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管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老龄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从古代管理思想到现代管理思想

(一)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

老龄管理思想有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古代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管理思想到现代管理思想的过程。老龄管理思想也汲取了古代管理思想的积极营养,与现代元素结合,形成现代老龄管理思想。

我国史前的部落领袖就开始管理部落,主要遵循人治管理思想。诸如劳动过程分工制度、禅让制度、理财制度等,都是管理的早期思想,多为长老管理思想。《周礼》一书记载了周朝官僚组织和制度,商周时代,已出现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专制权力机构。《孙子兵法》提出军队编制、战争的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以计谋取胜,产生的各种军事思想一直流传至今。西汉有“文景之治”,崇尚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社会稳定繁荣。唐代有“贞观之治”,政治清明,任用贤良,虚怀纳谏;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文化大兴学校;社会民族关系融洽。清代有康乾盛世,励精图治,国家统一,边疆安宁。[1]

东方儒家、道家、佛家、兵家、法家、墨家都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儒家靠德治思想教化民众,影响至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礼运大同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从而让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延续至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管理智慧。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将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理论称为“中国式管理”理论。

(二)老龄管理思想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老龄管理思想,无论是体现效率性的科学管理,还是体现职能性的过程管理,以及体现权威性的行政组织体系,在现代工业社会管理中都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早期工业社会管理思想从西方古典管理思想起步,代表性理论有泰罗(Frederick Taylor,1856—1915)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的管理过程理论和韦伯(Max Weber,1864—1920)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还有威尔逊(T.Woodrow Wilson,1856—1924)的公共行政学,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

从不同角度,管理学大师给出了管理定义。如“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去做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泰罗)[2],认为管理是有效的工作方法。“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3],揭示了管理系统的要素,认为管理是行使职能的活动过程。“管理是以理想的行政组织模式——科层制,达到权责分明”(韦伯)[4],强调了管理的知识化、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权力集中化。“管理是通过国家干预来有效减少、缓和与解决矛盾,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均衡发展”(威尔逊)[5]。古典管理理论探寻有效方法、过程和行政模式,已完成了管理从经验到科学理论的转变,其局限性如突出技术管理,忽略人的因素,突出程序管理,忽略环境变化的动态性管理,也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不断完善。

20世纪30年代,西方管理科学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管理时期,人本管理思想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如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1917—1998)的成就需要理论、弗洛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麦格雷戈(Douglas Mc Gregor)的X-Y理论和沙因的复杂人假设理论等,对早期科学管理理论之重物轻人进行了变革。在管理定义中,突出了沟通、协调人际关系,解决矛盾,提高士气等方法;也表明了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多层次需要的重要性;提出了影响管理的诸因素,即成就、动机等。如成就需要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他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指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不同,“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由北美心理学家维克托·弗洛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作为管理心理学理论范畴,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做出成绩,受到组织奖励,达到个人需要的目标。老龄管理思想汲取了各种工业社会管理思想的营养,以老年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创建激励员工制度,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有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三)现代管理引入了创新职能

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管理理论创新带来的成果。美国靠科学管理成为西方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日本靠“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大格局。管理创新进入了管理职能,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职能。在管理创新中,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开创了现代管理学,他认为,“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器官和功能”;“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而且是所有现代社会机构的管理器官”;“管理学科是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6]

1.创新管理的基础是终身学习

创办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提出的。他的理论以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为基础,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等五项管理技巧,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思考,提升人类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其要点是:学习激发自身能量,全身心投入工作,完成自我超越;发掘内心世界的潜在能力,改善心智模式;为共有的目标奉献和投入,实现共同愿景;实行团队学习,运用集体智慧;以系统思考取代局限思考、机械思考和静止思考,养成结构性思考习惯,才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7]这些理念转化为实际管理制度与行为,引起管理方式的大变革。不迷信经验,不墨守教条,学习为首,唯实思考,才能提高管理的效能。

对老龄管理而言,抓住管理呈现系统、整体和动态特点,力求终身学习,不断实现组织创新,以维持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8]创建学习型老龄社会,以学习型城乡、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为发展目标,让老龄管理的过程成为自我超越、挖掘潜能、实现目标愿景、运用团队智慧和团队精神的过程,坚持管理队伍的自身文化建设,倡导终身学习,是做好老龄管理工作的法宝。

2.管理也是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

尽管传统管理理论有许多宝贵财富可以传承,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超越传统管理理论是大势所趋,对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不断有所创新。管理的决策、目标、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信息等都进入了管理领域。因此,在日益重视管理的当代社会中,关于管理也是生产力的研究正在深入。过去,一直认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3因素组成,而现代生产力系统将科学技术和管理2因素加入,提出生产力由5因素组成。前3因素为基本构成,后2因素则决定3因素的协调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因此,管理的理论研究被称为管理科学研究,其实践研究被称为管理艺术研究,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从古典管理学到现代管理学,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创立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理论,人类走过了一个相当长的管理思想研究过程。人类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回应老龄社会的需求,向科技要红利,向人才要红利,向管理要红利,向长寿要红利,老龄管理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当代管理领域。

二、老龄管理学是管理学与老年学的学科融合体

管理是一个古老又长期的社会现象,与人类社会同行;又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从个人、家庭、单位、团体到社区、国家和社会,都需要管理。在社会的所有领域中,管理无所不在。管理的定义有多种,简言之,是管辖、处理之意。根据职责,按照管辖的范围和权限处理事务。[9]

(一)老龄管理学的诞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将拉丁文geron(老人)与logos(学科)合成,创造了新词汇“老年学”(gerontology),此后成为综合性学科名词,主要研究养生长寿现象。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老年学逐步拓展,从自然科学学科向社会科学学科延伸,包括自然科学学科如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交叉学科如老年心理学、老年行为学,社会科学学科包含广泛,统称社会老年学,如老龄经济学、老年社会学、老年人口学、老年法学、老年教育学、老龄管理学等。

