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日俄的争夺——战争爆发前的东北亚

自从西方列强踏海而来叩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之后,北面邻国沙俄即更加觊觎中国的领土,从东北、西北两个方向不断蚕食中国北部边疆。早期与中国有类似遭遇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而跻身亚洲强国之列。在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从光绪二十年(1894)起,日本开始与欧美列强进行交涉,展开修约运动。与此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矛头直指西部隔海相望的中国与朝鲜。相同的侵略目标使得日俄两国形成竞争态势,继而产生矛盾。“日俄矛盾的交汇点在朝鲜和中国东北:沙俄欲由朝鲜而南下,称霸东亚;日本欲取朝鲜北上,征服大陆。两国在地理上的接近及其所觊觎的对象的重叠性,预示着双方在朝鲜和中国东北迎面相撞的一天终将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出于整体战略利益的考虑,英、美等国尤其是英国,同样极为关注东北地方并觊觎侵略权益。但是,争夺中国东北的各国,尤以占据地利优势的日俄两国,矛盾最为突出与激烈,两国同时向朝鲜和中国东北展开了紧锣密鼓的侵略扩张。中日甲午战罢,俄国强势干涉,迫使日本“退还”已经割让的辽东半岛,二者对中国东北的争夺日趋激烈。庚子以后,日俄两国的扩张暨其对邻国侵略权益的争夺与角逐,构成了此后一段时期内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一项主要内容,最终导致两国在中国领土上兵戎相见。

一、中日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正式侵略中国的开始”,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页。孰料,中国满盘皆输。不仅陆上防军节节败退,而且号称亚洲第一、风光一时的北洋舰队亦全军覆没。屡败于欧洲列强的中国,复竟完败于迅速崛起的“蕞尔小邦”,被迫签订丧权侮国的《马关条约》。除巨额赔款之外,日本不仅强迫中国废除《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以中国与欧洲各国现行条约为本,另订新约,在中国建立一个完整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还强迫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将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而从士气与实力上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作为日本推行大陆政策而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其结果极大地改变了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地缘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日本崛起,一跃而为东亚强国。中国的赔款,成为其《(明治二十九年—三十八年度)十年计划》扩充军备的主要经费来源,充实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东北、与俄国竞争的侵略实力。其二,俄国借口还辽有功,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大力向中国东北、朝鲜扩张。几年间,不仅取得远东不冻港旅顺口、大连湾,又铺设了东清铁路南满支线,几乎使整个东北沦为其势力范围。同时,从政治上控制了朝鲜。其三,日俄矛盾迅速激化。沙俄强劲的扩张势头,与日本的侵略利益发生激烈冲突。日俄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两国兵戎相见。其四,清朝进一步衰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中日甲午战争结果及三国干涉还辽,引起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很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7页。

日本强劲的北上势头与俄国的南下战略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引起后者不满,遂拉上其盟友德法两国一起强迫日本将刚刚割取的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日俄矛盾进一步激化。两国的矛盾,由来已久。沙俄从清政府手中夺取黑龙江以北之土地后,其人民至库页岛者日多,不免与日本居民时起冲突。光绪元年(1875),两国定议以千岛归日,库页岛归俄。然其时二岛尚欠开发,两国并未予以足够重视。光绪十七年(1891),西起莫斯科东到海参崴,被俄国视为“脊柱”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动工。该铁路的修建,改变了日俄两国在该地的势力格局,加强了俄国对远东地区的控制。此后,“二国之势力,相遇于朝鲜及满洲,及中日战事起,而暗斗遂以益烈”。陈功甫:《日俄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页。战后,日本割让辽东半岛之举,阻遏了俄国南下获取太平洋沿岸通道的夙愿。“俄以日占辽东,有害东洋和平,遂联德法二国,为实际之干涉。”陈功甫:《日俄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7页。经历甲午之战而国库空虚的日本政府面对三国之强大压力,别无长策,惟有向其让步。俄国主导的“三国干涉还辽”,不仅开启了其侵华的新起点,而且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于中国的恶劣影响,自不待言。

