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学术不端及治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引入
3.1 学术不端及治理的相关概念解析
3.1.1 对学人、学术、诚信的概念解析
如前文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对学术诚信的研究文献已经汗牛充栋,但笔者认为真正将学术诚信的内涵讲清楚、讲明白的并不多。对“学术诚信”的理解和认识,必须将学术诚信置于学术研究的环境和过程中去。学术诚信是学人或科研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必须秉承的基本科学素养,也是社会诚信的重要内涵。换句话说,学人在科学研究事业中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就是学术诚信。对学术诚信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对“学人”“学术”“诚信”三个维度的概念解析中去加深认识。
3.1.1.1 学人(Scholars)
学人泛指在学习、学术方面比较优秀的人,一是指求学的人,二是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诣的人,近义词可以是学者、专家、顾问等。在狭义上,学人专门指学术人,是从事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的学者和人员。作为以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业的学人,其基本的道德操守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职业要求。这就要求学人在开展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时要有最基本的学术诚信观念,讲求客观事实和理性证据。学术诚信是学人的基本学术道德要求。
3.1.1.2 学术(Academic)
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认为,学术是指创造知识、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使用现有知识回答并解决疑难问题。它以学术界有能力判断成果的价值和质量的广泛交流和证实作为评价基础。学人在开展学术活动时,追求学术的最高价值就是探求和揭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加以利用来改变世界,为人类服务。学术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就是每个学人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学术诚信是学术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道德保障。
3.1.1.3 诚信(Integrity)
“诚信”一般是指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欺骗、思想与言行一致。在英语中,诚信除了“诚实、正直,不搞欺骗、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等含义外,还有“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或其他价值准则规范办事”的意思。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科学的生命。高校科研工作者除了需要遵守社会诚信的共识外,在科研工作中还必须承担学术诚信的基本道德义务。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科研工作者作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高素质群体,其学术诚信状况往往起着引领社会诚信风尚的作用,广大学人在科学事业中是否能坚守学术诚信的底线,往往成为整个社会诚信与否的风向标。
3.1.2 对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概念解析
学术界对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但往往将这三个概念进行混用,在研究中没有做出区分和概念解析。笔者认为,在学术研究中,“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这三个概念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可以从深入解析这三个概念,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学术诚信”的内涵。
3.1.2.1 学术诚信(Academic integrity)
学术诚信也被称为科学诚信或科研诚信,是指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不弄虚作假、不搞欺骗,发扬求真务实、科技创新、开放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术诚信要求高校科研工作者恪守学术道德准则、遵循学术道德规范,这是科学研究的奠基石。学术诚信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学术道德要求,其内涵就是要求高校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规范。
3.1.2.2 学术道德(Academic ethics)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反映和调整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用善恶标准评价,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道德组成部分之一的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的好坏更是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是否健康成长。因此,大力倡导品德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便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高校是开展学术活动的有生力量,作为高校学术活动主力军的高校教师,其职业道德的鲜明组成部分就是坚守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是指高校科研工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是治学的起码要求,是学者的学术良心,其实施和维系主要依靠学者的良心及学术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学术道德具有自律和示范的特性,学术道德的缺失无疑意味着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笔者认为,学术道德在广义上,至少涉及五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一是学术诚信问题,主要是指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伪造、剽窃和篡改)(FFP),同时重视和治理学术研究中的不当行为(QRP);二是学术伦理问题,主要是指在研究动机和结果上,防止将学术研究的结果引向违背人类伦理要求的方向;三是学术责任问题,主要是指学术研究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包括研究高深学问的责任、培养人才的责任、引领先进文化的责任、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等;四是学术规范问题,主要是指制定和落实科研活动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与科研伦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指南;五是学术自律问题,既强调与科研工作者道德品质和伦理责任相关的个人自律,也注重科研机构的自律、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制度建设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最基本的内涵,是学术道德大厦的基石。没有学术诚信,就是违背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就谈不上学术伦理、学术责任、学术规范和学术自律。
3.1.2.3 学术规范(Academic norms)
学术规范是指人们在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就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及再生产和如何进行知识交流及传播等具体的学术活动所达成的共识。完善的学术规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道德层次、内容层次和技术层次。学术规范是学术共同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一系列便于操作的关于学术研究方法的基本规定。学术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健康、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有效的学术规范,其内容应能规定、约束和引导学者去实现科学共同体的知识创新目标。同时可以作为依据,学术共同体可对违背这些规范的行为实施道德谴责,相应的学术机构可实施惩罚,这就是学术规范产生和存在的意义。学术规范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制度建设工程。学术规范的价值不仅仅是为规范而规范,即“对学术研究本身进行规范”,其根本价值在于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保证“学术研究促进知识增量进而促进社会进步这一根本性目的”。学术规范不仅仅约定从事学术活动的技术性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学术秩序、明确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交流,保证学术研究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由此可以看出,学术规范是学术道德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学术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人保持和坚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制度化的外在保障。高校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只有恪守学术规范的要求,才能在主观上自觉达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研究样态。
