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立榜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取长补短看国外

第一节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一、人生观教育

(一)独立性培养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培养方式。父母的着眼点在于孩子能否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能否在社会上立足。出于这样的目的,西方家庭大多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并且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年龄一般在13岁左右。酬金大约是18镑一周,每次工作时间半个小时左右,加上去拿报纸的时间,需要一个小时。这些报童要早早起床,走一程又另一程的路,七点左右的时候送完,然后才上学去。稍大一些的孩子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家长希望孩子打工挣钱。家长不仅不反对甚至还鼓励,更重要的原因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能乱花钱。

家长认为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在西方,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家长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家长认为,孩子一岁半起,在生活上就应培养自我服务能力,这样,孩子能尽早走出父母的生活圈,减少依赖性,在心理上能够尽快自立,有利于其尽早走向社会,开创自己的事业。在西方很多国家,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尝试独立生活,这些孩子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

在西方会经常看到小孩们夹在大人堆里,时常问大人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他们的父母非但没有呵斥他们,反而耐心地为他们解答。孩子与父母们谈话没有一点孰长孰幼的概念。

西方的父母习惯于让孩子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而且还常常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事。

我们需要改变的思想行为。仅着眼于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让孩子生活得好;在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过分溺爱;若能倾尽所有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这些都应该改变。

古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善不易改善的因素;现有父母不放心孩子离家上学,辞职专心照顾孩子。这种方式方法,对孩子成长不能说全是副作用,但和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做法相比,我们还是应该反思一下。

我国父辈,特别是祖辈,往往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认为服务孩子义不容辞,孩子还小,不到做事年龄,不应让孩子动手。这是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和实践机会,也不利敬老思想形成。

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能被当成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还要思考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孩子在未成家时,父母不能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要加以阻止,不要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有些父母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这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循规蹈矩地做事,结果是让孩子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为好奇,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思考、去钻研,继而去发明创造。

(二)意志力培养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培养方式。西方家长认为从小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长大后难免要吃亏,而苦难磨炼对人坚强意志的形成和聪明才智的增长有极大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经历一点苦难。“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成为国外家庭教育一种普遍的理念。

西方父母认为挫折、困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经历,他们觉得出现问题比没有问题要来得更好,他们更乐于看着孩子独立地去解决,即使做不到很好,孩子也能够勇于面对自己要承担的事实和责任。他们对孩子放手但不放任。这样收放有度的观念,反而能培养孩子坚强、独立、完整、良好的品质。

我们需要改变的思想行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生活不能采取过度保护的态度,生怕孩子会面临什么困难,会遇到什么挫折,任何事都事先替孩子做好安排和打算,并且思考再三。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独自面对,不能企图把他们保护周全。

孩子从小缺乏艰苦磨炼,缺乏坚强意志,在当前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不但创业困难,生存也有一定困难。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价值观教育

(一)关于财产问题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思想行为。比尔·盖茨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部捐给慈善基金会,一分也没留给自己子女。他和他的妻子认为不能让高额的财富成为子女成长的累赘,幸福要靠自己努力。股神沃伦·巴菲特,在妻子去世之后按其遗嘱将所有遗产全部捐给巴菲特家族基金会,而他的子女们则分文未获。更甚的是,他的大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居住父母的房子,还须每月付一定的房屋租赁费用。家富而不奢,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让他们自己去赚钱,懂得生活的辛苦。

西方父母认为,孩子的未来需要靠自己去努力,财富本身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幸福;相反,还会害了他们,让他们满足于现有条件而失去奋斗的意识。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劳而获。

我们在财产问题上要反思的问题。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这一辈子的心血,给予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为此,有时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无限制地为孩子花钱,只要他们需要,不管能否负担,都会尽力去满足。

大多数父母会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给予子女,并且让他们形成了父母的就是子女的思想观念,造成大多数子女极其依赖父母,甚至在成家之后仍旧靠父母生存。尽管大家都知道“富不过三代”的祖训,但在我们的世界里,无论贫富,也不管官民,几乎所有父母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将来都不惜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想方设法积累一些财富。

(二)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

西方观念。遵循先个人而后社会的价值取向。他们通常认为个人的价值利益是最重要的,不实现个人利益,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所以在他们的教育观念里,如果一个人连对自我价值个人利益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那更谈不上对国家、对社会有任何价值。

我们的观念。我国自古奉行先社会而后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代代相传受这一思想影响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价值、利益应融入家族和民族价值利益之中。没有公共社会价值,就无法实现、无法体现个人价值。

