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按本书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贝弗利·鲁宾逊(BEVERLEY ROBINSON)及家人
贝弗利·鲁宾逊(1722~1792)生于弗吉尼亚,1748年移居纽约,娶了富有的女继承人苏珊娜·菲利普斯(Susanna Philipse)。他在1777年出资筹建了效忠国王的北美军团。从纽约撤离后,鲁宾逊定居英格兰,直到1792年去世。他的遗孀和两个女儿——苏珊和乔安娜——也至死居住在英格兰。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在大英帝国各处建功立业。长子小贝弗利·鲁宾逊(BEVERLEY ROBINSON JR.,1754~1816)曾担任效忠国王的北美军团陆军中校,1787年定居弗雷德里克顿(Fredericton)城外,成为新不伦瑞克省精英阶层的一员。次子弗雷德里克·菲利普斯·菲尔·鲁宾逊(FREDERICK PHILIPSE “PHIL” ROBINSON,1763~1852)是职业军人,也是半岛战争和1812年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将军,并为此获封爵位。鲁宾逊将军去世时,是英军中的“祖父”,是英国军队有史以来服役时间最长的军官。幼子威廉·亨利·鲁宾逊(WILLIAM HENRY ROBINSON,1765~1836)凭借着在英军军需处的出色表现,也同样获封爵位。他娶了凯瑟琳·斯金纳(Catherine Skinner)为妻,她是效忠派将军科特兰·斯金纳之女,也是玛丽亚·斯金纳·纽金特的姐姐。
约瑟夫·布兰特[JOSEPH BRANT,族名泰因德尼加(THAYENDANEGEA),1743~1807]
在他还是殖民地纽约的一名少年时,莫霍克印第安人约瑟夫·布兰特——莫霍克语名泰因德尼加——就得到了英国印第安人事务督察专员威廉·约翰逊爵士(Sir William Johnson)的资助,后者娶了布兰特的姐姐莫莉(MOLLY,约1736~1796)为妻。布兰特在康涅狄格惠洛克的印第安人学校接受教育,后来为英国出战,参加了“七年战争”和庞蒂亚克战争。美国革命期间,约瑟夫和莫莉·布兰特帮助招募易洛魁人加入英国一方。1783年,布兰特提议无家可归的莫霍克人在加拿大安家。在自己位于格兰德里弗[Grand River,如今安大略省的布兰特福德(Brantford)]的新家,他试图重新统一被加美边境分离的易洛魁族人,建立一个新印第安人联盟,并向西扩张。他曾于1775和1785年两度访英,为莫霍克人提出领土要求;但随着1790年代接近尾声,他与英国殖民地官员的分歧越来越大,建立西部联盟的希望也化为泡影。他于1807年去世,葬在布兰特福德的莫霍克教堂之侧。
伊丽莎白·利希滕斯坦·约翰斯顿(ELIZABETH LICHTENSTEIN JOHNSTON,1764~1848)
伊丽莎白·约翰斯顿半生颠沛流离。她是独女,10岁丧母,革命之初,父亲约翰·利希滕斯坦在效忠国王的军队中作战,她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779年,她嫁给了威廉·马丁·约翰斯顿(WILLIAM MARTIN JOHNSTON,1754~1807),这位效忠派陆军上尉曾就读于医学院,是著名的佐治亚效忠派刘易斯·约翰斯顿医生(Dr. Lewis Johnston)的儿子。约翰斯顿随英军从萨凡纳、查尔斯顿和东佛罗里达撤离,于1784年定居爱丁堡。1786年,约翰斯顿一家移居牙买加,威廉在那里以行医为业。约翰斯顿在牙买加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她于1796~1802年待在爱丁堡,1806年移居新斯科舍(1807年威廉去世后,她又于1807年重返牙买加,关闭丈夫的行医诊所)。她人生的后四十年远比前四十年安定,与成年的孩子们和她自己的父亲为伴,后者于1813年死于安纳波利斯罗亚尔(Annapolis Royal)。约翰斯顿的10个孩子中,有6个都先于她去世,长子安德鲁于1805年在牙买加死于黄热病,长女凯瑟琳于1819年死于波士顿的一家疯人院。
戴维·乔治(DAVID GEORGE,约1743~1810)
