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面楚歌中的IQ
人们一直以来都对“智商”相信不已,而近年来,这一概念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和批判。智商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人的智力高低有时候并不需要用 IQ 分数来判断,而我们更想知道的是我的智力强在哪里,弱在哪里。但这是 IQ 分数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以前的智力理论及测验是建立在个别差异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基于测验结果之上。人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智力活动的本质,认知革命的兴起促成了这一转变,在智力研究领域出现了过程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和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戴斯(J. P. Das)的理论。过程理论使我们重新审视IQ概念。
来自于斯腾伯格的批判
斯腾伯格认为传统的智商概念只是一种对智力的静态因素分析,而非动态的,所以它有很大的不足。如果两个人进行智力测验,结果可能是俩人的智商相同,但在生活中却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其中一个可能会在社会上适应得非常好,各方面都表现出色,而另一个人却表现不佳。传统智力概念因为没有把外部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从而不能解释在生活中如此之大的个体差异。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外在世界、内在世界及个人经验的关系。斯腾伯格期望通过他提出的三重结构理论来超越现有的智力测验。斯腾伯格的三重结构理论包括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
成分亚理论:是三重结构的核心内容,它阐述了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机制,这一理论类似于传统的智力理论,只是用认知心理学的语言来描述完成认知任务需要使用的各种成分或过程。
情境亚理论:斯腾伯格认为,如果我们部分地根据个体在现实环境中的适应行为来看待智力,而不理解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环境是如何塑造智力结构同时又被智力结构塑造的,我们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智力的本质。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够说明在特定环境或某类环境中哪些行为或哪几类行为是智慧的。情境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智力实际上是主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选择和改造的行为,所以特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其智力的范围。从情境的角度可以把智力定义为“是指向有目的地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适应就是力图在个体与环境间达到一种和谐。环境具有相对性,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对智力有不同的内涵。当一个人不可能或不愿意适应环境时,就可以尝试用选择来达到与环境的和谐。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目前工作不甚满意,其原因可能会有几种:自己难以胜任、对此工作能胜任但不感兴趣、自然环境不好(各种污染等)、人文环境不适应(上下级、同事关系等)、付出与回报不平衡(薪水低),那么,他必然会通过或运用其智力对此加以解决。而根据其智力及自身能力等因素,他可能会选择调整心态或能力、适应环境、改变环境、脱离环境(辞职)。这就是典型的智慧行为。
经验亚理论:处理个体的经验对智力影响,以及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智力也包含对新环境的应对。应对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可以鉴别一个人的智力高低。有时候一个人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很好,但并不意味着他有高智力水平,只有在新环境中或特殊环境中也能很好地表现,能把他内在的智力水平发挥出来,这才反映了真实的智力水平。比如在熟悉的环境中对某项任务会完成得很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对同样的任务就束手无策。只有在任何环境中都能顺利发展才是智力水平高的表现。这种观点非常类似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观点。例如,在我国现阶段中很突出的独生子女问题,在小学、初中、非住宿高中阶段,对他们的评价基本上是以学习成绩为尺度的。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却相差很大(当然很大程度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只是这一点被掩盖着而已。当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时,能否有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否适应大学里这种看似松散实则学习任务更为紧张的学习方式,就在他们之间以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出来。
