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实中游
实中游
一座城,汇聚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城的一辈子见过无数人,无数人的一辈子里总绕不过一座城。——题记
实中是我的高中母校,全称为云南昭通实验中学,一级三等高中,从前叫地区三中,后来改成现在的校名,在没动过。毕业后,她成了我口中最常提及的“我们学校”,也成了所有毕业生心中常常吟诵的白月光。
我为实中写过两首略带奉承意味的打油诗,一首是:“巍巍实验魂,赳赳实验人。昭鲁平地起,文渊赋莘莘”;更早的一首亦是相似风格:“文韬武略昭阳,腾蛟起凤乌蒙。渊渊学海实验,龙吟虎啸英豪。”
我知道肯定还有和我一样的实验人对她不吝最浮华赞美,不惜最吹嘘的夸耀。原因无它,只因它值得,像水池对鱼的恩德,像天空对鸟的承载。或许水池不大,或许天空不阔,即使游鱼入海,即使飞鸟扶摇,他们依然会记得那方小小池塘,依旧会铭记那片方寸天澜。
我是在一六年的长夏来到实中的。报道那天凌晨,我赶上最后一班从县份开往市里的客车,在下午时分赶到城东的客运站。短暂休整后,父亲拦了一辆明显非法拉客的电动三轮车,和驾车的婆娘一番讨价还价后,父亲一脸肉疼地递给了她五块钱作为费用。于是,我便乘坐敞篷三轮车抵达实中,第一次看到围墙爬满青藤蔓叶的学校,并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
实中于1957年建校,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比不上动辄百年校史的历史名校,但和很多根基不深的学校相比,历史也算悠久。刚进入学校不久,我们就猜测一七年极有可能会举办建校六十年庆,对于几乎没有假期的高中生来说,如果能趁校庆松上一口气,定能舒缓长时间读书写题的压抑。但是一七年一整年都不见学校上下有所动作,或许是学校老师一致有“给学校最好的生日礼物就是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这般伟大的高尚情操,或许是没有人当成一会事儿,或许由于学校搬迁过新址……总之,三年里没人提起过校庆。我们私下里甚至想过很多天马行空的原因,比如学校财务出现困难,运转不开;老师们集体失忆。再后来,出现了一些更为大胆荒诞的猜测,什么方面建校时算命先生算到学校校庆会发生各种诡异之事,什么学校风水犯冲。众人也是无聊才会越扯越远,不过也没人当真,只是当作轶事笑料调剂生活而已。或许百年校庆时会隆重地举办活动吧,或许吧。而那时,我都是快六十岁的人啦!
学校占地二百五十余亩,未建成前是一片肥沃的稻田。学校有南北西三个门,东边是一条替学校省了大门的污水河,北门位于二号学生公寓背后,北门所在的街道对面是一个商务小区。北门从建成那天起很少打开,或许是垃圾车就停在北门旁的缘故,也没人愿意靠近,以至于有不少人竟不知道那里有一扇大门。西门也极少开放,据说是风水先生推算运势不好,所以平日里不允许学生进出,周末也没有例外。反倒是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外校学生来本校考试时开放得勤。私下里,我们不知道多少次嗤笑过学校的小九九,以至于那时候才会觉得那群整天绷着一张脸的学校领导居然有点调皮。
南门正对市里唯二之一的公园,公园旁是一座不高峻不秀丽不大气却有着“凤凰山”名号的矮山。上到七八十岁的老翁老妪,下到六七岁的稚童,餐余饭后都喜欢气喘吁吁地走上一遭。我登过两次,于我而言难度不大,倒是山顶眺望的风光值得夸赞一番。偌大一个平坦坝子顺着视线延展,高楼矮房交错,新区老城杂糅,目之所及是凌利的山峰边缘,而我家就在那些山的背后。公园有一汪煞费苦心经营起来的人工湖,湖水清幽净澈,湖内游鱼万尾。这片湖有一个名不副实的名字——望海湖,在没有见过海的地方,总是有一群向往海洋的人。湖中有两座别出心裁的岛,一大一小,小岛有一树高大枯柏,十平见方,常年苇草丰茂,栖有十数只灰鹭。独立湖畔的孤岛色调偏衰败,常给人一种北方深秋的飘零感。大岛多植绿树,是典型的南方公园特色,巨石林立,幽深灵动。湖上共有一吊桥一拱桥一陆桥一连廊一湖边憩亭一楼阁,湖边有一到闲暇就游人如织的人造沙滩,还有几家依山而建的游戏厅,还有侧柏两颗,广场几处,便不一一赘述。以上便是实中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或许正是被优美的景致养刁了口味,初到北方的我很难习惯没有河湖叮咚的大学。
