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理论与方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才培养

高质量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唐伟 阮青松 陈丽沙

【摘要】高质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和经管类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学科评估体系及国际认证评价体系的要求,提出了促进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系统及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为今后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质量人才 培养体系 质量评价

【Abstract】High-quality talent developmen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On the basis of drawing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reviou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form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ubjects and taking example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isciplinary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a talent cultivation and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Double Tops” Construction Plan.

【Keywords】High-quality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Quality Assessment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引领,深化综合改革”的教育思想,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步伐,努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如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高校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而高质量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战略的支持度,从而及时总结经验,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及效果不明显的机制和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有知识面广、实践性高、创新性强、前沿性显著等特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更为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那种用分数进行评价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管类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建立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更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对高校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及实践

阿尔弗雷德·格雷纳(Alfred Greiner)[1]认为,高校教育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来适应社会,大学生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安排足够比例的实践环节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张文兵[2]认为,要确保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环节与培养目标吻合,这既是适应不同层次和区域对高等教育不同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育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张熠[3]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采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调研法对初选指标进行了筛选,最终构建了由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这六个方面构成的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边春丽[4]认为,应该从转变传统学习评价观念入手,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实现与培养目标的相契合。

近年来,国内很多著名商学院(经管学院)都参加了国际认证。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通过AACSB、EQUIS、AMBA三大国际认证的著名商学院有十多家。充分了解国际标准及培养理念,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有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规则,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的经管类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设计

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学院也设计了发展的战略及目标,但对这些战略目标的落实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过程控制程序。

(1)培养方案对战略目标的支撑度不足。

培养方案制定及修改时涉及历史因素较多,由于教师意愿、授课能力及培养风险方面的限制,在课程的设置上各专业往往不愿做较大的更新,造成战略目标确定后,整个支撑体系改革滞后,影响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2)课程内容与学院及专业发展方向的匹配不够。

由于多年来“重科研、轻教学”思潮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对课程内容更新的及时性不够,虽然培养目标已经定位在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层面,但课程内容还停留于知识的灌输阶段。

(3)学习效果评价与考核机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通常是通过考试成绩或综合成绩来评价学习效果,但这一评价机制还是以知识授受度为基本前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的评价缺失。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综合培养、发展专长、全程实践、创新能力缺一不可,单一的评价体系与固化的考核内容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获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评价模式容易使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结论,进而模糊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导致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2. 没有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评价及监督机制,但其作用往往只停留在发现事故及纠错方面,对培养效果的改进影响不大。培养质量评价的反馈也是直接抵达培养过程的终端,很少能够在培养过程方面进行反思及采取措施,只产生事后评价的作用,而没有在事前及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缺乏科学、合理性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很难产生有效的引导功能,从而也难以探索出符合经管类人才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

3. 研究型大学对本科生培养的定位不够明确

很多高校都在强调本科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认为科学研究可以反映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的基本条件,也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但是,本科生大多以就业为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要素。

三、同济大学经管学院构建高质量经管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通过了三大国际认证,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方面都步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学院将国际的先进教育模式与本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打造出更加有时代背景及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质量提升为主线,全面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内外教育发展中创造新的成果。

1. 建立系统的、多轮驱动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战略(图1)

图1 学院人才培养战略

(1)生源质量及专业升级。

全面提升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保证的前提。学院在采取措施巩固自身实力的同时,增加宣传力度,提高自身对于报考学生的吸引力,以确保全面提升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水平。在加大学科专业水平宣传力度的同时,要着力升级专业设置,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受考生欢迎的专业。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在分专业时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生源。

(2)创新育人机制的质量保障体系。

持续开展立体化、多样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将人才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并完善科教融合、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辅导员制度、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度及本科生导师制度,切实在“生涯规划、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和悉心帮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体现充分的创新性。彻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投入资源,发展网络课程,加强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将知识与实务对接,体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素质培养要求。推动优势专业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接,充分体现国内外认证评估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过程性考核,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3)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

建立由目标、标准、执行、评价、反馈、调控、改进等组成的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质量保障系统。通过建设“五三二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质量控制工作做得更加系统全面。“五三二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五个系统”“三个层次”“两个观测点”“一个回路”构成。“五个系统”包括组织保障子系统、教学质量标准保障子系统、教学过程检查监控子系统、教学质量实时反馈子系统、教学质量调整改进子系统。“三个层次”是指学校、学院和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课程团队)三级监控层次。“两个观测点”是指教学评价系统中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量化评价。“一个回路”是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整的反馈回路。“五三二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优化,已逐步实现质量标准全面化、监控实施全程化、信息收集网络化、信息反馈双向化、结果处理规范化和改进决策科学化,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机制化、制度化的保障,达到持续改进培养质量的目的。

探索创新、共享、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全过程、多形式、全媒体的方式和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全类型(本、硕、博及专业学位学生)进行整体教育改革设计,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响应教育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号召,构建具有同济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加快推进线上与线下课程平台建设,从“创新”出发,让课程“与时俱进”。

(4)毕业生质量提升。

为提高同济经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以及竞争优势,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组织开展相关职场内容的讲座,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和职业道德,最终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 聚焦专业优势,重构高质量人才评价体系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构建综合的、客观的评价体系,才能及时发现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反馈及时调整目标,让人才培养工作真正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我院在国际认证的过程中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注重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评价系统的所有指标的评价目的都是考量教学内容能否帮助实现学习目标。每个学期或每学年并非单独的考评周期,而是每一轮考评周期(学期或学年)都要与上一期进行比较,以期相关考核目标能够有一定的改善,并从中发现薄弱环节,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简要程序如图2所示。

图2 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示意图

(1)依据学校或学院的战略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达到“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培养目标,经管学院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制定了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本科项目的学习目标(以经管类专业为例)

(2)测评标准的设定。

人才培养质量测评标准的设定借鉴国际上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International,国际商管学院协会)认证的做法,各项目依据所在专业及学院的战略目标,制定满意度标准,比如大多数教学指标可设定为优良比率达到70%~80%。一旦某个指标未达到这一标准,将由课程组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到下一轮再进行重新测试,直至达标。

如果测评结果达标情况良好,但毕业生发展质量(如雇主评价、毕业生薪酬)等不理想,一般认为是战略目标的制定有偏差,需要进行总体战略目标的修订。

3. 完善的资源保障体系

资源供给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效实施。

在人力方面,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为本科生每人配备一位专业导师,进行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组建专业化的团队,以满足国际交流服务的基本需要;各类线上与线下课程以及创新视频课程的安排梳理工作等,需要足够的行政人员进行管理,以保证创新课程计划的正常运行。

在财力方面,包括实验室建设、各类设施完善、数据库的更新、创新课程的录制与制作等,以及后续的更新工作,均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

在物力方面,学习资源、学习场所和生活场所的建设,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结论及展望

高质量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生源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培养质量监控、毕业生质量控制及资源保障等方面缺一不可。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一定要以培养战略及培养目标为导向,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的事前设计、事中控制、事后改进等各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持续改进的理念,从而构建一流的学科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Alfred Greiner. On the dynamics of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with Learning by doing[J]. Economic Theory, 2003, 21(1): 205-214.

[2] 张文兵.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与目标之间的吻合度[J]. 应用型高教探索,2013(3):1-4.

[3] 张熠. 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32):58-59.

[4] 边春丽. 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习评价模式改革[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