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冷挤压的金属流动规律
为了了解各种冷挤压方法的金属流动情况,现将圆柱体毛坯切成两块,如图1-26所示。在其中的一块剖面上刻上5mm×5mm~20mm×20mm的正方网格,即坐标网。将拼合面涂上润滑油,再与另一块拼合在一起,进行各种方式的挤压,就可以看到被挤毛坯内部的金属流动实际情况。
图1-26 毛坯上的坐标网
1.正挤压实心件的金属流动情况
正挤压实心件的金属流动情况如图1-27所示,其特征如下:
1)横向坐标线在出口处发生了较大的弯曲,且中间部分弯曲更剧烈。这是由于凹模与挤压金属表面之间存在摩擦力和凹模形状的变化,致使金属在流动时外层滞后于中层的缘故。被挤毛坯的端部横向坐标线弯曲不大。这是由于该部分金属原来就处在凹模出口附近,挤压时迅速向外挤出,受摩擦及模具形状等因素影响较小的缘故。横向坐标线的间距从挤出部分端部开始是逐渐增加的,即l3>l2>l1,说明挤出金属的纵向拉伸变形越来越大;而当达到某定值l5时,间距基本上不再变化,说明此时的变形已处于稳定状态。
2)纵向坐标线挤压后也发生了较大的弯曲。如把开始向内倾斜的点阵连成A-A线,把开始向外倾斜的点连成B-B线。A-A线与B-B线之间所构成的区域为剧烈变形区。A-A线以上或B-B线以下坐标线基本上不变化,说明这些区域的金属不发生塑性变形,只作刚性平移。
3)在凹模出口转角D处的金属,在挤压过程中不参与流动,称为金属死区。
图1-27 正挤压实心件的金属流动情况
4)正方形网格经过出口处以后,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说明金属除发生拉伸变形以外,还有剪切变形。越接近外层剪切角越大,即γ2>γ3。这是由于外层金属受到摩擦阻力的影响较大,以及模具几何形状的影响,使得内外层金属流动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缘故。刚开始挤出端部剪切角较小,以后逐渐增大,即γ2>γ1。这是由于开始挤压时,受摩擦影响较小的缘故。当进入稳定变形区以后,相对应处的剪切角保持不变。
从上述分析可见,正挤压实心件的变形特点是:金属进入A-A线至B-B线之间的区域时才发生变形,此区称为剧烈变形区。进入此区以前或离开此区以后,金属几乎不变形,可以认为是刚性平移。在变形区内,金属流动是不均匀的,中心部分流动快,外层流动慢。当进入稳定变形阶段以后,不均匀变形程度是相同的。在凹模转角处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金属死区。
2.正挤压空心件的金属流动情况
空心件正挤压过程如图1-28所示。这时除受凹模工作表面的摩擦影响以外,还受到芯棒表面摩擦的影响,因而毛坯上的坐标横线变为向后弯曲的曲线,不再产生剧烈流动的中心区域。这说明正挤压空心件的金属流动比正挤压实心件均匀。在正常情况下,剧烈变形区总是集中在凹模锥孔附近不大的高度上,金属在进入变形区以前或离开变形区以后,不发生塑性变形,只作刚性平移。
图1-28 空心件正挤压过程
a)挤压前 b)挤压中
3.反挤压杯形件的金属流动情况
用实心毛坯反挤压杯形零件时,挤压变形各阶段的金属流动情况如图1-29所示。图1-29a表示挤压变形之前的位置。图1-29b表示高度大于直径的毛坯进入稳定变形状态时的变形情况。此时可将毛坯内部的变形情况分为三个区域:A区为金属死区,它紧贴着凸模端面,呈倒锥形。锥形大小随凸模端面与毛坯间的摩擦力大小而变化。这部分金属基本上不产生变形。B区为剧烈变形区,毛坯金属在这个区域内产生剧烈的流动,该区的轴向界限大约为(0.1~0.2)d1(d1为反挤压凸模直径)。当凸模下行到毛坯底部高度大于此界限尺寸时,尽管变形区内的金属产生了强烈的流动,而底部的一部分金属仍保持原状,此时仍处于稳定变形状态。但当凸模再继续往下运动,毛坯残余厚度小于此界限尺寸时,在此剩余厚度内的全部金属材料均参与塑性流动,成为如图1-29c所示的非稳定变形状态。D为死区,当底厚过薄时,塑性差的金属便会产生环形脱落。C区为刚性平移区,强烈变形区的金属流动至形成杯壁后,就不再变形了,而是以刚体平移的形式往上运动,该运动一直延续到凸模停止工作时为止。
图1-29 杯形件反挤压的金属流动情况
a)变形前 b)变形中 c)变形后
4.复合挤压时的金属流动情况
复合挤压时的金属流动情况如图1-30所示。在变形区内,有向不同出口流动的区域边界,即分流面。由于受模具结构、零件形状以及外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分流面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决定。图1-30a为上下对称形状的实心件的复合挤压(杆-杆型复合挤压),由于金属向上流动所受到的阻力比向下流动所受到的阻力大,因此向下流动的体积较多。图1-30b为上下对称形状的双杯类复合挤压(杯-杯型复合挤压),且又是在双动冷挤压压力机上进行加工的,因此金属材料均匀地向上和向下流动,分流面在中间对称面上。图1-30c为杯-杆件复合挤压,上部金属材料的流动情况与杯形件反挤压相似,下部与实心件正挤压相似。
图1-30 复合挤压时的金属流动情况
a)杆-杆型 b)杯-杯型 c)杯-杆型 D—变形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