早前说过,实中的校园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极有特点。四面围墙中,东面被河岸两人多高的污水河划开,象征性地设置了一米高围墙,甚至还闲情逸致地种了一排绿化树。西面是一条学校建成后落地的小吃街,除了西门有一个豁口,一条街的三层小楼的后墙便可以作为围墙。为了区别于社区,依然象征性地砌了一堵墙。三年级没见谁翻围墙而出,倒是有不少商家研发出长杆送货翻墙而入的门路。站在楼房二层窗口,用长两米左右的竹竿挑着打包好的外卖翻墙而入,学生立在墙下取走外卖,把钱放到递进来的袋子里。北墙是则干脆省去围墙,反正也没人敢偷溜出去。南墙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那面绿藤叶墙壁,除了冬天会露出丑陋的铁锈栅栏,一年大多数时间里南墙都给人绿意盈盈之感。南门两侧蹲坐着两尊石刻狮子,一人多高,正对公园。
进入学校后立即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黄白夹杂的巨石,两米多高,据说有十余吨重。巨石上雕刻着“文渊”二字,笔力遒劲,入木三分,飘逸洒脱,是很精巧的行书笔法。“正品,博识,向雅,齐贤”,字号小很多的八字校训整齐地排列在“文渊”之下。这便是有人给十万学校都不卖的文渊石,也是实中教书育人精神的一大象征。
实中内部南北纵分三条宽阔的直道,东中西各一条。中道横穿三幢连廊式教学楼,西道侧过教学楼,经篮球场,最后至一号学生公寓,东道一直通向二号学生公寓,路经食堂和校园超市。俯瞰图中,教学楼呈从南向北的“由”字状,由三栋东西向的教学楼和东面一栋南北向的综合楼组成。建筑楼共有五层,长廊八条,从特殊的角度看去,处处可见笔直的线条逻辑。由于三栋楼的建筑风格一模一样,初来乍到的人极容易迷路,其中包括第一次寻找班级教室的我。长廊是最好的冲刺赛道,每次放学铃声响起,就会有一群扬鞭奔腾的学生脱缰而出,直奔食堂。冲得最快的人一边飞奔,一边回身调侃走得慢的人一句“干饭不积极,脑壳有问题”,而后边的人则一边喘着粗气骂骂咧咧说着含糊不清的话,一边卖命地追赶。一条条通向食堂的道路上,有人脚尖蘸地蜻蜓点水身形翩翩,有人连蹦带跳闪转腾挪,有人疾跑如风气息深沉,有人满面潮红嗓子冒烟,有人更是肥肉横跳、宽裆欲坠,正可谓武艺十八般,般般为食碗。那群人约莫是不会对生活有任何不热爱吧,毕竟他们在食物面前是那般不顾形象。
“田”字延伸出去直连行政楼,往右分出的枝丫直通没怎么开过门的图书馆。说是图书馆,其实也就第二层藏有图书,第一层是一个只在学生上课时间开放的室内羽毛球场,周末不开放的那种。图书馆北是议事厅和汇报演出的展堂,一层召开学生会议,二层召开教师会议,一层椅子是较为廉价的铁皮材质,二层则是高级舒适的海绵垫子,为此学校又承受了许多不知名的牢骚口水。图书室南是掩藏在幽静竹林中的计算机教室,当然,也是各种级别较低的考试的阅卷房。最北边的教学楼面向一八年才修缮完毕的篮球场,而两地之间有两排共计十六棵桂树,春夏遮凉萌阴,深秋落桂飘香,凛冬驻足观雪,是一个极好的去处。篮球场几步路便是一号学生公寓,男女各一幢,呈折中对称“C”形。一千米长的东路尽头是稍显孤零的二号学生公寓,呈面西的“U”状,看上去是男女混住,其实并不混淆,因为面东的一墙自六分之一处截断,右为男生寝室,左为女生寝室,宿舍之间被一堵估计有一尺有余的水泥墙隔开。至于墙壁两侧的男女生会不会对墙那边的风景有所遐想,我并不清楚。宿舍的西边就是学校唯一的田径场和足球场,就是那个我们毕业前全是深浅不一的杂草、毕业后修缮一新的足球场。这便是学校基本的建筑群,至于每一栋建筑里的内容,则是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留下足迹才能有所记忆,本就对学校闻所未闻的外人就更不可能、也不想知晓,加之我索然无味的叙述技巧实在很难说出亮点,便不与你们说了。
