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序”体溯源及先唐诗序的流变

第一节
“序”的含义

“序”本指古代建筑物(房屋)的组成部分。《尔雅·释宫第五》:“东西墙谓之序。”[1]《说文解字》也说:“序,东西墙也。”[2]《中文大辞典》则更明确地说:“序,堂之东西墙也。”[3]此后,《辞源》[4]《汉语大辞典》[5]等大型工具书均采用了这一释义。“序”的含义由“东西墙”又引申为“东西厢(墙边)”。如《尚书·顾命》:“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郑玄注:“东西厢谓之序。”在东西厢陈列了饰以“文贝”“雕玉”的“几”(座位),用于“旦夕听事”和“养国老飨群臣”。[6]显然,古人对“东”“西”两个方位是非常看重的。这是因为“东”“西”方向建构了古人的“秩序”观念。我们的祖先居住在位于北半球温带的黄河中游流域,这里四季分明,冷暖交替,季风时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作物生长规律,早晚的日出东岭和日落西山,形成了时间的概念。这种有规律的时间流变、季节播迁影响到古人的空间建筑观念。如清代戴震的《考工记图》绘有周代定制(周前已经如此,周代更为完善)的“王城”“世室”“明堂”“宗庙”等四种最重要的建筑物体制的平面图,都是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建筑的(即俗称“坐北朝南”),并以东西为“序”,其中“宗庙”的核心部“(祭)堂”正好处于两“楹”和“东西序”之间。[7]中国古人的宇宙概念与庐舍有关,“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他们从屋宇中得到空间观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击壤歌》),由宇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空间、时间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顿着他的生活。”[8]因此,古人在建筑房屋时,首先要确定的是“东西”方位。《考工记》说:“为规,识日出之景(影),与日入之景(影)。昼参诸日中之景(影),夜考之极星(北辰),以正朝夕。”[9]这里“正朝夕”就是定“东西”方位,只有这样才能“南北正”。

中国古代是最重“礼乐”制度的,而“礼乐”的核心就是“秩序”。《礼记·中庸》说:“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故《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又说:“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10]作为“天地之序”的“礼”具有排列等级、建构社会和谐秩序的意义。正如《旧唐书·礼仪志》所概括的:(由于)“欲无限极,祸乱生焉。圣人惧其邪放,于是作乐以和其性,制礼以检其情,俾俯仰有容,周旋中矩。故肆觐之礼立,则朝廷尊;郊庙之礼立,则人情肃;冠婚之礼立,则长幼序;丧祭之礼立,则孝慈著;搜狩之礼立,则军旅振;享宴之礼立,则君臣笃。是知礼者,品汇之璇衡,人伦之绳墨,失之者辱,得之者荣,造物已还,不可须臾离也。”[11]这种“不可须臾离”的“礼”其实与古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即融于“六礼”“七教”“八政”之中[12]。其中很多重要活动都是在“序”这个地点“有秩序”“按次序”举行的。如:

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宾西序,东面。

——(《仪礼注疏·士冠礼》,页31)

这是主人与宾客相向而立,位定,将行冠礼的情景。地点在两“序”之间,而且注重东西向的站位。仪式结束后,“宾降,直西序,东面,主人降,复初位”(同上,页37)。

主人坐奠爵于篚,兴对。宾复位,当西序,东面……宾降,主人辞,宾对,复位,当西序。

——(《仪礼注疏·乡饮酒礼第四》,页134—135)

乡饮酒礼是很重要的礼仪,非常重视长幼尊卑的序次排列。故《卷九》说:“揖让升。宾厌介升,介厌众长,众宾序升,即席。”(同上,页144)郑玄注曰:“众宾序升者,谓三宾堂上有席者,以年长为首,以次即席也。”这里描写出乡饮酒礼仪上彬彬有礼、揖让有序、秩序井然的场面。“序”已经由本义“东西墙”引申出了“次序,按次序排列”这一重要意义。

宾降,立于西阶西。射人升宾,立于序内,东面。……序进,盥,洗角,升自西阶;序进,酌敬,交于楹兆。

——(《仪礼注疏·燕礼第六》,页259—262)

这里的“序进”也是按照规定的次序进行的意思。

敦弓既坚,四鍭既均。舍矢既均,序宾以贤。

——(《毛诗正义》卷十七,页1083)