就两国关系而言,此举无疑大大激化了二者的争夺与矛盾。作为俄国主持还辽之功的回报,清政府派李鸿章赴俄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同时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该同盟条约规定:如遇日本侵犯俄国亚洲东部或中国、朝鲜领土时,中俄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开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所有港口;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无论平日战时,俄国均可借此运送兵员或军需。揆诸内容,中国实对此同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由此形成对中国颇多权益之侵犯,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有学者认为,密约之缔结,“既种满洲问题之祸胎,更引起列强之剧烈角逐。庚子事变、日俄战争,以至欧洲大战,均此一线绵延之牵连”。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3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页。清政府为拒前门之虎,而后门进狼。随后,沙俄借此强筑中东铁路(哈尔滨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的铁路线),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并以德国占据胶州湾为契机,借口履行密约,防御他国需要,派其太平洋舰队南下,占据旅顺、大连。提出租借旅大,建筑东清支路以接大连之要求。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初六日,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原称为《中俄会订条约》,又称为《中俄条约》)。通过该约,俄国强租旅大,在辽东半岛南端建立了海军基地,并通过中东铁路与南满支线把这个远离俄国本土的军港同俄国联结起来。“自此,南满中东,联为一气,旅大海参崴,遥相呼应,东北大地,俨然在俄之掌握中矣。”方乐天:《东北国际外交》,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3页。强租旅大的第二年,俄国擅自把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省”,实行军政合一的殖民统治。中国东北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俄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大大加强。沙俄在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最终成为日俄战争爆发的远因。曾有学者评论:“当李鸿章在俄皇加冕典礼上奉献‘归辽神鹤’和《中俄密约》以为报偿时,他大概也不曾构想这份‘献礼’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如此深刻的影响。”刘真武:《三国干涉还辽与日俄战争爆发》,《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第81页。

中日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重大转折点。此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宗主藩属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国家间的宗主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关系开始形成。列强间的利害冲突日益表现为明显的直接对抗,并且占据特别突出的地位。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而中东铁路的修建,顿使中国的东北成为沙俄的囊中之物,引起同样对东北觊觎已久的日本强烈不满,导致日俄两国的争夺迅速白热化。早有学者指出,“俄国在我国东北之扩张,在俄人视之,固为日本侵略东北之自然反响。然在日人视之,则以交还中国之名而夺自日本者,反为俄国占据,岂心所甘”?方乐天:《东北国际外交》,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4页。而在朝鲜,光绪二十四年,俄日达成协议,“俄国首次公开承认日本在朝鲜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利益关系,并保证绝不妨碍其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由此,日本逐渐取得了与俄国同样的优势地位,加紧了对朝鲜的争夺。此后,沙俄远东政策与日本大陆政策的冲突日益剧烈,日俄关系全面紧张。

二、庚子事变后日俄对东北的争夺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日俄两国急于利用动荡的政局以东北地区为中心扩大对华侵略。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深入,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长期郁积的仇外心理加之中日甲午战争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使得运动愈演愈烈。正如民国学者所言:“构成中国重大国耻之庚子事变,一般咸责义和团之无识,实则尚有重大之历史前因在。盖自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国家人民,交受其辱。继以三国干涉以后之列强瓜分运动,创痛益深。德占胶州,俄攫旅大,法索粤土,英租威海,日本垄断福建,意大利亦起而要索三门湾,眈眈角逐,中国一时有土崩瓦解之势。外人至此直已视中国如无物,更兼一般教民,假借教会暨领事裁判权之特殊势力,横断乡曲,恶印象直接深入于民间。大者远者,有国家危亡之惧,小者近者,尤深切肤之痛,排外仇教之感情,因而洋溢全国。”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页。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起,山东、直隶两省频遭天灾,特别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十六年的特大旱灾尤为严重。大规模灾荒引发饥饿,迅速点燃了义和团运动的燎原大火。戊戌政变后,清廷内部守旧势力为泄私愤,有意将这次反洋教运动作为其排外的工具,以便火中取栗。加之后来列强干预己亥建储,反对废光绪另立新帝,因此遭忌于慈禧太后。慈禧乃支持、怂恿义和团仇洋排外。北方各省区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对外国人的打击,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口实,终在世纪之交酿成庚子巨变。

