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旅途(四)
四
抛开所有公共交通相同的槽点,这一次的旅途还算不错,至少有事可做,不会在昏沉中莫名度过。
座位两排,行人四个,中间一个公共小桌,长途火车模式化的配置。还有一种是六人的,但我总觉得不会太舒服,因为中间那个人没有一个可以倚靠的地方,脖颈会僵得难受。这种配置是复制粘贴的完美示范,简单统一,容量还大。
我的座位是四人的那种,靠窗。我身旁的座位在前几站都没有人,这在春运期间倒是不常见,却也没什么不好,没人会嫌自己的空间多些,如果可以,谁都想拥有更大的空间,越大越好。坐在对面的是一对年轻情侣,女生披着一头亮黑的头发,细直及肩,没有烫染的痕迹,应该是出发前洗过,蓬松慵懒,散发着清新的气味,很好闻。皮肤是那种偏红润的白皙,眉宇端正,脸型说不上圆,却也不长,偏可爱,五官算不上漂亮,但挺耐看。美中不足的是口中的牙套,说话的时候多少影响了整体的美感,但无伤大雅,总体的形象不错。鞋子穿的是女生冬天比较喜欢的马丁靴,既保暖又百搭,这两年很流行。外搭了一件淡粉色的羽绒服,很小女生的穿搭。大多数时候她说的是贵州方言,偶尔也能听到几句普通话,但不多,因为除了学校工作需要,还是说方言来得自然一点,前提是有人和你说,不然会有一种隔阂般的陌生感。不知道是恍惚还是脑海深处的记忆被唤起,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看着她,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另一张面孔,曾无比清晰,后又渐渐模糊,如今又重烙印在意识最敏感处,挥之不去,但我表现得很隐秘,只有自己知道。和面前这个人相比,她多了一副金框眼镜,灰白的条纹校服,以及年少的心动。恍惚一瞬的错觉似乎唤醒了本悄悄蛰隐的回忆,个中滋味难言,说不上是欣喜,却也不是苦涩,只得给自己一个不失尴尬的笑。男生肤色偏暗,说不上黑,算是云贵一带的正常肤色,健康而饱满,只是放在京都,就赶不上平均水平,会显得暗淡些。脸上的轮廓很分明,显然已经过了轻易长胖的年纪,应该是经常锻炼的结果。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服饰简单整洁,没有浮夸的造型,没有绚丽的色彩搭配,黑色为主,很符合文化人的打扮。并不难猜出他们的年龄,甚至是专业,但没有必要,因为他们身上许多细节远比年龄本身准确得多。我们大概同行了二十个小时,从BJ一直贵州,他们具体哪个站点下记不清了。女生话挺多,不断在和男朋友讲述期末备考、查分、买票的点滴,男生时不时回一句,多数时候都在安静的聆听,哪怕女生的讲述并不十分精彩,却不见脸上有丝毫的不耐烦,显得极为安静,很绅士,也很温柔。
我没有和他们搭话,所以一直将视线放在窗外单一阴沉的风景上。是的,单一而阴沉。我目所能及的视野里天永远都不透澈,看不穿,总有一层层尘雾厚厚地笼罩着,不知道覆盖了多大的范围,至少我所见的北方都这样,给人以一种束缚和禁锢之感,为此我还专门写文章调侃过。与天空的灰白黑相得益彰的是地面无限延展的雪,雪不厚,但在平原地形的辅助下自有一种气势。这雪称不上白,和我们所想象的南北极的雪大不一样,仔细观察很容易看到雪表面的灰尘颗粒,我们都知道雪并不完全干净,因为在成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尘埃成为飘飞的雪花的凝结核,把天空的细小尘埃带回到土地,但雾霾肆虐的北方天空灰尘格外的多,所以雪面的尘垢格外的多一些。这样也有好处,北方天气够冷,雪下得频繁,每一场雪都会净化不少的空气,灰尘回归土地,好过颗粒感在鼻腔拥堵。
中国人对雪的利用一般停留在堆个雪人,拍个照片,打个雪仗,邻国日本做得好很多。因为过滤过的雪水是世界上自然状态下质量最高的软水,日本在收集、处理、加工雪水上有着极为先进且完善的技术工艺,当然,一切都要得益于日本的环境质量好,雪的质地比较洁净。虽说我们多少会对日本有点儿不待见,再加上它本土资源实在有限得慌,节约也属正常,但在资源利用上,我们和日本差距不小,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我曾经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去日本租一间民宿,去感受来自高纬海洋的凉飒海风,在漫山遍野的樱花林中独自漫步,看丘陵小山上的绒雪飘飞,想必那定是一幅和谐的风景,定是一次奇妙的经历。