比较观点。我认为,在此方面,中西各有千秋,不能说哪方短,哪方长。以中西合璧为佳。

(三)创新与探索的不同态度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家长鼓励创新,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我们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与探索的能力,但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还是持否定态度,往往还把孩子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第二节 发展观教育、教育结果和局限

一、发展观教育

(一)行为习惯培养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培养方式。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们要反思的问题。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家长和幼儿教师不能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在幼儿园时期就过早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而应在基础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教育要循序渐进,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的教育”不无关系。

(二)人格培养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培养方式。西方家长认为,孩子也是独立人,有自己的人格,必须给予尊重。被尊重人格的孩子,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格。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

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古代中国处于封建家长专制社会,此种情形下的孩子往往不存在独立的人格,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命令。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多,甚至专横,不讲道理,容易造成孩子遇事退缩、胆小、惧怕和孤独的性格,进而阻碍孩子正常心理的形成。

我们要明确的道理是,尊重人格并不等于不加管理和引导,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的习惯,成为不受制约的野马。严加管教是为了更好地使孩子懂得什么是人格,进而尊重人格。良好的教育一定是促进人格健全,人格健全需要自由幸福的童年为基础。对童年时代的孩子严加管教,当孩子进入青年时代则给予尊重和放手。许多失败的父母恰恰相反,该管并且好管的时候(10岁之前)不管,该给予尊重和放手的时候却又管头管脚,岂有不败之理?

(三)心灵沟通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沟通方式。西方家长绝大多数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不能只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否则,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甚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们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四)花钱观念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观念。西方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进行理财教育,使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挣钱是要付出代价的;让孩子懂得节俭是美德,树立花钱要靠自己挣的观念。这样孩子就不会因富裕而成为纨绔子弟。

孩子主要是自己打零工或者做家务赚取零花钱,父母不认为钱都必须留给孩子;所以孩子从小就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富翁更注意对孩子的节俭教育。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对子女用钱非常“吝啬”,孩子7岁始,每周发三角钱并发小本子要孩子记账,使用不当则罚,好则奖。

希腊船王之孙女是20亿英镑财产的继承人,但其父规定,步行上学,不准剩饭,新年捐一件心爱玩具给贫穷孩子。

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与西方家长比较,我们的家长缺乏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小孩不用对挣钱了解,只管用就可以了。因此,一些富裕人家孩子花钱如流水,从小就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不知挣钱不易,只知花钱潇洒。长大后成为纨绔子弟,败尽长辈苦苦挣来的万贯家财。

(五)小孩的看管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式。父母一般都自己带孩子,不需要老人或保姆带孩子。他们觉得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即使吃点苦、受点累也应该自己来做。而老人一般也不愿给子女带孩子。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国年轻夫妻有了孩子多半是由老人或保姆看管,理由许许多多:工作繁忙无法兼顾,缺乏经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等等。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3岁之前,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会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这往往会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难以形成正常的情感等一系列问题。加州大学克里斯托弗·内夫博士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大脑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可以看出,3~7岁这一重要的性格培养和智力开发的学习期,将决定一个人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方式。7岁之后,基本上就难以重新塑造了。

(六)目标期望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对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我们需要改变的问题。相对于西方来讲,我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太注重学习成绩。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二、教育结果

(一)自立能力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孩子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虽然学业成就不亚于西方,但相对而言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些人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由于学业,在踏入社会之前很少接触钱财和家庭生活开支,对理财没有具体的概念。

(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

西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孩子由于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没有团体合作意识,没有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没形成完善健康的社会人格。所以当毕业踏入社会之后,或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通常都比较盲目、无主见。

三、西方家庭教育的局限

过于崇尚独立自由。过于崇尚独立自由,使孩子无拘无束,有的则放荡不羁,由此引发许多青少年问题,例如更容易有暴力倾向,甚至吸毒、犯罪等等。

性开放。性开放的观念,使他们恋爱比较早,未婚先孕比较普遍。而基督徒又是不允许打胎的,所以许多婴儿被扔在孤儿院。如果以后养父母管教不好,又会形成新的问题,恶性循环。

过于倡导平等。父母和子女较平等,因此父母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孩子在误入迷途时抛下一句“你拿我有什么办法?”父母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又不能打又不能骂,只好自认倒霉。未满18岁还好,满了18岁就惨了,虽然孩子还在上高中,可是他们已经有独立行事能力了,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家长一点都管不着。

亲情淡化。子女成年后就要脱离父母独自打拼,父母一般不会给钱支援,加之西方家庭教育又过于放任自由,而淡薄了家庭的存在,从而导致少有亲情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