长要协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巩固,从而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10.为什么要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性格、自我意识等。总之,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个性的早期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婴幼儿期是奠定良好个性的基础时期。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是在日常生活中、游戏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

小儿在幼儿期开始出现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初步形成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团结友爱、诚实、勇敢等优良的品质一旦在大脑皮质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就会导致某种行为的动力定型——待人接物的生活定型、性格的定型、生活习惯的定型等。如果消极的个性品质先在大脑中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就会导致消极的动力定型。儿童的年龄越小,个性的可塑性越大,教育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11.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社会承认和集体尊重的愿望和情感,是对自己的各种表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的心理状态。自尊心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发展进取的原动力。自尊心强的儿童勇于探索,富于创造,凡事充满自信。而丧失自尊心的儿童则容易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自尊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呢?

1 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优点,总是对孩子的缺点紧盯不放。其实,孩子的点滴进步都是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不要小看小儿迈出的第一步,也不要小视小儿的第一声“爸爸、妈妈”。这些进步都是小儿通过学习、克服许多困难取得的。因此,当孩子有进步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家长也应该鼓励和表扬他。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家长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优点,及时予表扬、激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能力,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 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不要认为孩子一无所知、思想简单。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家长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请求。尊重孩子的朋友、兴趣和爱好,不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当孩子有过失或失败时,不要指责和嘲笑他,更不能训斥和打骂他,以免损伤他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产生自卑心理。要善于启发、诱导、帮助孩子从失败中走出来,重振旗鼓,坚定成功的信念,尊重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3 适当地要求孩子,使孩子不断增强自尊心。家长应当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但也不可凡事包办、代替孩子,避免孩子对家长产生强烈的依赖。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发育水平,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饭、洗小手绢、收拾玩具等,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的劳动成果给予赞赏和肯定,使孩子始终坚信“我能行”,不断增强自尊心。切忌对孩子要求过高,不切合实际,否则,当孩子因能力不足而失败时,自尊心会受挫。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时,不能总是吹捧孩子,夸大孩子的能力和水平,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我。

12.怎样给孩子讲故事?

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共同爱好。通过听故事,孩子可以增长知识,丰富词汇,提高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启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那么,家长应当如何给孩子讲故事呢?

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针对3岁以下的孩子,要为他选择情节简单、活泼有趣的故事;针对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给他讲一些富有教育意义、情节较复杂的故事。多给孩子讲一些积极向上、思想性强的故事,如世界著名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孩子感兴趣的地方,节奏要放慢一些,声音要有高有低,以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其次,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要总是照本宣科,也要讲究一些技巧。孩子常常反复听同一个故事。当孩子听过数遍,熟悉某个故事的内容以后,家长可以起个头,让孩子自己讲这个故事。当孩子有忘的地方,或者讲错的地方时,家长可以及时接下去或者纠正孩子。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有时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编造故事的内容。

最后,孩子往往会在听完故事后,向家长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这时,家长一定要耐心解答,并且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千万不能嫌麻烦,以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讲完故事后,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比如: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孩子通过回答问题,锻炼思考能力和概括能力。

总之,讲故事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通过认识故事中的各种形象,孩子可以树立是非观念,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13.游戏具有哪些作用?

游戏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动力,它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创造力。让孩子玩适合的游戏是培养和锻炼孩子的一种手段。那么,游戏具有哪些作用呢?

1 开发智力。从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来看,人类之所以能记住语言并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能认识符号乃至文字,主要是因为亲子之间和群体之间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游戏。随着玩耍的次数增多,游戏种类的增加,大脑的结构也逐渐发达。游戏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还能促进智力的发育,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兴趣和爱好。如果父母能及早发现幼儿的兴趣,并给予启蒙教育,会使幼儿发挥所长、学有所成。在游戏中,由于有积极、愉快的情绪相伴随,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学得快,记得牢,思维敏捷。游戏可以使幼儿接触到各种事物,便于早期发现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所在。

3 提高操作能力。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通过玩玩具学会操作工具,如握笔写字、使用剪刀、拿筷子、操作键盘等。幼儿在游戏中不断练习跑、跳、攀登、爬等动作,使身体灵巧、协调且有耐力。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不自觉地学会一些操作技能。

4 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幼儿在游戏中经常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如幼儿刚开始摆积木时,积木常常塌下来,一遍又一遍地摆,他终于明白只有将积木的边角对齐,积木才能摆得高。游戏使孩子不怕困难,让孩子懂得只有战胜困难,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游戏中,不怕困难的孩子将来在事业上也会意志坚强,不畏艰险。

5 学会独立和自信。要求独立是幼儿的本性。游戏能帮助幼儿学会独立,增长本领。比如给布娃娃喂饭能使幼儿学会用勺子,捆东西能让幼儿学会打结。家长在幼儿想要“自己来”的时候,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逐渐养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

