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萧红

生死场

一、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著作主要有小说散文集《跋涉》(与萧军合著),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散文集《商市街》《旷野里的呼喊》,传记《回忆鲁迅先生》等。

二、解析

(一)《生死场》写于1934年,为“奴隶丛书”之三,最初由容光书局于1935年12月出版。

(二)内容梗概

小说共17节,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界线,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从第1节“麦场”至第9节“传染病”),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附近一个农村中闭塞朴野的社会风气以及农民由于愚昧落后和各种盘剥的重压而草率地但又是坚强地生活着的境况。该部分相对集中地描写了二里半、王婆和金枝等三户劳动人家的生活:跛脚农民二里半寻找他的老山羊;瘟疫流行,村里死了不少人,二里半刚生不久的孩子也死了。成业一把拉住金枝进入了高粱地,后来,金枝勉强地嫁给成业,并生了一个女孩;因无钱过节,成业和金枝大吵一场后一怒之下摔死了孩子。王婆嫁给了赵三,与之生了一个女儿,在为生活所迫时把家里唯一的一匹马卖给了屠宰场,但卖马所卖得的钱硬是被地主逼着用去交了地租。赵三与李青山组织镰刀会以对抗东家刘二爷提出的加租行动;妇女们找王婆商量如何阻拦男人们莽撞冒险,王婆却给赵三弄来一只老洋炮,并当晚就教他如何装火药开炮。但老洋炮没有打断狗腿子的腿却打断了小偷的腿,赵三因此而被抓入监狱。出狱后,他不种地,王婆极不耐烦。王婆与前夫生下的儿子因当了红胡子而被捉去枪毙,王婆伤心得服了毒药。但正要入殓时,她又活了过来;康复后她钓鱼、酗酒。后来,她唯一的女儿回来了,王婆停了酗酒,满心欢喜。除了王婆等三家人的生活外,小说还零星地写到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第2部分(从第10节“十年”至第17节“不健全的腿”),描写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后这些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从麻木状态中震醒过来,奋起斗争的情况:十年过去了,日本鬼子打了进来,他们白天抢劫、搜捕、杀人,晚上搜女人,稍微年轻的都免不了被奸污。一天晚上,在赵三家,李青山提议将屯里的小伙子召集起来,像红胡子一样地干,赵三很赞同。屯里男人宣誓出发的日子到了,因找不到一只公鸡来祭旗,李青山决定拿二里半的老山羊代替。寡妇们和亡家的独身汉们在李青山呼过口号后屈膝宣誓,此时,妇女们再也不怨恨她们的丈夫了。二里半没有宣誓,而是不知从何处捉了一只公鸡来,然后领着自己的那只老山羊回家去。金枝成为寡妇后不久,流落到街头替人缝补衣袜,历尽艰难,还受到一坏蛋的奸污,最后只得回到村里。日本鬼子杀害了二里半的老婆和儿子,还在追捕赵三的儿子平儿。李青山所率领的队伍遭受到重大挫折,他本人也回了村。王婆躲在金枝家的小楼上,以暂避鬼子的追捕。金枝想当尼姑,可尼姑庵早已人去庵空,她很茫然。二里半在妻子被害后的第三天找到李青山,要他带着去找“人民革命军”,临行前,他把老山羊托付给赵三,动情地说:“你活一天替我养一天吧!”然后,追赶已经走到前面的李青山,去投奔“人民革命军”。

(三)人物分析:王婆

王婆是一个接生婆。她一生不幸——三岁的孩子不幸摔死在铁犁上,为此,她虽拼命地干活,但总是受丈夫的打骂;丈夫回山东后,她领着两个孩子与一个姓冯的男人过活;冯死后,她嫁给了赵三,与之生了一个女儿,在为生活所迫时把家里唯一的一匹马卖给了屠宰场,但换来的纸币却被地主逼着顶了地租;留在冯家的儿子当了红胡子而被捉去枪毙后,她伤心欲绝,并服了毒,但在正要入棺时又活了过来;康复后,她变得颓废,如钓鱼、酗酒;女儿回来后,她停了酗酒,但后来女儿又在与鬼子作战时牺牲了。坚韧、坚强——她虽一生不幸,且自杀过,但总的来说,是能直面不幸的;女儿牺牲后,她虽悲痛,但随即便清醒地认识到女儿死了比当日寇的奴隶活着要强多了。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她蔑视传统礼教,一生三嫁;赵三与李青山组织了镰刀会以对抗东家刘二爷,她不仅支持赵三,还教赵三怎么用枪;赵三在反抗失败后气馁时,她极为不满,生气地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起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块烂泥了!”她看透了赵三的懦弱,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支持女儿参加革命军,叫女儿“要为哥哥报仇”,“谁杀死哥哥,你要杀死谁”;女儿牺牲后,她直接投身于抗日,帮助革命党人放哨、与日本兵周旋、藏匿信件、掩藏革命党人。