义和团运动给急于南下,在中国东北建立“缓冲殖民地”的沙俄提供了新的侵略契机与出兵的口实,在沙俄看来,进一步推行酝酿已久的“黄俄罗斯”计划的时机已经到来。郭瑞:《沙俄“黄俄罗斯”计划始末》,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7—12页。“黄俄罗斯”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将沙俄远东政策推向了新阶段,也将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推到了顶点。”刘真武:《三国干涉还辽与日俄战争爆发》,《世界历史》1983年第3期,第81页。除了派兵组成联军进攻北京外,还趁机大举出兵中国东北。“自黑龙江,而吉林,而奉天,两三月间,三省全为所陷。”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3页。随后,俄国单方拟定《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草案九条,诱骗、强迫中方签字。“据此九条以观,则东省名存实亡,不啻割让与俄矣。”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4页。十月初九日,盛京将军增祺被迫有保留地签押用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187页。《奉天交地暂且章程》曝光后,中外惊诧。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一月二十八日,清廷将增祺革职。李节传:《有关<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史料的考证》,《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第52页。另据学者考证,自光绪二十六年八月戊子至三十一年四月丙午,增祺丁忧解任,其间并未离职(刘文波:《盛京将军增祺既未离职亦未复任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41—43页)。在八国联军入侵后的谈判过程中,“俄国强调俄军占领东三省为‘个别问题’,它将同清政府另行协商”。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因此,《辛丑各国和约》并未涉及俄军撤离东三省问题。清政府应俄国要求,任命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大臣,交涉接收东三省事宜,缔结正式条约。几乎与此同时,“为引起他国对中俄单独谈判的注意,李鸿章私下将《暂且章程》透露给了第三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在接下来的中俄彼得堡谈判中,杨儒“在各方煎迫之下,矛盾攻袭之中”,不惜以身殉职,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犹能始终顽强坚守国家主权,终于抵制了俄国的威逼欺骗,拒签俄约。王芸生认为:“杨儒实大有功于国家。……因其固执之一念,未由中国自画卖身契,为东三省留下一线生机,日俄战后,日本仍不能不将东三省交还中国者,实杨儒固执之功也。”(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9页。)

而同样对东北垂涎已久的日本,在积极出兵与其他列强一道进攻北京的同时,自然对东北地方尤为关注。《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各条款不仅严重侵犯中国主权,而且与列强为避免彼此武装冲突而达成的“保全中国”的协议相矛盾。更重要的则在于,庚子事变期间俄国在东北的单独行动威胁到了英美希望维持中国领土完整及贸易开放的政策,引起列强的强烈不满。其中,尤以日本反应最为激烈。之所以如此,除了日本自己希望在此扩展势力范围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伺机报复俄国。拒签俄约的杨儒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查光绪二十年中日之役,日本兵占辽东,遂欲据为己有,嗣因俄会同法德二国,出场力阻,慑以兵威,日本竟未遂所欲,得而复失,心终怏怏。二十四年俄订辽东租地之约,而日本愤俄益甚。此次俄议东三省条约,日本既嫉其事机之顺,多得利权,遂触其积怨之心,阴图报复。其恐俄渐逼朝鲜,尚在其次。其借口爱助中国,更是托词。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2页。


