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这本集子反映了我本人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大发展的阶段所进行的一些思考。不少是在早些时候的会议发言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文章,有的成文比较仓促,但反映出的基本思想和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也是针对当时的问题的。有些论文写在最近,是我长期在国内工作,感受到改革的脉搏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写的。论文中的很多思想是原创,提出的时间也相对较早,可以说,这些思考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步调基本是一致的。这些文章散落在不同的学术杂志和书籍之中。当前中国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人尤为忙碌,难得有时间搜集文章进行归类阅读,读者也难以从单独的篇章中窥探到本人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今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其集中后整理出版,还加上我的一些会议论文,可以使读者对本人关于公共管理的系统的看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是颇为欣慰的一件事。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探索和引进开始,到90年代和新世纪初的大规模介绍,已经走过不少年头,也培养起一支自己的队伍。但与经济学科比较起来,还远远缺乏广度和深度。有比较深厚和系统的理论功底和对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有比较好的掌握的学者还很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庞大的政府改革的需求。中国的公共管理学者,既要肩负学习、引进、转化和深化的责任,又要参与如火如荼的改革与发展,还要腾出时间和精力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来培养能够超越自己的下一代学者,做承上启下的开拓者和接力棒的传递者,面临的工作和挑战都十分艰巨。公共管理的价值基础是现代和公益。一方面,这与有强大破坏力和创新力的以个体或集团利益为动力的市场力量是相悖的;另一方面,现代和公益的思想与传统中国的封建帝王思想和管理手段也格格不入。它是面对强大飓风却根基不足的人类文明的守护者和防风林。它所能依赖的只有自身优良的品(材)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理想主义精神。作为一种高智能的群体动物,人类一方面有维护个体生存的顽强拼搏力,另一方面也同样具有群体关爱、团结一致面对挑战来发扬和捍卫自己的文明成果的集约力。这就是为什么个体主义和乌托邦的集体主义并存,并且源远流长的原因。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在衣食丰足的条件下,有了更多的闲暇来开拓和发展自己的理性。人们用科学的理性来了解自然,用现代社会的个体理性来研究经济学,以集体理性为手段来探讨现代公共管理学。纵观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科学,政治学关心的是谁得到了什么,经济学关心的是如果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社会学关注的是对社会的描述和解释,心理学关注人的感受和行为动机,而公共管理学则需要集人类学问之大成,在兼顾情感的前提下,用理性的力量,改造环境,改造社会,并改造自己。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突破了传统,寻求对理性的规范性、制度性、规模性和可持续性的表达。如果成功,人类便有了既能有效地发展小我,又能弘扬社会大我的自我治理的方法。公共管理学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目标。
这个集子,从酝酿到出版,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主要是我自己在繁忙的教学和研究生活中,不断将不是火烧眉毛的事往后推。感谢北大出版社编辑对这个项目持之以恒、不弃不舍的精神,此书才得以问世。此书的灵感来自部分青年教师,他们受到国内不同著作中对公共管理理念和学科解释不同说法的困惑,将我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一边自己读,一边给学生读,试图从零散和不同的时空之中,寻求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个行为受到有的同事笑话,认为是小学生的行为。倒是我自己听到这个笑话,想到红楼梦里的一句话: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这些文字,或写在百忙之中,或写在悠闲之时,但都贯穿了我对这个学科的一种思考和理解。当我看到一些杂志上出现“公共管理学科对学习国外反思”的文章时,很有感慨。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地学过?学对过?学好过?学透过?生吞活剥者有之,望文生义者有之,断章取义者有之,追星求名者有之,好新奇、“狗熊掰棒子”者有之,就是难以有踏踏实实、步步为营的努力,结合时空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系统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寻求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开启民识,丰富自我,造福桑梓。
我真诚地期望,这些写在中国改革开放和腾飞过程中的文字,能成为一个历史的注脚,表达我们这一代学者位卑不敢忘国的真诚情怀。也给一些对公共管理学科感兴趣的年轻人一个小小的方便,可以集中阅读一些我的论文,了解我的学术思考的心路历程。
蓝志勇
2013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