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的女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冲刺中考

1980年9月1日,王新升入了初三。这一天,对王新而言,刻骨铭心。因为班主任老师的新学期寄语,深深打动了她,让王新终身难忘。16岁,正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龄,初三也正是决定一生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最需要有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引导的人也许是父母,也许是老师,也许是身边其他的人……而王新生命中的指路人正是她的班主任老师。老师说:“同学们:初三,是你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你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国家恢复了高考。自古寒门出良将,如果你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你想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你唯一的机会和出路就是考大学。考上重点高中,是通往大学之门的起点。让我们一起加油吧!”老师的这段话如烈火般激励着王新,将近一个星期,她一直都不说话眼睛直勾勾在思考着:如何在初三这一年发愤学习,考取一所重点高中。可王新又担心自己严重偏科,文科基础差,特别是英语最让她头疼,总是不及格,每次考试英语单科排名都倒数。要想考取一所理想高中,谈何容易啊!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大努力。可学习环境如何解决呢?家里不可能给她提供适合学习的环境啊!王新的家当时是16平方米的穿堂小套间,父母住里屋,外屋是两套二层单人床,住着姐妹五个。每天晚上,姐几个叽叽喳喳说笑打闹不停,根本没有容王新学习的场合。王新有位很要好的同学,叫高敏静,住在王新家前楼。每天她俩结伴一起上下学。敏静家生活条件比较好,她的父亲是城建局的一名处长。她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敏静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当王新在上学的路上把自己想冲刺初三的想法,以及家里的境况向敏静述说时,敏静也向王新抱怨说:她的弟弟妹妹也很闹,影响她学习,她也想找个安静的环境冲刺初三。她舅舅家,距离她家不远有一套闲置的房子。屋里一切生活设施都有,就是冬天暖气不好。敏静说“干脆咱俩晚上去那里学习吧!”王新说:“太好了!敏静,我怎么感谢你啊!你不仅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你又可以当我的免费辅导老师。”王新兴奋得当晚睡不着觉时,一直在想:我太幸运了!真的是,当你有了理想,追求和目标的时候,就连上帝都不会袖手旁观的。就这样,王新和高敏静每天晚上都到敏静舅舅的空房子里去学习。俩人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为了保证第二天听课的质量,规定每晚10点30分必须睡觉,俩人交流和解答问题的时间就定在最后半小时。由于王新的基础差,所以她必须要比敏静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补上她欠缺的知识,尤其是文科。文科要想补上来,不像理科提升速度那么快,得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敏静每晚10:30睡,王新给自己规定12点睡。10:30敏静躺下后,为了不打扰敏静休息,王新就到卫生间学习。王新把背诵的部分都放在这1个半小时完成。她如饥似渴的学习着,她突然发现:学习的快乐不只在于追求理想,也在于追求理想的过程。她俩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各自回家吃饭,然后一起上学。并且把上学路上的时间,也充分利用在学习上。16岁的王新正是长身体,贪睡的年龄。可王新却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加之营养跟不上,所以她上课时经常犯困。班主任老师每天都在激励着同学们,老师说如果谁听课困了,可以到后边站着听。王新每个课间休息都要用凉水洗洗脸提神。每天晚上6点多放学,王新到家时,家里都吃完饭了。家里的生活依旧困难。尽管大姐已经工作,但父母还是要为女儿们积攒点钱,所以只能从嘴上省。有一天放学回家,王新又累又饿,看到盘子里的一个窝头和碗里漂着可数菜叶的菜汤,心里感觉特别委屈。一股无名之火令平时只忙学习寡言的王新,突然怒火中烧。一怒之下,打开窗户,把装有窝头的盘子扔了出去。父母一怒之下,狠狠地打了王新。王新委屈极了,边哭边说:“你们知道我每天在干什么吗?我在努力地备战中考啊!”父亲愣住了,问:“什么是中考?”王新背起书包就跑了。敏静知道原委后,回家拿了个馒头给王新充饥。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瞬间就到12月份了。敏静舅舅家的暖气特别不好,室温也就10度左右,敏静冻得实在受不了了,提出要回家住几个月,等开春再来。可王新家的环境根本没有办法学习啊!她对敏静说:“我不怕冷,求你跟舅舅说说,让我自己在这学吧!我保证保持室内卫生。”敏静的舅舅也是一位非常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他同意了王新的请求。

自己在舅舅家学习的王新,怕气馁。为了鼓励自己,她就把一些激励自己学习的名言警句,挂满了床头。珍惜这里安静的学习环境,她更加刻苦了。内心燃烧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对未来大学校园的憧憬,已经完全让王新战胜了自己居住的恐惧和寒冷。她每天都学到下半夜,虽然很冷但她内心却燃烧着一团火,并不觉得寒冷,反而很开心。只有追求自己梦想的人才能体会从中滋味吧!临睡前,她还要把所有未学懂的问题总结出来,第二天找时间问老师和敏静。

经过近一年的刻苦努力,王新以超过自己以往很高,并且远远地超过了高敏静的成绩。考取了市第22中学重点班(一班)。尽管排在重点班最后一名,但毕竟搭上了这班车。这就应验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成功等于1%的聪明加99%的勤奋。(在等待中考成绩期间,王新在父亲的劝说下,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水泥厂技工学校。这是王新至此以后,一生最后悔的一次考试。)虽然王新没有考取重点高中,但考取了市第22中学的重点班,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当时市22中学的重点班的升学率完全不亚于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22中学为重点班配备了学校最强的师资阵容。以往这个重点班的升学率都能达到90%以上。尽管王新是倒数第一进入这个重点班的,但是她坚信自己通过两年的努力,一定能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王新非常兴奋地把自己想考大学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生活的艰辛,早已让父母忘记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根本就不知道,这世界要发展和进步总要有第一个肯尼迪,总得有第一个洛克菲勒。一个家庭从贫穷到富有,总要有第一个先觉醒的人。这个人已经清清楚楚地摆在父母面前,此时此刻的王新,多么渴望父母能非常兴奋地对她说:“太好了!孩子,难得你有这样的理想。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你一定要加倍努力,我们全家一起支持你。”可是父母没有这么说,父母这些年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女儿们养大成人,找份工作,嫁人。一个人兜里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比这更可怕的是思维的贫穷。一个思维贫穷,又看不到愿景的父母,足可以毁掉一个能够成为参天大树的幼树。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在王新人生最关键的选择期,王新的父亲,用他那贫穷又强势的思维,击碎了王新的理想梦。王新只能被迫尊父旨意,忍痛放弃梦想,上了父亲认为有份好工作的技工学校。从此,永远无缘大学校园生活。这成为了她一生的憾事,一生的痛。

以后的两年,每到高考发榜那几天,都成为王新最难过的日子。王新放弃的那个重点班,取得了100%的升学率,考取了13个本科,32个大专,15个中专的好成绩。王新痛心地跟父亲说:“要是您让我上高中,这13个本科里就会有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