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州(今河北邢台)人,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简仪

高表

方日晷

郭守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科学熏陶。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在祖父的影响下,他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深邃奥妙的天空被爷爷指点得清晰而明白。15岁时,郭守敬就根据古书中的浑仪图画,模仿制作并观测天象。在同伴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时,郭守敬早已把眼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空。16岁时,郭荣将他送到紫金山书院,拜刘秉忠为师,潜心学习数学、地理和水利,开始了自己洞天察地的学业。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北方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才。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每听完一条,就点头赞许。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人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子吃闲饭的呢。”

郭守敬不但治水,还对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心血。

元初,历法混乱,多误农时。1276年,忽必烈诏令46岁的郭守敬制定新的历法。郭守敬指出,要正确地制定历法就需要仔细观测天象,而观测必须依靠仪表。他首先集中精力,投入天文仪器、仪表的创制工作。郭守敬先后创制了简仪、高表、景符、仰仪、候极仪等十多件观测天象的仪器,又创造了玲珑仪、灵台水浑等能够表演天象的仪器,并且在大都的城东,设计建造了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灵台”。

1279年,郭守敬组织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观测活动,他在全国设了27个观测点,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他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授时历》确定每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格利哥里历”周期相同,但格利哥里历比《授时历》晚了整整300年。《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也是中国古代颁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

为纪念郭守敬的卓越贡献,1977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一颗国际编号为201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1981年,国际天文学会再次将月球背面西经134度、北纬8度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

蔚蓝苍穹,对着满天星斗,所有的人都只能采取一个姿势:仰望。今天,当我们再次仰望天空,望着月球上那影影绰绰的环形山,不由地感佩,这些生长于中国古老大地的科技大师,他们的智慧、灵性、贡献,穿越千年,依然影响后世,幽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