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古文漫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简介: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12700余字,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重要性:

在中国文化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即四书之一。《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对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主张和范式,对于《论语》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一整套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儒家从此而始,因此《论语》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

孔子

论语中的绝对主角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母亲在尼山怀孕并生下了孔子,因此取名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气的就叫孔子“孔老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五十五岁之前陆续在鲁国为官,小到管理粮仓的“委吏”、管理牲畜的“乘田”,大到鲁国的大司寇,摄相事,主持国内改革,最后改革失败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为期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时期。

在鲁期间,孔子做了两件大事。第一是思想理念逐步成型,第二是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主张有教无类,降低了接受教育的门槛,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是《论语》中主要的配角。

孔子离开鲁国后,足历卫、曹、宋、郑、陈、蔡、叶、楚八国,向各国推销自己的理念,但是没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各方理念在此期间在不断的挫折中,逐渐打磨和完善。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闲(边境),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闲,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中对君子小人的论述非常之多,孔子周游列国的种种挫折之际,正是对于这种道德理念的考验之时,事实证明了论语中所论述的思想理念是可以达到的,是经得起考验的,并非一纸空谈。包括孔子的治国理念也是大有道理,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只是因为这触及了传统士大夫的利益而被排挤,不得推行。

鲁哀公十一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于是,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整理和校勘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并把鲁史官所记加以删修整理,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春秋》。《乐经》在后世失传。也就是说儒家最重要的基础教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都是由孔子整理和确定下来的。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儒、道、墨、法、名五家,到汉朝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论语》成书

五经与《论语》是孔子留给我们并且能一直流传至今的重要宝藏,尤其是《论语》,比较直接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理念。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将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行汇聚成篇以传后世。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关于书名含义。

《周礼·春官·大司乐·贾疏》直言曰论,答难曰语。论者,语中之别,与言不同。

《论语·序解正义》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经纶世务,故曰纶,圆转无穷故曰轮,蕴含万理故曰理,篇章有序故曰次,羣贤集定故曰撰。

《文心雕龙》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盖羣论立名,始于兹矣。

主要内容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论语》仁字出现了104次。对于什么是仁,很难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孔子对仁的阐述也是多种多样。

在政治方面,仁的表现是“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只要人人克己复礼,天下就不会有变乱发生,国家就会安定,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在伦理道德方面,仁的表现是“恕”。《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究的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易位而处,你希望他不要对你怎么样,你这时候就不要对他怎么样;你希望他对你怎么样,你这个时候就要对他怎么样。《论语述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如果为人子弟,那么恕的表现就是“孝悌”,如果身为人臣,那么恕的表现就是“忠”《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于都是“恕”的表现,所以古代一直以是不是孝子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忠臣。面对朋友和公众,“恕”的表现是“义”,即道义。《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也是“恕”的一种体现,孔子出生时家道中落,他从社会最底层一步一步向上攀爬,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他建立私学,广收门徒,给更多的人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除此之外,《论语》里还包括了治学态度《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方法《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方法《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交友指南《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人生箴规《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等人生经验,提供了除了思想之外中肯实用的处事方法,真知灼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典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称。此语出自宋代罗大经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卷七》“杜少陵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遂商贾。盖以论语为儿童之书也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盖亦少陵之语也。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版下致太平。’普之相业固未能无愧于《论语》,其言则天下之至言也。”虽未见于正史未必真有其事,但也能说明《论语》在文人心目中至高的地位,仔细品读这部两千年不朽的经典,相信我们一定能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