斯腾伯格对智力概念的重构使得我们认识到传统的 IQ概念不能够很好地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但是目前基于斯腾伯格的新智力概念的测验还没有产生,不过他至少可以使我们在看待IQ及用IQ概念进行预测时、特别是对个别被试进行预测时要持之有所保留的态度。
颠覆智商概念的戴斯
如果说斯腾伯格对传统智商概念还保守了一块土地,只是在其原有基础之上进行了扩展的话,那么戴斯的批判则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
戴斯的智力 PASS 理论是建立在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为探求智力的本来面目,戴斯强调必须把智力看做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根据大脑的活动来概括认知过程,并编制了相应的智力测试量表。那么何谓PASS 理论呢?PASS 理论是包括计划、注意、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的认知机能模型。该模型是作为一种新的智力观而提出的,是在进行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之后得以形成的。这4个大写字母分别代表计划(Planing)、注意(Attention)、同时性(Simultaneous)—继时性(Successive)。
应该说,戴斯对传统 IQ 概念的态度比斯腾伯格更进了一步。斯腾伯格只是想重构,实际上是通过智力概念内涵的扩大来实现的。斯腾伯格没有抛弃,而是在传统智商之上又添加了情境理论和经验理论,而戴斯则是把 IQ 概念彻底抛弃了。戴斯认为 IQ 概念是建立在个体差异的认识之上的产生于因素分析的理论,在筛选不适合接受常规教学的儿童方面是很有用的,它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标准,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建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特殊儿童不仅仅是鉴别,而要给他们一些合适的帮助,IQ 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更加不具有解释力。我们还需要对认知过程有所认识,过程理论对我们的新任务更有帮助。在美国,许多学校都禁用 IQ 测验,这表明至少在某些场合,IQ 已经成为一种负担,这只木筏应该放弃了。
戴斯要以一种新的智力理论来取代传统智力理论。他从鲁利亚神经心理学中大脑三级机能联合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 PASS 模型,戴斯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计划系统、注意—唤醒系统、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系统。这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又是各司其职的。
计划系统:是 PASS 模型中最高层次的部分,它执行的是计划、监控、评价等高级功能。戴斯认为计划是人类智力的最本质之处,因为它涉及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监控以及应用信息编码过程的能力。
注意—唤醒系统:主要功能是使大脑处于一种适宜的工作状态。它是心理加工的基础部分。它的功能会直接影响另两个系统的工作,过高和过低的唤醒都会干扰信息的编码和计划。
同时性—继时性加工系统(又称编码—加工系统):它负责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储。这一系统在 PASS 模型中处于关键地位,因为智能活动的大部分操作都在这一系统中发生。两种加工方式:第一,同时性加工是若干个加工单元同时开始信息处理;第二,继时性加工是几个加工单元先后依次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戴斯曾以 PASS 的视角对传统智力测验进行分析,发现这些智力量表都用相似的任务来测量智力,而这些如非言语任务主要测量了同时性加工。言语测验有些任务需要计划过程,有时则需要全部的 PASS 成分参与;而记忆和序列测验主要与继时性加工过程有关。从内容分析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比纳量表、韦克斯勒、KABC 等测验都在智力领域内各自代表一个局限的智力观,它们分别测量了这些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但是因为缺乏对过程的分析,只能得到结果,所以可能会忽略真正的认知缺隙,而 PASS 模型才具有更好的诊断功能。
戴斯和他的同事们根据 PASS 模型设计了一个新型的智力测验,称为DN认知评价系统(The Das鄄Naglieri: 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简称 DN鄄CAS)。全量表由4个分量表13项测验组成,适用于5—17岁的儿童。这4个分量表分别测量4种认知过程。他的这一测验用于儿童智力的评估和诊断,对学习困难、智力发育迟滞和注意力缺陷等特殊儿童的研究正在进行、并进一步提出补救计划,同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证据,有着重要的研究前景。在 DN 认知评价系统中,他完全舍弃了智商概念。
现在,我们不禁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人类智力究竟是什么?在因素分析的时代,人们为人类智力有几个因素而争论不休;而现在,认知理论把所有的因素都分解成了虚无。我们又一次地迷茫了,我们能抓住智力的本质吗?认知革命带来智力理论的新发展让人们对智力的认识更加丰富,同时也带来了困惑:智力到底是什么?是一组因素还是加工过程?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其维教授曾说,智力是一个约定的概念,只是我们现在难以取得一致的约定罢了。也许我们对智力本质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的。智力概念本身就是一条流动着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