当日本得知俄国政府提出在东三省驻兵护路等侵略要求后,决定进行干预。经过与英国磋商,告诫中国驻日公使,中国不应同任何国家签订涉及中国领土权利的协定。英、德、美、意、奥等国亦纷纷表态予以支持,反对中俄单独签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清政府最终顶住了俄国的强大压力,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初七日拒绝了其限期签约的要求。杨儒故后,对俄交涉任务由奕劻、王文韶继续担任。“此时英日同盟已成,国际局势又有变迁,俄国态度因之软化。”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36页。遂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初一日《交收东三省条约》之成。俄国承诺“如果再无变乱,并他国之举动亦无牵制,即将东三省俄国所驻各军陆续撤退”。具体办法是,“由签字画押后,限六个月,撤退盛京省西南段至辽河所驻俄国各官军,并将各铁路交还中国;再六个月,撤退盛京其余各段之官军暨吉林省内官军;再六个月,撤退其余之黑龙江省所驻俄国各官军”。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0页。显然,该约虽明确规定了撤兵期限,但并非无条件撤兵,且撤兵条件含糊其辞,给俄国留下了极大的操作空间。这些通过贿赂清政府谈判官员得以保留下来的条件,既为后来俄国撤兵愆期提供了口实,又为日俄战争埋下了祸根。

此后,尽管俄国迫于国际形势承诺按期撤兵,但依然不免强烈觊觎东北地方权益。所以,在光绪二十八年九月第一期如期撤兵后,迨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第二次撤兵届期,俄国不但拒绝履行条约,而且秘密提出七条要求:


一、中国不得将东三省之地让与他国或租贷与他国;二、自营口至北京电线,中国宜许俄国别架一线;三、无论欲办何事,不得聘用他国人;四、营口海关税,宜归华俄道胜银行收储,税务司必用俄人,并以税关管理检疫事务;五、除营口以外,不得开为通商口岸;六、蒙古行政悉当仍旧;七、北京事变以前,俄国所得利益,不得令有变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日俄战纪》第8期,第16—17页,历史。


显然,沙俄以此作为新的撤兵条件,迫使清政府承认,意在巩固其在中国东北的优势地位。“此七条要求,不啻将东三省闭关,为俄人之禁脔。”三月二十二日,利用参与荣禄葬仪之机,外务部左侍郎联芳将俄人的要求泄与日本公使内田康哉。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61—162页。消息一出,世界舆论哗然。对于俄国的做法,列强极其不满,纷纷劝告中国政府勿为俄国所胁迫。美国立即做出反应,一则以其有背“门户开放”,向沙皇俄国提出抗议。再则,抗议中国接受前两款,并保留对其他各款的磋商。“英国政府以接受俄国要求的危险,警告中国;日本则‘致送一件警告兼抗议的通牒。’”〔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3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面对列强的压力,俄国极力否认的同时,暗中仍逼迫中国承认。最终,清政府在美英日各国的干预、“劝告”之下,再次顶住了俄国的压力,乃拒绝其侵略要求,挫败了沙俄独霸东北的企图。而且,通过庚子事变后的商约谈判,美日得以在东北开辟商埠,直接渗透到俄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构成对其独占东北的公开挑战。

另一方面,旨在对抗俄国的英日同盟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日本与俄国争夺中国以及朝鲜的野心迅速膨胀。而此前从中国攫取的经济利益加之与英国结盟的政治利益,有力地武装了日本这个迅速崛起的新晋殖民者。于是,日本进一步积极推行其对外扩张政策,决意扩大在亚洲大陆的殖民权益,争夺东北亚霸权。由此,日本大陆政策与俄国远东政策的冲突愈益激烈。而光绪二十九年(1903)完工的中东铁路,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种种便利,在大大加强沙俄争夺远东霸权实力的同时,也迅速地加剧了日俄两国的矛盾。二者的争夺,渐趋白热化。本已波谲云诡的地缘政治局势,愈加复杂,最终引发日俄战争,致使中国无辜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