实中最为人称道的标志不是教学水平、高考成绩,也不是一体连廊的建筑,更不是慢慢完善起来的体育场地,先前提到的文渊石勉强算一个。实中真正骄傲的,一是校园风光,二是自我书吧,三是体育器材共享。而一位教书法的老师曾提过一嘴老校区似乎是历史文物级别的石刻,不过没几个人亲眼见过,故而不信口胡诌。
学校的绿化见缝插针之作偏多,别出心裁者较少,毕竟土地、财政资源有限,而学校重点在于教育,故绿化大多有种顺手而为之的嫌疑,路边随意植几蓬绿化草木即可。或许是实中财大气粗的缘故,学校随处可见绿树,低头即有草木,绿化面积共计五十余亩,樱花林、苹果林、枇杷林、梨树林等各种小树林十余处,春赏百花夏乘凉,秋收百果胜菊桑,可谓豪横。教学楼之间的空地大多种有或多或少的枇杷树,至于墙边旮旯处则是植满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绿化灌木。至于被水泥沙土覆上的地方则利用方箱种有应季的小花。连廊过道上的盆景十步一株,自有人料理,一年四季眼里少不了舒缓的绿意。更不必说覆满围墙的爬山虎,也不必说那飘香桂树。食堂门口与足球场间更是利用空地建了一个溪流纵横的水体游园,更是植上大片油菜。一到春天,大片本该开在田地里的油菜花在朗朗读书声中绽放,更是一副羡煞旁人的美景。而足球场边的小片土地也没有空闲着,被改造成了迷你的菜地,听说去年收获了许多大白菜、南瓜和包谷,每个老师都送了些,剩下的则送到食堂免费加工成可口的饭菜,包谷粒则晒了满满百斤。至于从行政楼分叉出去的廊道特地给一棵合抱粗的老树让出了空间,留下一个椭圆的天眼。刚建成的学校一切都具有生机和活力,唯独草木缺了点岁月和历史的味道,记得好些老师就天天念叨着“要是咱学校也有一中那片百年老林子,风景就更完美了”。所以学校里每一棵大树、老树都被保护得很好,那一株被刻意改变廊道也要留下来的老树就是最好的例子。据我所知,学校里差不多年龄的老树大概还有四棵,一棵老柳树在行政楼下,一棵桑葚树在枇杷林中,一棵侧柏在苹果林里,一棵叫不上名字的树则被单独圈在一块水泥地中。廊道右侧是一株不知多少年岁的紫藤萝,每每深春,葡萄串似的紫白萝花就顺墙而上,好似一挂紫色的瀑布,不知愉悦了多少人的双眼,也不知甜了多少恋人的心扉。近几年又陆续往空地里种植了很多月季和梅花,侍弄得学校更加俊俏了。有人曾诟病过学校绿化的杂乱无章,但我倒是对随性而为的美景喜欢得很,尤其是那不知道谁提议种植的菜花、那开得浓烈沁人的樱花和那秀气修长的翠竹那甜蜜的桑葚。五步一树,百步一林,毫不夸张,这也许就是实中被称为花园学校的原因吧。不知道多少人是对实中的美景念念不忘,每年都要抽空回去好好走走看看。或许真到百年校庆那会儿,那些树林也长得高大遒劲了吧。到那时,实中的草木便真正称得上中学里的独一份。
相比茂硕的草木,实中的水要来得约省很多,除去油菜花海里不过膝的人造小溪和立在文渊石旁的石刻大坛两汪不过几十斤重的漂满青苔的水外,只有议事厅左转处有两池清汪汪的水,稍往上还有由抽水泵提供循环的一条小溪。溪边有一座观景的亭子,溪上有一桥,名曰状元桥,据说曾有人于此桥走过,高中状元。桥畔有一个石凿而成的方形池子,却不注水,起初我还以为是接积雨水的大缸,可后来才得知这便是那个状元洗墨涮笔的池子,至于状元是否真有其事还是诓骗学生则不得而知。
实中除了风景,还有两个值得吹嘘的创意——共享体育器材和书吧。山里人一向活泼好动,足篮球场更是一至便人满为患,好不拥挤。一九年的时候,学校突然在篮球场旁建了两处篮球共享的器具栏,可随时取用,用完放回,学校会定期补充更新,这便算是打了共享体育器材的第一枪。此后,足球、排球、羽毛球、跳绳、呼啦圈、毽子等器材相继到位。原本我们以为这全国中小学响应共享经济时代号召的统一举措,可问遍各个地区的中小学校,才发现这是独家的创意。至此,又不得不心里默赞一句“实中无敌”。乃至于我到了并没有采取此举措的大学才想起老师的一句话:“大学有的地方还没咱们学校好哩!”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自我书吧。