总之,学术诚信应该是包含在学术道德的内涵之内的概念,亦即学术道德是学术诚信的上位概念,学术诚信是学术道德的下位概念。学人在主观上要坚决恪守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在客观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
3.1.3 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概念解析
学术不端是科研工作者在主观上违背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在客观上违反学术规范的一系列学术研究不当行为。学术不端作为存在于学术研究中的客观失范现象,是学术治理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在研究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时,常使用另外一个与“学术不端”意义相近的概念——“学术腐败”,但笔者认为,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在内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只有明晰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概念区分,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学术诚信的内涵及学术诚信治理的指向。
3.1.3.1 学术不端(Academic misconduct)
学术不端,又称学术失范、学术越轨,这三个概念在内涵上几乎可以等同使用,狭义上,学术不端还称为学术造假、学术欺诈。总的来讲,学术不端就是科研人员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没有按照既定的学术规范做学问,甚至违背学术规范行事。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文化价值观以及学术观念的差异,大家并没有对“学术不端”进行统一界定,也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大家对学术不端的概念定义都是一个从逐渐认同到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虽然世界各国对学术不端的定义有些差异,但是其构成要素是基本相同的,如“剽窃、伪造、篡改”等,这已经成为公众公认的学术不端的主要构成要素。以美国为例,对学术不端的定义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直到2000年底,美国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等权威部门才将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界定,即“在提议、开展和评议科研项目或是报道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伪造、剽窃、捏造、造假等行为”。这是当前公认的美国用来定义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依据。由此,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指的就是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中违背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抄袭或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篡改或捏造实验数据等一系列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发展,破坏了学术精神,违背了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破坏了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3.1.3.2 学术腐败(Academic corruption)
当前学术界对学术腐败的界定标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术腐败就是在学术活动中出现的违背学术良知、违反学术道德的一切行为,这是一种笼统的模糊定义;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术和腐败不能轻易联系在一起,学风是一回事,腐败是另外一回事。他们一致认为,“腐败”在我国政治色彩较浓,经常与之联系在一起的是“权力”,其本质就是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根据第二种观点的解释,当前学术界的学风不正、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都不能归为“学术腐败”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对“腐败”一词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笔者认为,学术腐败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加以界定,学术腐败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学术活动中一些集体或者个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不恰当手段以及违反学术良知和道德的所有行为;而学术腐败从狭义上仅仅指在学术活动中,拥有学术公共资源和权力的集体或者个人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做出违反学术良知和道德的行为。狭义上学术腐败强调的是学术权力与腐败的关系,判断学术腐败的基本条件就是其是否滥用了公共学术权力,其突出表现就是学术活动中的腐败交易行为,如滥发文凭、滥用评审权等。总的来说,学术腐败广义的内容更加宽泛,包括了狭义的内容。例如,抄袭剽窃、造假捏造、不当引用或者低水平重复等学术不端行为,都属于广义学术腐败的内容范畴,但不属于狭义学术腐败的定义范畴。
本书所指的违反学术诚信的学术不端行为在广义上属于学术腐败的一部分,但又不同于狭义上滥用公共学术权力的学术腐败行为。无论是学术不端,还是学术腐败,如果不加以制止,都会败坏学术风气,危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必须加以治理。
3.1.4 对治理、大学治理、学术治理、学术不端治理的概念解析
学术不端是高校学术科研界存在的违背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违反学术规范的主、客观失范现象。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学术不端与学术的发展相伴而生,只不过随着近现代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从事学术研究和科技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学术不端现象在学术科研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加之现代媒体的多方报道和渲染,学术不端俨然成为学术界需要重点治理的问题。要理解对学术不端的治理,就必须从理解治理、大学治理、学术治理开始。
3.1.4.1 治理与大学治理
“治理”(Governance)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发源而来的,最初的意思就是操纵、控制和引导。治理最开始是与统治相对应的同义词,意思是对社会成员的支配、控制和征服。管理科学上的现代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包括公共部门、社会公众、私营企业、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政府不再是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治理的主体也更加多元化,不一定仅仅局限于政府。因此,我们可以将治理做如下解释:治理是指公共部门、社会公众、私营企业、政府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就一个共同目标而参与、谈判、协调公共事务并进行规范管理控制乃至规制的一个动态持续过程。将治理理论运用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便有公共治理、公司治理、大学治理等研究范畴。
依据治理的内涵,大学治理(University governance)可以界定为:一整套相互协调、正式或非正式的动态机制,用来协调现代大学各个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之间的关系,使得现代大学价值最大化,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大学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也就是说,大学治理着重解决决策权力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和行使问题。大学治理是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它给出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框架,并对大学的目标、原则、决策方式、权力分配和资源决策权定下规则,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从而有效地达成大学目标。大学治理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以大学为主客体的所有领域,既包括了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研究,也包括了大学组织治理职能的内容,既包括了大学行政管理的研究,也包括了大学学术管理的内容。
3.1.4.2 学术治理与学术不端治理
学术治理(Academic governance)是大学治理的内容之一,是大学学术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学术治理泛指学术权力部门对学术活动的管理和控制,是促进学术发展,维护正常的学术研究秩序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学术治理和管理,就没有学术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学术治理既包括对学术机构的设置研究和治理结构研究,也包括对学术运行机制的研究。而在狭义上,学术治理往往仅仅指学术部门对学术研究活动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功利现象以及学术泡沫、学术不端等一系列学术不当行为进行的控制、规范和管理,从而达到净化学术环境、纯洁学术风气、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学术治理是大学治理理论在学术管理领域的具体运用,包含了对学术不端治理的内容。
对学术不端的治理(Academic misconduct governance)最基本的立意在于重建学术诚信的要义,强化学术道德自律和学术规范他律的有机结合,是建设良好学术生态、维护正常学术秩序、促进科学发展的基石。对学术不端的治理是大学学术治理及管理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