戴维·乔治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奴隶家庭。1762年他从主人家逃了出来,最终落脚在南卡罗来纳的希尔弗布拉夫(Silver Bluff),由印第安人贸易商乔治·加尔芬(George Galphin)抚养。在那里,半是由于受到了乔治·利勒的影响,他皈依了浸礼会信仰,成为希尔弗布拉夫浸礼会的一名元老。1778年,乔治随英国军队来到萨凡纳,在那里以屠夫为业,并继续随利勒布道。随着英军撤退,乔治携家人以自由黑人效忠派身份前往新斯科舍。乔治在那里成为一名积极的福音传教士,在谢尔本(Shelburne)创建教会,向滨海诸省的黑人和白人教众讲道。1791年,乔治成为塞拉利昂公司在非洲重新安置黑人效忠派这一项目的主要支持者,帮助约翰·克拉克森(John Clarkson)为该计划招募殖民者。1792年,他成为弗里敦(Freetown)的首批定居者之一。乔治曾于1792~1793年到访英格兰,除此之外,余生皆在塞拉利昂度过,他在那里创立了另一个浸礼教会(非洲首个),于1810年去世。
第四代邓莫尔伯爵约翰·默里(JOHN MURRAY,FOURTH EARL OF DUNMORE,1732~1809)
邓莫尔是一位苏格兰贵族,他的父亲曾于1745年支持“小僭王”。这个家族虽然同情詹姆斯党人,却仍然保留了贵族头衔,邓莫尔也在上议院担任苏格兰贵族的代表近三十年。他于1770年作为纽约殖民地总督前往北美,1771年成为弗吉尼亚地区总督。1775年因宣布只要爱国者名下的奴隶愿意加入英军服役即可获得自由身而名声大噪。邓莫尔成为效忠派利益的拥护者,推进了多项继续战争的计划(包括约翰·克鲁登的计划),支持效忠派为赢得财务赔偿而付出的努力。他于1786年被任命为巴哈马总督,在任上支持威廉·奥古斯塔斯·鲍尔斯建立马斯科吉国的提议。邓莫尔于1796年被召回国,去世前一直待在英国。
第一代多切斯特男爵盖伊·卡尔顿(GUY CARLETON,FIRST BARON DORCHESTER,1724~1808)
英裔爱尔兰人卡尔顿是一名职业军人,他于1742年参军,参与了1759年攻占魁北克的战役,其后将近四十年的生活一直与那个地方有联系。1766~1778年,卡尔顿担任魁北克省总督,因参与撰写1774年《魁北克法案》而闻名。不过真正让他在效忠派中名声大振的,是他在1782~1783年担任英军总司令,在该任上指挥撤离英军占领的城市并帮助组织了效忠派流亡。卡尔顿1786年重返魁北克担任英属北美总督(并新晋获封多切斯特男爵)。多切斯特虽然深受效忠派爱戴,却并不赞同1791年《加拿大法案》中确立的英帝国政策的多项发展。与他职业生涯的其他多个时段一样,多切斯特常常与同僚发生冲突,终于一怒之下在1794年辞官退休。他于1796年回到英格兰,过上了闲适的乡绅生活。他的弟弟托马斯·卡尔顿(THOMAS CARLETON,约1735~1817)于1784~1817年担任新不伦瑞克省总督,但从1803年到他去世,他一直待在英格兰,遥控着北美的行政事务。
乔治·利勒(GEORGE LIELE,约1750~1820)
利勒生而为奴,在佐治亚长大。他于1772年受洗,成为一名四处奔波的浸礼会讲道牧师,是戴维·乔治的精神导师。利勒被自己的效忠派主人赋予自由,战争时期,他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英军占领的萨凡纳。他在那里为安德鲁·布莱恩(Andrew Bryan)施洗,后者后来建立了萨凡纳的第一座非洲浸礼会教堂。1782年撤离萨凡纳后,利勒以效忠派种植园主摩西·柯克兰(Moses Kirkland)的契约佣仆的身份前往牙买加。他在金斯敦建立了该岛上的第一座浸礼会教堂,但在整个1790年代,他因为自己的宗教活动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迫害。在一次煽动暴乱的罪名未能成立之后,利勒却因负债而入狱三年。虽然他仍积极参与各类商业活动,但1800年后他再也未能重返讲坛为大众布道,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是在默默无闻中度过的。
约翰·克鲁登(JOHN CRUDEN,1754~1787)
克鲁登1770年之前从苏格兰移民至北卡罗来纳的威尔明顿,在那里加入了他叔叔(也是同名长辈)的商行约翰·克鲁登公司。战争期间,克鲁登在一个效忠派军团中服役,1780年被任命为查尔斯顿被扣押财产专员,受托管理很多爱国者名下的种植园,以及数千奴隶组成的劳动大军,让他们生产补给品,以敷英军军需和商业销售。撤离查尔斯顿后,克鲁登移居东佛罗里达,在那里试图阻止将该殖民地割让给西班牙。1785年,和许多东佛罗里达难民一样,克鲁登移民巴哈马群岛,和叔叔一起住在埃克苏马(Exuma)岛上。他继续推行重建英属美洲帝国的计划。1787年,早已精神失常的克鲁登在巴哈马去世。
