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记忆”传承的运河文化休闲空间整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城市记忆传承与休闲空间整合之理论与方法

第2章
运河的千年与十年

2.1
千年运河历史与演变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1]

2.1.1 运河的千年发展

1.春秋到南宋:运河的兴起与发展

这一时期为初创阶段,为后世运河区域风貌形成打下基础。春秋吴国开凿“百尺渎”,沟通吴国国都与钱塘江。秦朝形成江南运河,南起钱唐县,今上塘河东北而上,至嘉兴折向西北,经苏、锡、常等地,北至镇江与长江相通。汉至六朝,江南运河继续发展,浙西荻塘开凿。

隋朝京杭大运河开通,杭州成为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为城市地位的进一步迅速提高和以后的发展奠定基业。唐朝在隋代基础上进行疏浚、整修、补缀、扩充(宋璟开沙河、崔彦曾开河筑塘、白居易引西湖水入运河),大运河成为交通、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五代吴越国时期,在三次扩建杭州城的过程中,把运河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提升了运河对杭州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北宋与南宋时期,政府在吴越国基础上进一步疏浚、管理,河网系统逐渐完整、发达。运河对于城市交通与经济的意义更为重要,促进了四方物资的集散和商贸市场的均衡发展,官方漕运、商运、客运都很繁忙;水网密布,港埠数十处;运河治理极受重视,多次大规模浚治。

2.元到清:运河发展的高峰

元代京杭大运河取直,全国各大经济区联系更为紧密;杭州河道布局大致沿袭南宋,并进一步疏浚、管理。明政权视京杭大运河为命脉,十分重视运河管理,不断颁布各种规章,定期疏浚、修治。明代内河航运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进入中国运河航运史上最繁盛时期。江南为漕粮主要来源,而除漕运外,运河上的各种商运、客运也极为繁忙。运河在明末清初受战争破坏,康熙二十年以后恢复,至乾隆年间再达新的高峰,工商业极为发达。康、雍、乾三朝对运河整治和维护十分重视,江南运河通航状况一直较好。

图2-1 秦朝——江南运河

图2-2 唐代——京杭大运河

[资料来源:《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2030)》]

图2-3 宋代——京杭大运河

[资料来源:《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2030)》]

图2-4 元代——京杭大运河

[资料来源:《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2030)》]

3.民国到当代:运河的衰退与再生

民国时期运河水系基本沿袭清末河道,但随着漕运停止,近代海运、铁路、公路运输业兴起,运河以往的核心水运功能下降,呈现出工业化的新特点。20世纪50—90年代,在城市工业发展中,运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随着疏浚拓宽、拆改桥梁,两岸建筑大量拆改,运河城市空间持续衰退。21世纪以来,运河作为历史遗产与城市再生动力的特殊性逐渐被认识到,近十年来随着运河申遗工作的开展,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利用,杭州运河景观得到整治,旧有街区得到修缮,运河区域逐渐开始城市层面的再生。

图2-5 当代——京杭大运河

[资料来源:《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2030)》]

2.1.2 运河功能区域演变——作为区域城市发展支撑体的运河

回顾运河千年历史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出,运河在长时期内一直激发、带动了杭州城北区域的城市化,运河是杭州城北区域城市化的框架与支撑。

隋代京杭大运河开通,运河作为商业城市基础,沿岸建筑及码头等点状空间场所得到发展。唐及五代,运河汇聚旅客和货物的码头区域建设繁盛,运河开始激发城市区域产生。

北宋以前,运河对于城市交通与经济的意义更为重要,运河周边繁荣区域开始演化为城镇,沿运河形成南场、北关、江涨桥、临平等多个卫星城镇,促进了四方物资的集散和商贸市场的均衡发展。城郊沿运河出现许多商业镇市,“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小州郡”(摘自《都城纪胜》),这样的府城外沿河镇市,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共有15个,如北郭市、江涨东市、江涨西市、湖州市、半道红市、临平市等。

元末张士诚扩展杭城,新开浚经塘栖至江涨桥段河道,江南运河从此改道,南端的德胜坝成为杭州新标志。

明代继续了运河边的市镇繁荣,最著名的有城北的湖州市(湖墅)、北关市和塘栖、临平、笕桥三镇。运河两岸,仓馆林立,码头一字排开。陈锡玄的《北关修筑荆街碑记》提到:“湖墅地方十余里,而民居稠密,市舶蚁聚,一大都会也。”随着运河激发杭州城北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城北区域也通过运河水系与杭州主城区发生联系。

清代经过康、雍、乾三朝浚治,杭州形成以中河、东河、小河、浣纱河为4条主干河道的城内水系,以及龙山河、贴沙河、上塘河、下塘河、新开运河、余杭塘河为6条主干河道的城外水系,这些河流与古新河、松木场河、西溪、北塘河一道,沟通着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主导了杭州城北区域城市化之后,通过水系组织,与杭州主城达成一种更为密切的共生关系。

图2-6 宋代——杭州运河

图2-7 元代——杭州运河

[资料来源:《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2030)》]

图2-8 当代——杭州运河(作者自绘)

图2-9 运河与城市耦合发展图(作者自绘)

图2-10 1930年时的杭州运河码头景象

(资料来源:http://i1.sinaimg.cn/dy/c/p/20090604/idx/0000/0000/U2596P1T468D6370F10829DT20090604140945.jpg)

图2-1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拱宸桥

(资料来源:运河集团)

[1] 任树强.京杭运河杭州主城区段滨水景观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