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重点难点 问题解析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引导大学新生思考自己的新身份、新角色,逐渐转换自我定位;从而正确认识大学和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并进一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走上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
那么,学习本课程能够从哪些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和法律素质呢?
第一,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许多同学对大学学习生活不了解、不适应,会产生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现在要干什么,更没有认真思考过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学习本课程,能够帮助大家认识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环境特征,了解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认清现实,确立新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和发展找到强劲持久的动力。
第二,本课程会带领同学们思考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重要人生课题,帮助同学们学会反思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本课程将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的平台,让同学们能够有机会对身边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建立起认识主客观世界的正确方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为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栋梁之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三,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同学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成为有道德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人才素质不仅指文化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等,而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一个有能力、有理想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遵纪守法的人,才能确保正确的行为目标和行动方向。所谓现代社会与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完善、有效的社会规则。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学习道德知识能帮助大家思考和认识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学习法律知识则能帮助大家认识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用以指导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条件。
二、大学新生应当怎样转换角色,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在进入社会之前,青年学子在大学这个自由、开放、包容的环境中要做知识、能力、社交、经验等方面的储备。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有许多不同,同学们需要尽快从中学生式的心理认同转化为大学生式的心理认同,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大学学习与中学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习更加专业化和多元化。这需要同学们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学习更加自主。大学不再以某种固定的、单一的目标要求所有学生,而是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主学习和全面自由发展。在大学中,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置,学生都有更充分的自主选择的空间。这要求同学们懂得取舍,学会选择。第三,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多样,如各种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创新实践、图书馆和网络信息平台等。这需要同学们改变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灵活学习、主动学习、系统学习,注重培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大学还拥有更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这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还应当具有集体意识,学会过集体生活。同学们来自祖国各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每个同学既能保持自我个性,又能融入集体,相互理解、体谅、帮助,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寝室、班级氛围,积极、主动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还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在大学中,学习不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同样是锻炼意志、培养优良品格、增长才干的舞台。校园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交往能力和身体素质。在参加社团活动时,同学们需要注意平衡社会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系,避免由于超出个人能力或时间安排不当而造成顾此失彼。
大学生活学习的这些特点,要求同学们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合理膳食、理财、身体健康、生活事务处理、时间管理等;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关心他人。其次,培养自己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经验,逐步摆脱对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依赖。第三,以积极乐观和开放的态度去看待可能遇到的问题,抱着学习的心态,大胆尝试新的事物,敢于迎接新的挑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能力。概括起来,大学生就是要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是什么?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德、智、体、美的要求被时代赋予了新内涵。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大学学习阶段,学会做人比学到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大学生做人的基本标准就是社会道德与法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仅意味着能够做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的事,更意味着能够预见到并且愿意承担行为的后果。现代社会中,国家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有两方面:一方面,要按照社会道德和国家法律行事,不能做超出社会道德和法律边界的事;另一方面,公民应当明白个人对国家的义务,自觉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对大学生而言,按照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行事,不仅是要做到“独善其身”,更要为推动社会文明、和谐、进步做出贡献。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对人才智能素质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并具有创新能力。大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打下坚实厚重的专业基础,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体是人才素质的必要条件。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这要求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锻炼身体,同时应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抗击挫折的能力。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有助于丰富生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同学们可以通过学习文化素质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参加各种课外文娱活动等途径,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全面综合的发展,是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审美素质的综合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的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们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法律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提供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谐、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有重要促进作用。它还能促进人们自觉守法、维护法律权威和严格实施法律,弥补法律的不足。
社会主义法律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管理的重要手段。法律的公布和实施,有力地传播和实践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也表达了对此类行为的否定性道德评价。当国家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吸收在法律中转化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时,就对其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地位做了确认,并通过这种确认,为其提供法律支持。
国家和社会治理既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又需要道德的教化和引领作用。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