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这些传承者通过自己的记忆力与聪明才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和技艺进行继承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9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①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②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③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发出《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社图发〔2007〕21号),公布了第1批认定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此后又陆续公布了第2~5批名单。贵州省有96人被确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及各市州、区县也根据各自层级的项目名录陆续开展了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截至2018年底,贵州省共认定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04名,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196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00多名。
一、国家级传承人
1.国家级传承人名录
文化部先后于2007年6月5日、2008年2月15日、2009年5月26日,2012年12月20日、2017年12月28日公布了第1~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这公布的5批名单中,贵州省共有96名传承人获得认定(见附录二)。其中,第1批12名,第2批25名,第3批9名,第4批11名,第5批39名。
2.国家级传承人项目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96名国家级传承人分布于9个项目类别,对照已有的国家级项目,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没有传承人得到认定(见表0-7)。9个类别中,有两个类别的传承人超过20人:一类是传统技艺类,22名,其中“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人数最多,达4名;另一类是传统戏剧类,20名,其中“花灯戏”项目有4名,“布依戏”“安顺地戏”和“傩戏”项目也都各有3名,传承项目比较集中。人数在10余名的有3个类别(传统音乐、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类)。传统音乐类的16名中,“侗族大歌”项目有5名,“侗族琵琶歌”项目有4名,可见侗族音乐传承人占比非常高;民间文学类的12名中,“苗族古歌”项目有6名,占了名单的50%;传统美术类的11名中,“苗绣”项目有5名,接近人数的一半。传统舞蹈类虽只有5名,但其中4名传承的是“苗族芦笙舞”项目。曲艺类仅有2名,传承的都是“布依族八音坐唱”项目。
表0-7 贵州省国家级传承人项目类型特征(名)
3.国家级传承人性别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96名国家级传承人中,男性67名,女性29名,男性明显占多数。曲艺和传统医药两个类别上没有女性传承人。
女性传承人与服饰相关的较多,传统美术类有10名(9名“刺绣”、1名“剪纸”),与服饰联系十分紧密;民俗类3名都是民族服饰项目;传承侗族音乐的有5名,分布在“侗族大歌”和“侗族琵琶歌”项目上。
男性传承人在9个类别上都有,超过10名的类别是:传统技艺类19名,传统戏剧类16名,传统音乐类和民间文学类各10名。
可见,男性传承人和女性传承人在各自传承的优势项目上有一定的区别。
4.国家级传承人年龄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96名国家级传承人中,出生最早的是1919年出生的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琵琶歌”传承人吴世恒(已去世),出生最晚的为1977年出生的黔南州贵定县“苗族芦笙舞(鼓龙鼓虎——长衫龙)”传承人兰衡。国家级传承人主要出生年代为20世纪40—60年代,年龄整体上有些偏大,但60年代出生的已达31人,70年代出生的也有7人,初步显现出传承人培育的成效。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工作的推进,国家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有望继续降低(见表0-8)。
表0-8 贵州省国家级传承人年龄分布结构(名)
5.国家级传承人民族分布特征
贵州省96名国家级传承人出自9个民族,他们的民族分布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民族分布基本相一致,省内人口数居前四位的民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和传承人数量上都居于前列(见表0-9)。具体表现为:苗族40名,出自黔东南州的有32名;布依族14名,出自黔西南州的有8名;侗族17名,出自黔东南州的有14名;汉族13名,出自6个市州。另外,土家族的3名都出自铜仁市,彝族的2名都出自毕节市,水族的4名都出自黔南州,瑶族的2名都出自黔东南州,仡佬族的1名出自铜仁市。
表0-9 贵州省国家级传承人民族分布结构(名)
6.国家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96名国家级传承人分布在省内的9个市州,其中,黔东南州一枝独秀,共有48名,占到全省总人数的50%(见表0-10)。黔东南州的48名国家级传承人主要分布在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间文学和传统美术5个类别。遗憾的是,在曲艺和民俗两个类别上没有传承人,特别是民俗类,黔东南州有民俗类国家级项目12项19处,却无1名民俗类国家级传承人。铜仁市有11名,传统戏剧类人数占了7名;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各有9名;安顺市有7名;其他市州各只有2~4名。
表0-10 贵州省国家级传承人空间分布结构(名)
二、贵州省省级传承人
1.省级传承人名录
贵州省文化厅于2007年10月15日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黔文发〔2007〕92号),确定了首批93名省级传承人。此后,文化厅于2010年8月9日、2012年12月28日、2015年12月9日又陆续确定了3批省级传承人,其中第2批105名,第3批105名,第4批101名,加上第1批的,一共确定省级传承人404名(见附录四)。
2.省级传承人项目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分4批确定的,在第1批中,只涉及8个类别,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两个类别没有传承人;其他3批在10个类别上都有传承人(见表0-11)。
表0-11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项目类型特征(名)
综合4批的情况,传统技艺类传承人数量最多,达91名;传统音乐类有70名;传统戏剧有62名;民俗有46名。其他类别的都不到40名,其中最少的是曲艺类,仅8名;传统医药也较少,只有12名。
3.省级传承人性别分布特征
404名省级传承人中,女性117名,男性287名,女性与男性的比例大致为1∶2,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见表0-12)。在第四批中,女性数量所占比例有了明显的上升。
表0-12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项目类型特征(名)
4.省级传承人年龄分布特征
由于贵州省文化厅在公布第1批省级书传承人名单时没有列出传承人的出生时间,故对其年龄分布无法进行准确统计。所以本书只能对第2~4批的省级传承人年龄进行统计,这可能会对相关的分析结果产生影响。
在第2~4批的311名省级传承人中,出生最早的是1928年出生的黔南州独山县“花灯戏”项目传承人罗济群,出生最晚的为1980年12月出生的安顺市紫云县“攀崖技艺”项目传承人罗登萍。省级传承人出生人数最多的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104名。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各有66名和75名,合计比例达45%。但70年代出生的也有44名,加之60年代出生的104名,合计有148名,超过了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人数之和(见表0-13)。由此可见,省级传承人的年龄逐渐趋于合理,传承人培育已初见成效。
表0-13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年龄分布结构(名)
5.省级传承人民族分布特征
404名省级传承人分布在12个民族和3个“未识别民族”中(见表0-14)。人数最多的苗族有140名,来自黔东南州的有84名;布依族有58名,来自黔西南州的有35名;侗族有52名,来自黔东南州的有43名;土家族的21名中有19名来自铜仁市;水族的15名中有13名来自黔南州;汉族有78名,其中来自遵义的最多,有22名;毛南族、蒙古族和羌族各只有1名;其他民族人数多少不一,但在地域上没有特别集中的。家人、穿青人和绕家人3个“未识别民族”共有5名省级传承人。
表0-14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民族分布结构(名)
6.省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
贵州省的省级传承人分布在省内的9个市州(见表0-15)。
表0-15 贵州省省级传承人空间分布特征(名)
黔东南州数量最多,达139名,超过总数的1/3。黔东南州的传承人分布在全部10个类别上:传统技艺类有33名,传统音乐类有31名,民间文学类有20名,传统美术类有17名,民俗类有13名,其他类别都在10名以下。
铜仁市有50名,其中,传统戏剧类有20名;黔西南州有47名,传统技艺类有11名;黔南州有46名,传统技艺类有10名;其他市州都不超过35名。省级传承人数最少的是六盘水市,只有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