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高等教育—高等医学教育
第一节 研究缘起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照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逐渐产生了医学教育。现在的医学教育一般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既包括西医,也包括我国的传统医学,如中医、藏医、蒙医、羌医等。是故,对我国现行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我国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论经脉……从相关的神话传说中就能发现它的影子。“巫医不分”“巫医同源”,最早的时候,职业分工没有那么明确,随后,专门的“巫医”出现了,他们是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长于医药的人物。从殷墟甲骨文所见,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营造一种气氛,从而对患者产生安慰、精神支持;但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也就是说,医疗的“两元模式”开启已久。《周礼》记载,周朝在大史之下设“掌医之政令”,并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医学分科,这标志着巫、医开始分家,巫的职能在政权机构中的作用逐渐削弱。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大夫(医生)也不再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如果要准确地界定我国传统医学具体的起源时间,这不仅有难度,且意义不大。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周朝的医学理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尚书·洪苑》记载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周易》中关于阴阳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在巫术神学还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产生的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理论突破;西周还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的记载。
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清前期,我国医学教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世医”制度——将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从医。为了加强对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占有和医疗资源的独享,封建王朝设立了专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医政及医疗保健组织,主要为宫廷服务。秦、汉、三国有太医令,属少府;西晋太医令属宗正;东晋太医令属门下省;南朝宋太医令属侍中,齐太医令属起部,梁、陈太医令属门下省;北魏、北齐太医令属太常;北周有太医下大夫;隋、唐置太医署;五代有翰林医官使;宋有翰林医官院;辽北面官有太医局,金改称太医院,属宣徽院。太医院是封建王朝存在时间最长的专设医疗机构。元朝时,其最高长官是太医院提点,下设使、副使、判官等,“掌诸医药,总判院事”。此外,太医院中还设管勾主管医学教育,另还设有各种名称的太医和医官。明朝在北京和南京各设一个太医院,太医院长官初始称作太医院令,后改称院使。清朝,太医院总揽医药行政及医疗大权,全国医官统一由太医院差派、考核、升降,从而加强了统一领导。从金至清,太医院作为全国性医政兼医疗的中枢机构延续了七百多年。因此,比较公允的提法是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在民间,依然采取家传或师徒传授的形式,不少世医将自己的经验编写成简易实用的医学读物,作为教材来教授子弟,这对医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世纪以后,西医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由此西方医学教育逐步被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1903年,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总的来讲,近现代中国的医学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初始阶段:晚清时期。光绪末年,各地出现中医社团组织,标志着民办中医教育的兴起;1862年(清同治元年),京师大学堂开设同文馆,太医院教习厅复设医学馆,官办医学得以延续。但随着西医的传入,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②发展阶段:北洋政府时期。1913年,神州医药总会晋京恳请提倡中医中药,准予另设中医医药专门学校,1925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定请教育部将中医课程并列入医学教育规程案。而在西医教育方面,在华教会设立的医学校由各教会系统所管辖,不受北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该时期颁布的医学教育学制、章程等大多借鉴国外(尤其日本)的经验。③完善阶段:1929年至1949年,我国中医界坚持发展学校教育,闯出了一条教育自立的道路;同时,西医教育在中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系统吸收西方医学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中国确立了新的医学教育体制,各式新型医学院校纷纷出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医学教育走上了规范化、统一化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初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六七年里,我国基本确立了医学教育的基本体制,为医学教育的顺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6年到197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医学教育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其发展速度受到极大影响。1978年以后,国家将工作重心重新放到了经济建设上,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的医学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即调整恢复期(1977—1981)、优先发展期(1982—1985)、改革探索期(1986—1991)、功能拓展期(1992—1998)、高速扩展期(1999—2004)、稳定发展期(2005—至今)。经过这40多年的大发展,医学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布局日趋合理;医学生数量逐年扩大,师资力量日渐稳定;多学制并存,专业建设科学化。
回顾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史为鉴”,指导我们找准并确定方向,以利于更好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大量扩招后的规模和质量问题;教材品种单一,缺乏个性和灵活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生培养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有待改进;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医学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有待深入改革;科研平台建设及效能考核有待进一步完善;医学实验室建设及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亟须解决等。本研究尝试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将现行政策、实际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结合并加以分析。在肯定其有利方面的同时,找出未来医学教育发展的道路——如确立先进办学理念及发展定位、加强管理队伍及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展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完善医学院校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医学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推进医学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强化医学教育质量评估监督、加强对外医学交流合作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