6 开发情商。幼儿参与合作性游戏就如同成人进入社会一样,面临是否受人欢迎的问题。幼儿为了使自己不被孤立,就要学会约束自己,不独占玩具,不破坏东西,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勇敢、合作、谦让、活泼、开朗等良好的性格特征。游戏是幼儿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要使孩子聪明,有能力又合群,就要多鼓励孩子加入群体游戏。

14.怎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才思敏捷,智力发育较好。“心灵手巧”一词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给孩子各种操作技巧。任何操作技能都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孩子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是相当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因此家长要耐心地指导孩子,必要时手把手地教孩子。比如教孩子系扣子时,家长可以一边系扣子,一边向孩子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然后拿着孩子的手一起进行练习。家长逐渐减少对孩子的协助,直到孩子独立掌握这一操作技能。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操作,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动手操作的自信心,培养动手操作的兴趣。

其次,鼓励孩子多做、多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要凡事包办、代替,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碗筷等。虽然刚开始孩子的动作可能有些笨拙,但经过多次练习后,孩子便会熟能生巧,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最后,借助游戏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枯燥的练习难免使孩子感到厌烦。家长可以有目的地与孩子玩一些游戏,比如,与孩子一起进行串珠子、筷子夹花生、穿线等比赛,玩翻绳、折纸、剪纸等游戏,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15.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感官刺激?

幼儿的感知觉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游戏、学习、劳动等各种活动,都能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3岁前,触摸觉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手段。触摸觉是运动觉和皮肤觉的结合,人们借助触摸觉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软硬、光滑或粗糙等特性。触摸觉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发展。在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等时,触摸觉经常与视觉同时起作用,成为较复杂的知觉现象。

听觉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的感觉之一。幼儿靠听觉辨别周围事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从而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行为方向;辨认周围人们所发出的声音,进而了解意义,促进语言发展。空间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相互配合来实现的,包括辨别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儿童的空间知觉最初是靠运动觉和触觉,即儿童通过自己的脚和手,感知物体的距离和方位。视觉和触觉形成联系以后,通过视觉也可以辨别物体的方位和距离。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既不准确,也不稳定。因为时间知觉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形象做支撑。时间是比较抽象的。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往往具有相对性。这些对幼儿来说都是比较难理解的。

感知觉的发展为幼儿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感知觉的影响而变化。对于一件新事物,如果仅仅听别人说,那么这个事物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是不深的。如果又听又看,又摸又玩,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来参与,幼儿就会将这个新事物记得既完整又牢固。因此,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必要的刺激,使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多种感觉,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促进幼儿记忆、思维、语言等能力的发展,提高智力。

16.幼儿爱提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办?

有的幼儿每天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一些问题显得十分幼稚,一些问题又相当古怪。如果幼儿好提问题,父母应该怎么办?

面对如此精彩和新奇的大千世界,幼儿觉得任何事物都是新鲜而陌生的。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对于每件事情,幼儿都想弄个水落石出。因此,幼儿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应当明白孩子之所以爱提问题,正是因为孩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容易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和现象。这是幼儿获得知识的一条宝贵的途径。家长应当十分珍惜并积极给予鼓励,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千万不可嫌幼儿烦,呵斥和责备幼儿,打击幼儿提问题的积极性,扼杀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阻碍幼儿智力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对于幼儿的问题,家长要做到有问必答,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不可因为幼儿的问题可笑或太多,家长拒不作答。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应该遵循科学道理,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对所提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概念,不要教给孩子错误的概念,以免以后难以纠正。回答问题时,父母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状况和智力水平,用幼儿能理解的、简单明了的语言。不要讲太多名词、术语,也不要给孩子讲太多大道理。家长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来,切不可不懂装懂,而应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自己回答不出这个问题,可以在看书或请教别人以后再来回答孩子。家长一定要记住自己对孩子许下的承诺,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也是家长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遵守诺言。

对于一些不便向孩子解释的问题,家长也不要哄骗孩子。比如,孩子问:“我是从哪儿生出来的?”不要骗他说:“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可以简单而委婉地告诉孩子:“你很小的时候住在妈妈的肚子里,等你长大了,妈妈的肚子装不下了,你就出来和妈妈做伴了。”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因此,哄骗孩子只会让孩子学着家长骗人,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17.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能够控制、支配自己的行为,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一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考虑行为后果,往往容易惹是生非。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人在社会中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受纪律约束。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可从小事入手,比如要孩子按时起床、按时就寝,饭前、便后要洗手,要把玩具、图书放回原处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严格按照社会道德的规范来要求孩子,指导孩子遵守集体的规则和纪律,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家长不要一下子给孩子立很多规矩,要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事开始,适合孩子的思维和自我约束能力,并且持之以恒,切不可朝令夕改。

2 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一些家长往往只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应当那样做,并没有向孩子说明原因,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又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家长应当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使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那样做是正确的,逐渐让孩子学会根据相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评价自己的行为。