书吧建成于一八年,在室内羽毛球场外的一间校舍、分叉廊道的下方、第二栋教学楼一层的空当三处建成了云南独一份的共享书吧。书吧由学校牵头出资建设,购入书架,桌椅板凳,并委派专业人员施工。图书来源包括学校统一购置、社会人士捐赠和全校师生自愿捐赠,其中第一年全校人均捐书两本还多,种类丰富,所捐图书由学生会和志愿者编号登录在册后通知放置在书架上。师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借阅,自己拿放置在固定位置的借书册子登记,填写借阅日期,而后还书自我登记后放置回原位。由于全校师生共同的维护,每次清点都不会有图书遗失事件发生,多出几本倒是常有的事。此外,每一届毕业生都会进行捐书仪式,将自己的图书捐赠给学校,并在所捐赠的书中可以写一段赠与翻开这本书的人,到如今,快四年了。我就是在那稍显拥挤的读书角与余华、路遥相识,看过约莫一百多本自己以前从未有机会看的书,我之所以后来喜欢上写作,和那时广泛的阅读多少有些关系。凭借书吧,实中上了好几次新闻,每每谈及此事,实中人脸上总有洋洋的笑意。对了,书吧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悦书廊。
我依稀记得高三毕业的第二天,学生印象里不苟言笑的政治老师破天荒地写了一首诗,并附上十余张配图。那是一首这样的诗:
“又是周一的清晨
在原有的时间
走在熟悉的校园
看了看二号公寓
没有学生出来
哦
已经毕业!
钟楼旁的小树林
总是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
可我却写不了诗
却迷恋上了书吧池塘的金鱼
第一次的相见
心里想的是应该做啥口味
好不好吃
也许印证了一句话
爱一个人就该把自己彻底的给对方
依旧先来三楼
整个高三楼层没有灯光
心里想
或许是我太早了
可我却清楚的知道
只是内心的不舍罢了
熟悉的楼道
熟悉的教室
渐渐消失的背影
2019届的高三
真不想说再见啊
三年的坚持
三年的努力
…
感谢有你们!
多年没有再写任何东西
词汇缺乏
内心的丰富情绪与情感
讲不完的话
只能让自己干瘪的词语来表达
实验
我们的校园
你幽美而有内涵
你安静而又有冲劲
你培育了无数的学生
让他们成功立足社会
实验
我们的校园
不论现在发展的形势多么的艰难
在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将披荆斩棘
辉煌不断
毕业一届
带回去的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每个家庭的幸福!
实验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诗写得极其一般,可是却没有人表露出丝毫的不屑,更没有人会狂妄地轻蔑,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老师最真诚的祝愿。他自嘲写不出什么优美诗篇,可谁都知道每一个词都不是随随便便,不漂亮却句句可见用心,对于见惯了他严肃表情的我们而言,这首诗无异于他难得的使人觉得亲切的笑脸。配图技术相当拙劣,可是再精美的图片都不如那几张随手一拍的校园照片那般可爱。
大家的印象里,老师个子不高,可他的名字却在实中如雷贯耳。老师姓杨,是我们年级的政教主任,私下我们更喜欢叫他“小金刚”,毕业后则更钟情于叫他“刚哥”。
我是实中历史上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实中是一座小城里排不上号的小角色,昭通是中国最常见不过的四五线城市。但我在实中度过了最有滋味的三年时光,看过最美的樱花,喝过最醉人的酒,爱过正当最好的人。实中早已融入我的骨血,早已和我的灵魂深深交织,这是一辈子的事情,走到哪儿都不会忘记。
忘记?哪能啊!忘记实中这么好的学校,我真做不到。至今还唯一遗憾的事情,就是当年没能再多看两眼。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