郑注后孔颖达“正义”曰:“言序宾以贤者,谓次序为宾,以此择之而皆贤也。然则非贤不得为宾,故言宾客次序皆贤也。”(同上,页1085)这四句是说:彩绘雕弓坚劲,四支利箭击中靶心,然后按照射箭胜负来安排座次。这首诗描写周天子与族人宴饮、比射,最后以敬老结束,宣扬“周家忠厚”的本旨。而“宾序以贤”突出了按次序排列贤才的礼制观念。

由此可见,“序”由本义“东西墙”引申出了“次序”“排列次序”的含义。这个新义与古代礼乐制度紧密相关,不妨说是古代礼乐制度对“秩序”的追求赋予了“序”以新的含义。按“次序”排列座次,是古人非常重视的,并深深影响后代。如:

席南乡(向)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向)西乡(向),以南方为上。

——(《礼记正义·典礼上》卷二,页43)

宴席上的座次以“坐西朝东”为尊,这种观念在后代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较典型的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3]《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田蚡)尝招客饮,坐其兄盖侯(按:即王信)南向,自坐东向,以汉为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挠。”[14]可见周代的“西序东向”为尊在西汉是普遍的观念,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安徽黟县西递宏村的明清建筑及乡俗还是如此,即可证明)。

周代还有一项重要的“庠(序)”制度,如: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耆老皆朝于庠,元日习射上功,习乡(郑注谓饮酒,乡礼,春秋射,国蜡,而饮酒养老)。

有虞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礼记正义·王制第五》卷十三,第403—425页)

郑玄注曰:“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虞庠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周立小学于西郊。”(同上)由此可见,周代“序”具有“学校”的意义,其设置大致在王宫之“东”“西”郊。学校设置的目的在于“养国老”,推行礼制,故《孟子·滕文公》说:“设为庠序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王念孙认为“序”即“射”,是教导之名——引者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15]

由此可见,“序”又具有“学校”(大学、小学)的含义,后来“序”又衍生出“文体”名称的含义,即介绍、评述作品内容的一种文体。这是因为“序”与“叙”“绪”音同义通。如王逸《离骚经序》说:“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别;下序桀、纣、羿、浇之败。”[16]这个“序”与“叙(述)”是同义的。据《尔雅》“序”又与“绪”通,具有“端绪”之义。如《汉书·韦贤(玄成附)传》:“今皇帝有疾不豫,乃梦祖宗戒以备,楚王梦亦有其序。”颜师古注曰:“序,绪也,谓端绪也。”[17]这种文体名称来由,应该如明代吴讷所云:“其次第有序,故谓之序也。”[18]

如果我们将上述考索联系起来,就会得出这样的认识:中国古人由于东西方位建立了时间有序交替的概念,逐渐形成了“秩序”的观念,因而非常重视东西方位的意义,故建筑房屋时首先确定东西方位,并将房屋最重要的“东西墙”命名为“序”。由于“序”是古代礼制施行场所“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重要的礼仪活动如冠婚、宴饮、祭祀等都在这里举行,因此“序”引申出“次序”“排序”的含义,而且以“西序东向”为尊。推行礼仪制度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故“序”又获得了“学校”的含义。最后,演化出叙述“端绪井然”“叙述次第有序”的文体名称。“序”的含义显示了中国古人在重礼治的文化背景下,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秩序的形而上的理性追求,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文化内涵。

[1]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第20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第192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版。

[3] 林尹、高明主编《中文大辞典》第十一册第375页,“中国文化研究所”刊行,据1967年台湾《中文大辞典》编纂的原版,于1982年北京重印本。

[4] 《辞源》(一卷本)第543页,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年7月第1版。

[5]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册第1955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4月版。

[6]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十八《顾命》第5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下引此书只注篇名、页码。

[7] [清]戴震《考工记图》第110—113页,商务印书馆,1955年11月初版。

[8] 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第73—7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9] 《周礼注疏·冬官考工记第六》卷四十一,第1148—1149页。

[10]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乐记第十九》卷三十七、五十二,第1090页、1097页;《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庸》卷五十二,第1439页。

[11] 刘昫等:《旧唐书》等三册,第815页,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12] 《礼记正义·王制第五》卷十三。“六礼:‘冠、昏、表、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见上册第435页。

[13] 《史记》第一册,第312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14] 《史记》第九册,第2844页。

[15] 杨伯峻:《孟子译注》(上)第122页,中华书局,1960年1月版。

[16] 见洪兴祖《楚辞补注》第2页,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

[17] 《汉书》第十册,第3121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18]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点校,第4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