3 要及时鼓励孩子的进步。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每当孩子努力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即使做得不那么尽善尽美,家长也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许。比如孩子以前经常抢别人的玩具,现在会礼貌地向其他小朋友借玩具玩,家长就要及时地表扬孩子。当然,不必全部是语言上的表扬,家长可以搂搂孩子,亲亲孩子,传递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夸一声“乖孩子”,都会起到很好的正面强化作用。

4 家长要为孩子做出表率,发挥榜样的作用。孩子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同时,孩子也会注意观察家长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言行不一致,家长的形象和家长说话的分量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

18.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一个人只有自信心充足、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一个缺乏自信心,自卑、畏缩的人,不管他做什么,等待他的都只有失败。所以,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家长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1 引导孩子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具有健全的灵魂。一般来说,体格健壮的孩子比体弱多病的孩子更加自信、精力充沛,干什么事都跃跃欲试、得心应手。相反,体质差的孩子遇到事时,总是局促不安、胆小、退缩、缺乏自信心。

2 家长要尽量为孩子提供独立动手的机会。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必不可少的条件。孩子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活动和玩耍中,才能不断掌握新的技能,获得新的智慧。因此,家长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独立动手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穿衣服、吃饭、收拾玩具等,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尝试,认识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千万不可溺爱孩子。如果事事由父母包办、代替,那么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活动的机会,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无法树立自信心。

3 家长应多鼓励和关心孩子。这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条件。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因此,家长在鼓励孩子“自己试试看”的同时,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家长是孩子探索周围世界的避风港。有了父母的关怀和鼓励,孩子就有了认识世界、探索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4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功和失败。一旦孩子取得进步,家长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失败时,家长不能指责、训斥孩子,更不能侮辱孩子,否则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真的以为自己不如别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心。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渡过难关,使孩子觉得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信心十足,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5 为孩子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家庭和睦,父母品行端正,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会使孩子产生自豪感,并从中萌生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父母品行有缺陷,都容易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19.什么是过度教育?

天下父母莫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早成大器、成龙成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父母对孩子采取了过度教育的措施。所谓过度教育,就是增加孩子的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让孩子练书法、学绘画、弹乐器、学外语,参加各种形式的短训班、速成班。孩子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这是一种超出儿童身心发展限度的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会使孩子的大脑负担过重,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挫伤孩子的求知欲望,让孩子厌倦学习。

因此,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切勿揠苗助长,要符合幼儿心理年龄的特点。孩子与成人一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也有自己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潜能优势。家长只有顺从发展、积极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孩子才会成才。

20.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幼儿摆脱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不合理的害怕情绪。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幼儿摆脱这种心理困扰呢?

1 对抗治疗法:把愉快的活动和引起恐惧情绪反应的刺激放在一起,以积极的情绪去克服恐惧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比如,孩子怕打针,家长可以在孩子打针时,让孩子拿着喜欢的玩具;当孩子害怕电闪雷鸣时,家长可以让孩子听一些他自己喜欢的歌曲。这样做可以分散幼儿对恐惧对象的注意力,从而使幼儿逐渐适应恐惧对象,消除恐惧心理。

2 系统脱敏法: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学习系统脱敏法。

3 榜样示范法:由于家长是孩子最信赖、最亲近的人,因此,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明显的示范作用。为消除和避免孩子恐惧,家长自己应大胆、勇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4 提高认知法:家长应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幼儿的某些恐惧是因为无知。父母可以给幼儿讲明科学道理。幼儿一旦对一种事物或现象有了深入的了解,就不会再害怕了。家长还可多让幼儿接触自然,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恐怖的事物,谨慎选择故事书和电视节目。

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幼儿就可能会摆脱恐惧心理。

21.要不要纠正左撇子?

孩子刚出生时并无左撇子或右撇子之分,有时用左手,有时用右手。6个月以后孩子能同时使用双手。1岁以后,孩子时而惯用右手,时而惯用左手,如在搭积木、拿勺吃饭、玩玩具、用手翻书等活动中都没有固定的惯用手之分。孩子大约到4岁时才真正确定惯用哪只手。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右半球负责左侧肢体的知觉和运动,左半球负责右侧肢体的知觉和运动。手的动作和脑的活动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不是同侧而是对侧,即右手的活动促进左脑的发展,左手的活动促进右脑的发展。所以,孩子无论是惯用左手还是惯用右手,只是一个习惯问题。

如果孩子有左撇子倾向,家长没有必要强迫孩子改正。

但是,由于用左手做一些事情时确实不方便,我们也有必要鼓励和引导孩子用右手。如果孩子左手、右手都能用,那么孩子不就有了更加灵巧的双手吗?这样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是有利的,能同时促进左、右大脑半球的发育。

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用左手,同时,还可以鼓励惯用左手的孩子学会用右手,做到左手、右手并用,以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