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已连续多年被明确写进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连续多次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已广泛适用于社会服务管理的诸多方面。
表0-1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广泛适用性
在我国的转型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任重而道远。第一,社会稳定风险源的持续变动,要求稳评和稳管的配套和升级;第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的“应评尽评”原则,将从管理方设“重大”标准,转为民众设“利益相关”标准,评估的覆盖范围将大幅度扩大;第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必须与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结合,以评促管、边管边评、先管后评等方式将予实施,稳评将从立项前的一个环节,转变为持续全部过程的管理活动;第四,规范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技术上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标准,究其实质是最大范围地识别潜在问题,最大限度地分析社会风险,最为谨慎地确定风险等级,最大力度地防范社会问题,最大诚意地调处矛盾纠纷;第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目前虽是“先评估后立项”的形式要件,但却是当前最为符合社会服务管理“民本”要求的管理要件,在抵御“风险社会”的同时也将有力推动“民本善治”的到来。
一、社会稳定风险源及其要求决定了稳评和稳管的内涵和外延
社会稳定的风险源,是指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风险点。在转型期的风险社会中,社会稳定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层面的问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二是社会负面影响,尤其是“社会倒逼”的极端言行,可能破坏社会秩序;三是公信力风险,尤其是政策决策和执行环节的“恶政”“庸政”“懒政”,可能伤害政民关系。具体分析见表0-2。
表0-2 社会稳定的风险源分析及其要求
由此可见,现阶段的社会稳定风险源决定着当前的稳评和稳管的内涵和外延。而社会稳定风险源同时也在持续发展和变化,其状况、特征、趋势,也必然会对稳评和稳管提出相应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的稳评和稳管,本身也是高危风险;因此,良好的稳评和稳管,要在持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粗放现状亟待规范和精细
在目前的实践中,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北京等多地省市已陆续制定了《暂定办法》《指导》等文件,遂宁、淮安、酒泉等地的实践总结频有报道,逐步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开始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但目前的稳评和稳管处于粗放阶段:形式主义、评而不用、评了没用、通过后民众闹事等问题,频现报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静态的视角看,标准模糊、报告粗糙、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屡见不鲜;二是从动态的视角看,“评”“管”脱节,只“评”不“管”,联而不动等问题突出。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将从目前的粗放阶段,逐步升级为规范和精细的管理。见表0-3。
表0-3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四个阶段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规范化,可参考ISO等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遵循风险管理的成熟方法,设置科学的管理要求。见表0-4。
表0-4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规范要求
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应从形式要件明确为善治的先决条件
在现阶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上以立项前置条件、上级或主管部门制度要求等形式要件而被动开展;这也是导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出现粗放、低效等问题的根源之一。实际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更应该明确为在民主法治社会实施善治(Good Government)的先决条件。这要求,稳评和稳管应尽快升级完善,施行“应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见图0-1。
图0-1 “应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菱形模型”
“应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针对基于意愿度、支持度、容忍度、反对度而形成的风险度开展评估。第二部分,社会稳定风险管理针对基于应急力、防范力、公关力、公信力而整合的承受力加强管理。第三部分,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通过坚持民本、责任落实、工作规范、综合治理,提升内部防范力。第四部分,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外部合作,通过公共关系、群防群治、矛盾化解、舆论引导,提升外部公信力。
“应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实质上是善治的先决条件。见表0-5。
表0-5 应然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对善治的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既是现阶段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民主法治和“四个全面”的关键转折点;既要在当前抓紧落实全面规范化管理,还要在推进过程中加速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既要全面推进和切实保障国家的发展壮大,又要造福民众、促成每一位公民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