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 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的形成主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早期的社会交换理论(Emerson,1962)。区别于资源基础观理论(Resource-Based View)对组织内部资源重要性的强调(Barney,1991),资源依赖理论的基础假设在于组织中各类关键资源往往不能自给自足,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依赖于环境中其他组织的相关资源,而这种依赖性会增加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Heide,1994;Pfeffer,1982;Pfeffer et al.,1978)。基于上述假设,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为有效管理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从而减少组织运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组织需要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合理塑造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组织绩效与组织基于跨组织关系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密切相关(Pfeffer et al.,1978;Ulrich et al.,1984)。自20世纪70年代被正式提出以来,资源依赖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对跨组织信息系统(Chatterjee et al.,2013)、精益生产方式实施(Chavez et al.,2015)、ISO 9000采纳(Singh et al.,2011)、跨组织协同关系管理(Yan et al.,2014)等各类问题的分析,成为组织行为及战略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Davis et al.,2010;Hillman et al.,2009)。针对工程项目这一由多类参与方构成的临时合作体,通过对组织间资源依赖性的刻画,资源依赖理论有助于深化对工程项目各参与方跨组织协同需求以及BIM技术价值的认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结构化理论在分析跨组织关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可为本书基于结构化理论分析工程项目BIM应用行为的绩效影响作用提供视角补充。
[1] 指组织被环境所认可的程度(Deephouse,1996),区别于结构化理论中所指的结构的合法性(legitimation)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