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言

一 缘起

本书的缘起,要追溯到1989年3—5月的春夏之交。当时,我应乐黛云教授之邀,到北京大学为中文系和比较文学研究所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设一门课程,题为“中国古典文学与叙事文学理论”。该课程的目标旨在从比较文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并且进一步阐明它与世界其他各国叙事文学的关联。这个讲题正好符合我多年以来教学和研究的兴趣。短短几个月的讲课令人难忘,当时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和有趣问难,至今仍历历犹在耳目,如今北京大学出版社有意为我出书,自然令人十分高兴。

这里,我首先要感谢东道主乐黛云教授,如果不是经由她的盛情邀请,本书今天就不会问世;其次,也要向当年曾在班上听讲和参加讨论的研究生们表示谢意。为了纪念这次燕园之行,本书行文中遇有讲课口吻的地方,大都一仍其旧,留作一份珍贵的回忆。然而,由于当年的讲课记录并不完整,借这次出版的机会,我对原记录稿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同行对我的观点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我在书中添加了相当大篇幅的新内容,这些新的观点和材料,或取之于我的英文专著《〈红楼梦〉中的原型和寓意》(Archetype and Allegory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976)和《明代小说四大奇书》(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Ssu ta ch'i-shu, 1987)[1],或采之于我在过去二十年间主要用英文发表的许多篇论文里的内容。希望本书成为我对中国叙事文学理论的一个简论,欢迎中国学术界的各位同行们有所批评和指教。需要声明的是,我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抡,对于种种富于争议性的考据问题,因限于时间和篇幅,大都暂时存而不论。

[1] 有沈亨寿等中译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