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秦腔简介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关中一带,因配乐用“梆子”击节,故也称“陕西梆子”,陕西当地也叫“梆子”、“桄桄”、“乱弹戏”等。秦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是西北地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秦腔历史悠久,流行广泛,秦腔的广泛传播对各种地方戏尤其是梆子戏产生了重大影响,被称作“中国梆子戏的鼻祖”。
关于秦腔的起源,一般认为秦腔始于秦,其后历经发展,至明朝中叶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秦腔形成于东府的同州,称同州梆子,后来往周边辐射,在陕西地区发展成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不同地区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流行于西安地区的中路秦腔,又称“西安乱弹”。后来其他各路秦腔都不发达,陕西中路秦腔一枝独秀,成为秦腔的主流。
秦腔的唱腔,宽厚利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秦腔音乐属板腔体结构,其音乐唱腔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声腔和六大唱板。苦音深沉哀婉、慷慨激越,易于表现悲愤、凄楚、怀念的感情;欢音欢乐、明快、刚健、有力,善于表现欢快喜悦、爽朗热烈的情感。秦腔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带板、垫板、二导板、滚板等六种。
秦腔语音以泾阳、三原、高陵一代语音为基础,随着发展,后来西安语音逐渐成为基础语音。秦腔唱词讲究押韵,以明清以来形成的北方曲艺十三辙为主要分韵依据。押韵方式有逐句韵、隔句韵等。一韵到底较为常见,换韵相对较少。唱词多用整齐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七字句主要以“二、三、二”或“二、二、三”结构为主,十字句以“三、四、三”或“三、三、四”结构为主。
秦腔的道白,包括人物的“道白、对白、独白、滚白、叫板”五种。道白虽是散文体式,但韵律感很强。这五种道白,根据语句押韵与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韵白”,属于半吟半念的形式,如“上场引”、“下场诗”等。另一类是“秦白”,因使用秦地方言而得名。
秦腔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大类,分别有“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又称“十三头网子”。各行当又细分为“二十八门”,素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各门角色不同,表演风格也有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
传统的秦腔伴奏分“文场”、“武场”两种。秦腔文场器乐有板胡、二胡、笛子、唢呐、笙、月琴、三弦、琵琶、扬琴、中阮、秦筝(古筝)等。武场器乐有板鼓、暴鼓、堂鼓、战鼓、大锣、手锣、铙钹等。
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现省艺术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统计仅存3000多本。秦腔剧目剧本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广泛,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三皇五帝到现代社会,从皇廷贵族到民间百姓,事无巨细,均有所反映,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历史的“民间通俗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