(四)主题

小说通过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村庄农民群体的生活常态和悲惨命运,展示了东北地区沦陷前后、在闭塞的农村里农民那充满焦灼、苦难的生活状态,力透纸背地描写了北方人民对生的坚强和对死的挣扎。

(五)艺术特色

1.“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所谓“细致的观察”即指小说笔触细腻。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既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又描写了农民的生活风习,构成了一幅幅逼真而充满泥土气息的农村生活图景。如小说开头写二里半的家,把它的环境、位置,它的菜园、高粱地,它简陋的土屋、篱墙和门窗等,都写得井井有条,而且富于北方农户的特征。甚至对一只老山羊啃嚼榆树皮的动作,也是写得细致而真切。特别是对这农户的主人二里半、麻面婆以及他们的儿子罗圈腿,寥寥几笔就使其神态毕现,像麻面婆的忙乱、粗率、愚蠢,都是通过具体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的。所谓“越轨的笔致”即指小说笔触粗犷,其一表现在所刻画的一些人物的性格上——他们显现出一种粗犷而近于野性的特征,如王婆;其二表现在所描写的场景上——小说所描写的场景渲染出一种豪迈粗犷的气势,如村人宣誓的场面,那从一般女性作家纤细手笔的特征看,确是有些“越轨”的;但这种豪迈粗犷的气势,与农民们日常生活所呈现的细致平缓情调交融在一起,把小说里那种有起有伏的生活变迁及“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精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2.注重展示劳苦农民的生活状况

小说展示了那些生活状态跟动物一样的愚昧而又痛苦的人们的生活。为了表现这些人的“非人”处境,小说常常将人与牲畜放在一起描写,如写女人的难产,小说中不时有与母牛难产的对比性描写,而在这种场面中,难产女人的生命,常常不如母牛或牛犊的生命受重视。在小说中,苦难最集中的是女人——她们不仅承受着与男性一样的贫困、疾病、辛劳、无望,而且还要遭受男人或家庭的虐待;对她们的描写真切地再现了那些非人般生活的人那种本能的生命意志。

3.诗化、散文化色彩浓郁

小说不太注意故事的编织和情节的安排,因而,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没有中心人物——特别是第1部分很难看出谁是作者集中笔力刻画的主人公;注重以场面推移方法富有感情地叙述着村子里发生的一个个几乎没有情节联系、平凡而又悲惨的生活故事,那令人心悸的体现着坚强与挣扎、也体现着残忍与愚昧的生与死的经历像一幅流动的风俗画,展示了劳苦农民的生活状态,诗化、散文化色彩浓郁。

4.抒情色彩浓烈

小说中开阔而独特的景物描写与作者强烈感情的交融,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渲染气氛,从而情景交融,富有诗意。不过,小说也有着雄健的笔力,如村民们向日寇讨还血债盟誓典礼的场面描写,便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雄健有力,这使小说在明丽、凄婉的总体风格之中,又蕴含着英武之气,别具一种悲壮色彩和韵味。

5.在塑造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时,突出描写了他们在抗日民族战争背景下,前后发生的命运和思想的变化,体现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价值和意义,如对二里半的描写。

小城三月

一、作者简介(略)

二、解析

(一)《小城三月》原刊于1941年7月1日出版的香港《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上;最初由香港海洋书屋于1948年1月出版。

(二)内容梗概

翠姨是“我”后母的异母妹妹,“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自从她的妹妹出嫁后,为了避免孤寂,便搬到“我”家来住。她很聪明慧秀,会吹箫弹琴吹笛子,给“我”家增添了不少欢快和热闹。由于家贫而被许配给一有钱的乡下人家,丈夫又小又丑,她一想到他就恐怖。她从与“我”的在哈尔滨上大学的堂哥的接触中,爱上了他,但不敢明言。郁悒郁结于胸,遂得肺病。婆家怕聘礼白费,逼她结婚。她虽暗恋着“我”的堂哥,但两人独对时,又不敢直接表明心迹,最后抑郁而死。

(三)翠姨

翠姨是一名城市少女,气质高雅、感伤、柔美、雅致、娴静、孤傲,很有一点像《红楼梦》中林黛玉。她虽“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虽不识字,但聪明灵巧,会吹箫弹琴吹笛子。她身世颇为寂寞凄凉: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家里只有六十多岁的老祖父和妹妹。妹妹早婚出嫁。因父死母改嫁,人们一般认为这种人家的女儿多半没有家教,且命不会好;因而,她受到城里人们的轻视,以至于连提婚都被人家所拒绝,后来,只好被许配给一有钱的乡下人家。未婚夫又小又丑,她一想到他就恐怖。她在内心深处爱上了“我”的在哈尔滨读书的堂哥哥,常常一个人向着哈尔滨市影痴望。但这种爱是深藏不露的——因为她知道这是无望的爱:她已经订婚;她不识字,而堂哥是大学生;她还清楚知道自己是改嫁的寡妇的女儿,受人歧视,甚至像一般人一样,也认为自己的命是不会好的。她虽爱堂哥,但对他的态度又表现出少女的矜持。她曾努力,要求上学,但最终未能如愿。由于她在心目中已有了英俊漂亮温文尔雅有文化的恋人,已在“我”和堂哥的开通而又富有生气的家里感受到一种新的生活,已在哈尔滨的几天生活里体会到了青年男子对妇女的彬彬有礼的尊重、关心、爱护,因而,在心理产生了更强烈的不愿意和那个又丑又小的乡下男人一起生活的愿望,但婆家催婚。为了逃避婚姻,她一听到婆家催婚就拼命糟蹋自己身体,盼望早点死。最后在结婚前抑郁痛苦而死。临死前,堂哥去看她,她便抓住堂哥的手失声痛哭,并对他流露真情。

