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重点难点 问题解析
一、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什么意义?
理想信念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引领人生前进的目标。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目的性,人们总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活着,而指向未来的目的追求中总是蕴含着美好的想象、希望。理想以其真善美的本质,吸引人们为之奋斗。有理想信念的大学生就会有明确的前进目标,就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第二,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提供不断前进的动力。对美好理想的坚信不疑,是激励大学生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唯有坚持理想信念,才能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不放弃希望和努力,克服困难,超越自己。而每个阶段理想目标的实现又会更加强化大学生实现更高理想的信念,由此,人生就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第三,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人生精神境界的提高。在追求崇高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放眼未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心胸更开阔,就不会因一时的成败得失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
二、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所谓使命,古时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不仅要完成个人的生存发展任务,走过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承担和完成个人所处的特定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重大任务,这就是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需要不断迎接挑战的一代,这样的历史定位决定了大学生不同寻常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学生需要认识和把握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认识和了解我国现阶段改革发展的新任务,珍惜历史机遇,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三、为什么要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坚信不疑并敬仰的态度,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努力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们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现实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反映和代表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理论,它为人类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与时俱进中保持着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自它诞生以来,不断地在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得新的发展。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由科学理论变成社会实践,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走向。尽管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需要不断认识和实践,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光明的前途,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怎样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指个人对于自己未来生活、职业以及要达到的道德境界的向往、追求,或者说是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想象。社会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社会面貌、社会制度等的想象和追求。社会理想的主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社会理想,二是群体的社会理想。无数个体的社会理想凝聚成了一定社会成员的共同社会理想。所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主要是指个人的生活、职业、道德、社会理想与群体社会理想的关系。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个人有怎样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受到社会共同理想的影响制约。因为人们追求理想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理想的内容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也不是孤立的个人奋斗,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的共同理想规定和指引着个人理想。另一方面,群体的社会理想不是空泛的,而是由无数个体理想凝聚、升华而成的,它包含并反映了个人理想,只有依靠每个人的实践才能成为现实。如果群体社会理想不能代表和反映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它就不可能实现,就是虚幻的。
当个人理想与群体的社会理想相一致时,即个人的目标、利益与社会的目标、利益相一致时,实现的可能性就大;而两者相冲突时,应调整个人的理想目标,顺应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
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理想既要凸显个人对美好生活的个性追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共同原则;对职业理想的追求既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特长,又要兼顾社会的需要;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既要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又要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五、如何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范畴。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在于: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理想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期冀,是对现实的升华,理想高于现实。理想是“应然”,现实则是“实然”。人们在理想中追求的东西,在现实中尚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差别,必然引起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和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旧的理想实现了,又会有新的理想鼓舞和激励着人们。而理想转化为现实,现实产生理想的过程会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由此,人类才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一定的条件。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是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艰苦奋斗、勇于实践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在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认识偏差:一是“用理想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二是“用现实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有的人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理想产生怀疑和动摇,而对于现实中的消极、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同流合污。大学生要注意避免这两种偏向,走出“渺茫论”、“怀疑论”、“实惠论”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