威廉·奥古斯塔斯·鲍尔斯(WILLIAM AUGUSTUS BOWLES,1763~1805)
鲍尔斯是他那个时代最张扬炫目的效忠派冒险家。他于1777年加入一个效忠派军团,但1779年就做了逃兵,在克里克印第安人部落中安了家。他娶了一个克里克酋长的女儿,在她的村庄里住了好几年。革命之后,鲍尔斯开始谋划在克里克地盘上(此时已成为西属佛罗里达的地盘)罢免政敌和商业竞争对手。他的这些目标得到了邓莫尔伯爵和其他各类帝国官员的支持。1788年,首次入侵佛罗里达以惨败告终。1791年,第二次野心更大的远征让鲍尔斯接近了自己建立亲英的克里克国——马斯科吉国——的梦想,但他在1792年被西班牙人俘虏,先后被关进了哈瓦那、加的斯和菲律宾的监狱。1798年,鲍尔斯越狱逃跑,途经塞拉利昂回到佛罗里达,为建立马斯科吉国作最后的努力。这虽然是他最为成功的提议,他甚至还曾于1800年在现今塔拉哈西(Tallahassee)附近建立了一个都城,且在自己的领地上称王好几年,却还是在1803年被美国影响下的克里克人出卖了。1805年,他死于哈瓦那,至死都是西班牙人的囚徒。
次要人物
十三殖民地
托马斯·布朗(Thomas Brown),主管印第安人事务的效忠派指挥官。
约瑟夫·加洛韦(Joseph Galloway),帝国联盟的支持者和效忠派说客。
查尔斯·英格利斯(Charles Inglis),牧师、效忠派檄文执笔人,后担任新斯科舍主教。
威廉·富兰克林(William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子,前宾夕法尼亚殖民地总督,效忠派组织者。
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先后担任纽约和魁北克首席大法官,盖伊·卡尔顿爵士的心腹。
帕特里克·托宁(Patrick Tonyn),东佛罗里达地区总督,1774~1785年。
英国
萨缪尔·休梅克(Samuel Shoemaker),宾夕法尼亚难民,画家本杰明·韦斯特的好友。
约翰·厄德利·威尔莫特(John Eardley Wilmot),议员和效忠派赔偿委员会委员。
艾萨克·洛(Isaac Low),前纽约议员和商人。
格兰维尔·夏普(Granville Sharp),废奴主义者和塞拉利昂定居地的资助者。
新斯科舍
雅各布·贝利(Jacob Bailey),牧师和作家。
约翰·帕尔(John Parr),新斯科舍省总督,1782~1791年。
本杰明·马斯顿(Benjamin Marston),谢尔本测绘师。
波士顿·金(Boston King),黑人效忠派木匠。
“老爹”摩西·威尔金森(“Daddy” Moses Wilkinson),黑人卫理公会牧师。
新不伦瑞克和魁北克
爱德华·温斯洛(Edward Winslow),创立新不伦瑞克省计划的游说者。
弗雷德里克·哈尔迪曼德(Frederick Haldimand),魁北克省总督,1777~1785年。
约翰·格雷夫斯·西姆科(John Graves Simcoe),上加拿大省总督,1791~1798年。
巴哈马群岛
约翰·马克斯韦尔(John Maxwell),巴哈马群岛总督,1780~1785年(活跃期)。
约翰·韦尔斯(John Wells),印刷商,政府批评者。
威廉·威利(William Wylly),副检察长,邓莫尔勋爵的反对者。
牙买加
路易莎·韦尔斯·艾克曼(Louisa Wells Aikman),效忠派印刷商家族的成员。
玛丽亚·斯金纳·纽金特(Maria Skinner Nugent),日记作者,总督之妻。
塞拉利昂
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Peters),“黑人拓荒者”军团老兵,重新定居项目领袖。
约翰·克拉克森,效忠派移民组织者,弗里敦负责人,1791~1792年。
扎卡里·麦考利(Zachary Macaulay),塞拉利昂总督,1794~1799年。
印度
戴维·奥克特洛尼(David Ochterlony),东印度公司将军,尼泊尔的征服者。
威廉·林尼厄斯·加德纳(William Linnaeus Gardner),军事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