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工圣祖”鲁班
鲁班(前507—前444),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人后,他子承父业,成为了一名工匠。鲁班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他的发明创造很多,包括木工工具、古代兵器、农业机具、仿生机械以及其他种类的发明创造。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建筑工匠尊为祖师。
鲁班
鲁班聪明巧思,喜欢琢磨,发明了许多工具、器械,如木工的基本工具曲尺、墨斗、锯子、刨子、钻子、凿子等,这些发明把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我们先说鲁班造锯。先前没有锯子,伐木解料都只能用斧头砍,又累又慢,常常赶不上工程进度。一次攀山时,鲁班的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齿,这些小齿很锋利,自己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眼前一亮:在铁条上带上许多小齿,不就可以锯木头了吗?锯子就这样发明了。
鲁班发明了墨斗,用墨斗来放线,再长也不会弯曲。最初鲁班放线的时候,由他的母亲拉住墨线头。后来经过改进,在墨线头上拴上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线,只需一个人操作就行了。后世的木工们就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
木工刨木料的时候,工作台上有一个用来顶住木头使之固定的卡口,叫作“班妻”。 这是因为传说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妻子扶住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据古书记载,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伞就是她发明的。她从鲁班给人盖房子、有屋顶就可以遮风挡雨受到启发,做成了一把伞。
鲁班还发明了石磨。古时候,人们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者碾碎,非常麻烦。后来人们把谷物放到石臼中用杵来捣碎,但仍然费时费力。后来,有一天,鲁班突然受到启发,就在两块坚硬的圆石上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装上把柄,然后在圆盘中间的洞里放上麦子,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能够把谷麦磨成粉末了。这就是石磨的发明。石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的鲁班锁,是按照古代八卦之术制造出来的,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中说,鲁班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鸟,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王充《论衡》说他能造木人木马,可自动行走,类似于今天的机器人。《述异记》上还记载,鲁班曾经用石头刻制过立体的九州地图,所以后来的石匠也奉他为祖师。
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这一件件工具的发明,都是鲁班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出来的。由于他的发明创造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又直接应用于生活,所以他受到同时代及后世的敬爱和景仰。
“百工圣祖”鲁班,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他用手工温度,传递着工匠的精神。他的开拓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从鲁国大地延展开来、传承下去。自鲁班以后,一代代的中国工匠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一材一物间诠释着极致;锲而不舍、身体力行地传承工匠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地打磨出属于中国的工匠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