翠姨的悲剧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小城也已吹进了新思想文化的气息,办起了小学、男子中学,但封建礼教和世俗的势力仍很强大,封建氛围仍很浓重,因而具有新旧文化交织时代的特点,其根源是“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制度。

(四)主题

小说描写了翠姨的恋爱、婚姻悲剧,赞美了她身上的柔美、雅致、娴静、孤傲的气质,肯定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揭露了封建礼教吞噬一个聪明柔婉的乡间女性和人间青春与美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她逝去的惋惜。

(五)艺术特色

1.具有散文美

小说没有紧张曲折的情节冲突,但有一个艰涩凄苦的情感基调和指向,因而,显得“松散”而又紧凑。小说以写春天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感觉而引出翠姨,将翠姨拉到情感的中心,笔触由清新转为优雅、忧愁、焦虑、悲苦、思念,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毫不阻滞,描绘出了一幅东北乡镇的质朴美丽的风俗画,具有浓郁的散文美。

2.情景交融

小说注重对情境的营造,使特定情感的抒发与适当的景、境相联系,并达到了完美融合的和谐境界。如小说对翠姨坟头的描写:“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在这幅色彩凄凉的墓穴图中寄寓着“我”悲凉的忆旧之情,蕴含着作者自己不忍明言的人生如梦的身世之叹。

3.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小说运用了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来刻画了翠姨的特点。

(1)侧面描写

如写翠姨的美,小说没有正面写她长得如何,梳妆打扮的怎样;而是写族中娶媳妇时,浓妆艳抹、打扮入时的女人们都来看她,都被她的漂亮惊住了。吃饭时,不少客人竟从别的屋子里来呆呆的看她——通过对旁人的反应,写出了翠姨的美压群芳。

(2)对比烘托

为了对比烘托翠姨,小说还设置了翠姨的妹妹这一人物。翠姨的妹妹大说大笑,大大咧咧,衣着好赶时髦,追求俗艳,这些性格对比烘托出了翠姨的柔美、雅致、娴静。

(3)细节描写

如写翠姨柔美、雅致的风韵和气质,小说选取翠姨吃樱桃时的细节来写——她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指尖对那樱桃十分怜惜,生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通过这一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描写,把她柔美、雅致的风韵和气质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4)语言描写

如她去买绒绳鞋,但直到天黑还没有买到,于是,深深地看着“我”的眼说:“我的命,不会好的。”又如伯父背着她说她像“林黛玉”,引得大家笑,她就一定要大家告诉她说什么,说“若不告诉我,今天我就不吃饭了,你们读书识字,我不懂,你们欺侮我……”——这些语言都揭示了翠姨性格的某个侧面,展示了内心世界的一隅。尤其是她在临终前对堂哥讲的一番话,颇为感人地表现了她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

(5)生活琐事描写

作者擅长于以女性的细腻敏感,通过对年轻女性生活琐事的描写,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如买绒绳鞋,既是女性的琐事,但也是女性的爱好;小说写得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写出了翠姨内向的性格和感伤气质。

4.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小说的“小城三月”这一题目象征着美好生命的短暂易逝;开篇写北国之春生机盎然——“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很自然地引出翠姨和堂哥的恋爱故事,同时,又为恋爱故事渲染了气氛;结尾写春天的短暂——“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一语双关,颇具象征意味。翠姨也就像春天一样,生命是如此短暂。开头,由春天来而引出翠姨恋爱故事;结尾,春天又来了,而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姑娘们换上了春装,“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一种浓浓的感伤惆怅、一种生命生生灭灭无法永驻的悲哀溢于言表,从而使小说具有浓浓的抒情味。同时,篇首和篇尾对春天的描写,从结构上来看,是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完整,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5.语言含蓄、优美

总的来说,小说笔触幽婉,语言明丽而内蕴丰富,因而,含蓄、优美。同时,人物语言也含蓄、优美。如,翠姨临终前,堂哥去看她,她便抓住他的手失声痛哭,并对他说:“我总会记起在她家里的日子的……她待我也许没有什么,但是我觉得已经太好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我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不知为什么,那家对我也是很好的,我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了……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她”即翠姨的继姐姐,“我”的继母。“她家里”也就是“我”和堂哥的家里。翠姨的这一番话,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凄婉、感伤,虽然所表达的意思清楚明了,但语言本身颇为含蓄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