老龄社会管理领域面向为老服务的多类机构,形成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体系。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面临转型期的挑战,社会家庭结构、产业结构都发生很大变化。计划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均等化秩序被市场竞争体制下的收入差距拉大所打破,家庭结构变迁,老年空巢家庭比例加大,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老年人在家庭的权威地位丧失,家庭孝道弱化;从农耕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单位人”到“社会人”,单位管理网络弱化,社区管理网络不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体系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在问题导向中,老龄管理学研究日益突显重要地位。对老年人及其生活领域履行领导、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等职能,包括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和组织老龄社会活动,建立老龄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协调老龄政策与其他政策,让老年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保障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老龄管理学的定义

在《新编老年百科全书》中,老龄管理学的定义是:“研究老龄管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新兴学科。它以老龄现象领域为研究客体,以老龄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10]此后,在老龄管理学的发展进程中,突出了老龄管理学是由管理学和老年学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交叉学科,是现代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产物,是在老龄管理活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老龄管理学是系统研究老龄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学科,包括管理概念、原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是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构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老龄管理(aging management)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管理是泛指老龄社会管理,各公共领域提供的为老服务,不局限于涉老部门管理。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及公民等。狭义管理则指部门管理,也可称为机构管理。如党政管理机构,包括老龄委、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离退休职工管理机构;老龄企事业管理机构,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等养老服务和医疗康复机构,老年产品制造和经营管理企业、老年大学(学校)、文化旅游活动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机构是指涉老社会组织,如老年学学会、老年协会、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

老龄管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在研究老龄问题和管理问题中,出现许多新理念、新提法。联合国将老龄问题概括为两个方面:人道主义问题和发展问题。人道主义方面是指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解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发展问题则是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管理也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从人道主义的理念去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年群体作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是管理的应有之义。尤其处于社会转型中,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拉大,重物欲、轻伦理之风蔓延,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就更为必要。老年群体是多层次、多类别的群体,地域上,有城市老人,也有乡村老人;职业上,有老年工人,也有老年农民;文化程度上,有知识老人,也有文盲老人。还有年龄的差异、健康的差异等等。启动助老工程,不论经济上贫穷还是富有,不论文化水平是低还是高,不论身体多病还是强健,都要平等相待,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从发展的理念去思考,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挑战,又会带来机遇。要减少对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影响,老龄问题不是单纯解决老年人的个体问题,而是世代更替和发展的群体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对老龄社会的影响关乎代际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在老龄管理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三)老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老龄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分为若干层次,第一层次包括老龄管理学的基础概念、老龄管理理论、老龄管理的主体和客体;第二层次包括老龄管理体制与机制、老龄管理职能、老龄管理资源、老龄管理政策和法规制度;第三层次主要指老龄管理工作、老龄管理过程和老龄管理方法。各个层次相互交叉,紧密相连。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加强各级领导,形成专管、兼管、自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网络。讲究实际,办实事,办好事,想老年人所想,急老年人所急,尽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从制度入手,要靠制度保障来促进管理目标落实,通过建立和健全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调研制度以及队伍自身建设制度等,使老龄管理有章可循。从方法措施入手,让老龄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走向现代化,合理配置老龄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老有所管,做到组织落实、工作落实。

三、老龄管理的实践是多学科创新管理的实践

由于人口的生命余年延长,老年社会保障受到各国重视。老龄管理的实践早在工业社会退休制度的建立时便起步,1889年德国制定的《老年、残疾及死亡救济法》作为最早的老年保障制度,开始了老龄管理的实践,成为老龄管理学创立和发展的基石。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要,保障老有所养,老龄管理被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老龄机构相继建立,老龄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

(一)老龄管理学的基本框架

老龄管理学的基本框架,既与老年学学科关联,又与管理学学科相关。参照管理学的分支学科,老龄管理学有若干基本的分支学科,包括经济、社会、哲学、心理等方面,构成老龄管理学的基本框架。老龄管理经济学是研究老龄产业管理中的问题,把人、设备、物资、资金、服务项目、信息等因素合理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利用,以实现最优老龄管理目标;老龄管理社会学是研究管理的社会保障、社会体系和社会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探求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创造劳动潜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老龄管理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科学管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机的整体,围绕老龄管理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矛盾,揭示管理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对管理中的信息、预测、决策、控制等方法进行哲学分析,为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老龄管理心理学是研究老龄管理过程中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个体心理包括人际知觉、价值观念、需要、动机、挫折、态度、目标等,群体心理包括人际关系、团体的心理动势、团体的压力与内聚力、团体的竞争与冲突、意见沟通等,组织与领导心理包括领导行为、组织改革、组织发展等。[11]

(二)老龄管理学的学科结构

管理整体结构有基础管理学和应用管理学之分,基础管理学多与基础理论相联系,包括管理哲学和各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应用管理学多与管理实践相联系,在管理学中占绝大部分,包括生物管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管理学、政治管理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心理管理学、法律管理学等分支学科,在老龄管理的各个领域中,与老龄管理工作相联系。同时,老龄管理学也有普通管理学和特殊管理学之分,主要反映老龄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普遍需求,而老年空巢、独居家庭增多,老年丧偶、残疾、痴呆、精神障碍、自杀,还有老年犯罪等,都属需要解决的特殊问题。老龄应用管理学中有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静态管理包括对老年人的性别、民族等自然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动态管理包括针对由于社会变迁,以及老年增龄阶段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变换等行为变化的分析和研究。当现代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老龄管理的各种数据库进入各级管理层面,开启了智能管理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