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样本选择及资料分析
一、定性研究的抽样方法
(一)抽样的概念及意义
抽样(sampling)是指根据研究目的,在目标人群中抽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并通过样本人群信息去推断总体的特征。被抽出的人群称为样本,用样本人群获得的信息推断总体情况一般会存在抽样误差。如果将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全部加以调查,称为全面调查或称普查(overall survey),如人口普查。普查可以取得完整的信息,一般没有抽样导致的误差。然而大多数研究都不可能或者没有必要采取普查的方式,因为普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经费,并且需时较长。因此大多数的人群研究,包括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一般采用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比普查涉及的样本量小,因而节省不少人力、财力和时间。
(二)抽样的类型
抽样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是指依据概率理论,研究者按照随机化原则抽取样本,研究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调查者可以抽取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调查对象,获得更多信息,样本调查结果可以推断总体。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等。
2.非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是一类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方法,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研究对象,这类抽样一般不能用样本推论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但是非概率抽样简便易行、花费小,能及时得到有用的资料,没有概率抽样统计上的复杂性。在定性研究中,非概率抽样是主要的抽样方法。常用的非概率抽样有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等。
(1)方便抽样又称偶遇抽样。在这种抽样中,研究者选择那些最容易接近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如邻居、朋友等。此法虽在抽样的准确性上有所失,但却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其常用于预实验或预调查,目的在于确定调查表是否设计得当、调查方案是否可行等,并不用于推论总体。
(2)立意抽样又称为目的抽样或判断抽样,是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通过主观判断选择研究对象的抽样方法。例如,要了解社区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可对经济收入中等的成年人进行调查,了解一般人的需求;以经济收入高者、儿童或老年人为调查对象,了解特殊人群的需求。定性研究样本选择多采用此种抽样方法。
(3)雪球抽样:选择并调查几个具有所需要的特征的人,这些人是提供情况的人,并依靠他们再选择合乎研究需要的人,后者又可选择更多合乎研究需要的人,以此类推下去,样本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此种方法在调查某些不太容易寻找或接近的特殊人群时使用较多。
(4)定额抽样:此法有些类似于分层抽样,先将要研究的人群按某种特征划分成几组,然后,按照各组人群所占的比例分配样本量,然后从每组人群中采用其他抽样方法(概率抽样或非概率抽样方法)按分配的样本量抽取研究对象。由于抽样前先进行了分层处理,即使用其他非概率抽样方法,抽得的样本的代表性也比单纯的方便抽样要好。
(三)定性研究样本量的确定
定性研究一般是小样本人群的研究,具体某项调查需要多大样本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多认为可以遵循“信息饱和”原则,即在研究中,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已经重复,没有额外的“新信息”出现,可以认为信息已经饱和,样本量足够。
二、样本的代表性
定性研究的样本虽然多是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获得,结果一般不能通过概率统计方法推论总体,但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果不希望代表总体。因此,在定性研究抽样时就比较强调考虑样本的代表性。
要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就需要在进行定性调查时,根据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实质和目标人群的组成,从许多确定的人群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知情者。要有意识地选择人群中不同年龄、种族、地位、教育的访谈对象,也即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机构。只要有可能受到研究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研究对象,或者会直接/间接地影响某项研究的进行/方向,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甚至仅是对研究感兴趣,愿意参与,就都是利益相关者。
在一项研究中为了保证主要的利益相关者都得到确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谁是研究的受益者?
(2)谁会在研究中受到负面的影响?
(3)弱势人群或一些较难接触的人群(如残疾人)是否被考虑?
(4)哪些人或团体支持研究,哪些又是反对方,是否都考虑了?
除此之外,尚需对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及理清,并且要预测随着项目的开展,是否还会有新的主要或次要利益相关者出现,对此需有预案。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根据利益相关者在研究中受到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或其重要程度,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两类,内部利益相关者又可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
1.主要利益相关者
主要利益相关者指受到活动影响的个人或团体,包括研究中的受益者和受害者。他们与研究活动密切相关,是最主要的对象,所以研究都必须考虑这些人或团体。对任何一项研究来说,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2.次要利益相关者
次要利益相关者指对活动有重要影响或对活动的成功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也是大多数研究必须考虑的对象,因为他们能对研究的决策或者执行过程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决定研究能否很好地开展或取得预想结果。
3.外部利益相关者
外部利益相关者指其他所有在活动中有利益关系或间接发挥作用的个人或机构。他们对研究有一定的影响,或与研究有一定的关系,但影响不大。因此,在一些研究中不一定考虑这部分利益相关者,或仅考虑部分。
案例4-3:某地HIV/AIDS关怀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主要利益相关者:HIV感染者、其配偶、其子女、其性伴侣、同一社区民众。
次要利益相关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政府、市卫生局、市公安局、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项目办。
外部利益相关者:市妇联、市团委、市民宗局、红十字会、市计生委、市民政局、新闻媒体、世界艾滋联盟、英国救助儿童会。
三、定性研究资料的处理及分析
与定量研究类似,在定性研究中,资料收集之后就应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形成报告。定量研究资料的分析主要是获得相应的量化指标,用指标表述结果,分析主要采用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的方法。定性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主要是文字描述或叙述性的资料,很难用统计指标表达,因此,其分析相对较为复杂,并且没有单一或最好的方法,分析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理论架构、研究者对结果的需要、资料的来源等确定,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甚至还根据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有一些特殊的分析技术。在社会医学领域进行的定性研究主要采用访谈,包括深入访谈及专题小组讨论等收集资料,收集的是语言、文字描述的资料,其处理及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一)整理资料
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量的谈话内容仅靠大脑记录是不可能的,尤其做研究不可能仅与一个人交谈,随着谈话人数的增加,仅靠个人大脑记录更加困难,因此必须采用录音等手段。在调查中为了保证谈话或讨论的氛围,不可能要求被调查者逐条回答问题,记录难免混乱庞杂。因此,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录音及记录资料需要进行整理,包括记录的誊写、梳理。整理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者对访谈资料再熟悉的过程,通过整理还可以发现调查过程中被忽视的内容、未被意识到的重点、深层次含义等,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保障。
(二)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已经收集资料的理解、分析提出深入的问题。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可以熟悉资料、发现要点或“核心”,为资料归类分析提供依据。但主要的分析工作在资料分析阶段完成,资料分析过程如下。
1.资料分类
资料分类指根据分析的要点或主题将收集到的资料归入相应的类别。分类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预设分类,另一种是即时分类。前者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就已经确立了分类的标准或主题;后者是在收集资料或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一些具体行为方式、词语或词组、表现出规律性的事件或因某些原因值得注意的事件进行仔细的研究后发现要点,提出分类的标准或主题。社会医学的定性研究一般都需要拟定访谈提纲,而不是完全的开放式访谈,一般多用预设分类,将提纲的要点或主旨作为分类的主题。
2.归纳诠释
归纳诠释指在对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自己的判断诠释相关的主题及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归纳提炼相关的研究结论。
除了上述常用的分类归纳分析方法,在突出一些个案时,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完整地阐述被访谈者的描述。
目前,越来越多地用于定性分析的计算机软件给研究者带来很多便利,如使资料分类更加容易,也可以抛弃很多纸质资料,节省了空间。但对于定性研究者而言,必须要了解电脑和软件包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计算机可以处理机械性的任务,可以进行资料分类,甚至进行归纳,但不能完成解释、综合和假设检验等关键性的任务。而且,目前大多数用于定性研究资料的电脑软件还没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