时间就这样走到中午,见不到太阳,也感受不到气温的变化,只是睡意又再次悄悄袭来,并感染整个车厢。我曾最喜欢观察别人瞌睡时的各种姿势,尤其是上课时,一来可以转移注意力,刺激神经,以便挺过一节又一节枯燥难熬的课。二来,千奇百怪的睡姿实在值得细细观察。一方面,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疲惫状态中,像蔫了的草,塌拉着脑袋,“锲而不舍”地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潜意识里总感觉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好像随时会有一双手在背后拍醒自己,加之睡眠并不深,下巴碰到桌子就往上抬。然后用力睁开双眼,往前方看一眼,模模糊糊,昏昏沉沉。如此往复,生理与心理的博弈,身体和精神的交锋,无休无止,直到下课钟声响起,或而彻底倒下,享受不足值的睡眠;或而猛然惊醒,发觉又走失几个刻钟。
对面的女生倚靠在男生肩上睡去,睡了挺久,醒来已是傍晚。期间男生并没有午休,始终保持着清醒,肩上始终有一个沉沉睡着的女孩,静止的画面烙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么普通,却又那么温暖。这是所有偶像剧那些经典片段、甜宠瞬间、浪漫告白……所难以表达的真实,抓得着,握得住。比起隔着屏幕的带入,幻想的身临其境,生硬的感同身受,一个可以倚靠的肩膀,为你的耐心,只对你的温情,更有力。女孩子很幸福,我是这样想的。
我和一杯速溶咖啡依旧清醒着,冒着热气。像静静临摹名画的画家,生怕错过每一分精致的片刻。同时,脑子里仍然不时跳出某个笑脸,让烦闷的内心多了些清明。
慢程火车和时间一起缓慢运行着,停歇,加速。比起高铁,少了一闪而逝的风景,少了重叠的光影婆娑,少了极速奔驰的飘逸。比起飞机,少了一览众山小的视角,少了一瞥之下的粗糙。间断的停留能更好领略休眠土地的风情和不同时刻的变换,能让铺陈在地图上的画面立体地呈现,能在极速的过滤中留下属于这片土地真实的美。这样的行程多了那种疾驰中忽略掉的深长,在这个高速运转且庸碌急躁的世界显得别具一格。
每一次减速,惯性地继续向前,在铁轨的反向摩擦下轴轮减缓转速,直到停止不动,在铁轨上留下细浅的划痕,最终停下。车厢门在播报声中打开,有人欣喜地下车,满载而归;有人欣喜地上车,满载归心。对前者来说,下车的站点是心心念念许久的目的地,可能是一年,两年,十年,或是更多,是漂泊、求学、流浪后的可以回归的属于,是记忆里再熟悉不过的乐土;对后者而言,上车的站点虽说和目的地还有不小的距离,可滚动的车轮始终在拉近着空间的距离,曾经的离别将变成孩儿的回归。更多的人心中浮现片刻的激动,但很快又平复下来,因为离家还远,还没到庆祝的时候,分摊下来的欣喜也只剩这么点儿,何况不时发出的磕碰声还惊扰了疲惫的睡眠。
我们常常把人生比作旅途,因为它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属于那个阶段的记忆,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风景和人情。列车也是一样,或许你身旁、对面的人陪你走过了几站,但总有一站,他们会提着行李箱下车,可能你知道他的名字,了解他的过去,也探讨过人生,设想过未来,也可能你不知道他的名字,记不清他的相貌,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他就走入人群,消失不见。而你继续前往下一站的行程,期间会换新的同伴,也会有不一样的经历,我们重复着之前的经历。最后,轮到你背着包,走入人群,将背景留给身后的人,或许有人会记得关于你的一些零星,也或许你就从来没有出现在别人的印象里,唯一证明你来过的证据就是你手里标明日期和旅程的窄窄的车票。很久之前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记住我见过的每个人的脸,事实上我的确这样做过。从人流大的街区开始,每一张我所见到的面容我都会制作成一张照片,瞬间拓印在脑海里,然后一点点地补充和填图,直到最后见到第二面能立刻认出来,尽管有些人之后再没见过。可是后来渐渐放弃了,一来眼睛里的东西都模糊化,看不真切,二来心境不同,精力都投入到其它事情上。后来干脆选择很多事情视而不见,不去记忆。三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曾经珍藏的种种开始渐渐淡忘,拾缀起来花了不少的精力。旅程之所以有趣,取决于路上的风景,路上遇到的人,但其实,无言也并不显得无聊,因为思索远比认知来得丰富得多。
咖啡因在开水的冲泡下散发开来,浓厚醇香,极为好闻,这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味道,不知不觉天色渐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