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史茶叶
苏白
茶叶战争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曾一直垄断世界。茶到了明清时期,才被英国人带到印度去。外国人喜欢喝红茶,红茶一度是奢侈品,贵族专利。
科学研究发现,茶、烟、海洛因、鸦片都能让人上瘾,只不过茶的瘾比较小,利大于弊,在医学上、营养学上有很多价值。外国人喝了中国茶,上了瘾,入了味,自己不能大面积种植,必须大量进口,白花花的银子就流向了中国。他们受不了后,向中国提出开放贸易,希望中国能买自己的商品。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时候,中国正是盛世,按照中国的传统和观念,四海为夷,外邦来朝,中国之大,无所不有,是天朝上国,没有贸易一说,只有朝贡体系。当时为了跪拜礼仪,争执了很久,英国贵族认为跪拜有损大英体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改为单膝礼了事,大臣们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曲或是绑腿所限制。但事情最终在画家那里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事变成了英吉利使臣屈双膝行三拜九叩大礼,至于清国,自然又是赏赐,笑纳远夷朝贡云云。
英国人长期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干脆向中国输出真正的毒品鸦片,结果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人民疲惫。鸦片几乎摧垮了中国,英国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霸主。
大英帝国在印度种茶叶成功后,开始不可一世,并向世界输出茶叶,甚至宣讲茶叶原本产自殖民地印度。但英国后来也遭遇了滑铁卢,在波士顿,由于收取茶叶税,反英情绪高涨,爆发了一次重大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这也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后就是莱克星顿民兵、华盛顿们、法国盟友们粉墨登场了。英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逐渐走向衰落,不过按照现在一些人的看法,英国是不大愿意打的,英美同源,同文同种,原本一个民族,他们重商,他们想通过贸易维系地位和统治。再者日后如果有麻烦,都是亲兄弟,一家人,后来一战、二战都验证了这点。但不管怎么样,中国的茶叶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
依靠茶叶、丝绸、瓷器,中国的经济实力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天,中国茶仍然是世界饮用人口最广泛的饮料之一,远远超过了咖啡、白酒、红酒、可可、可乐等物,这也是中国茶的魅力所在。英国人喝红茶、下午茶,当然那又是一种文化,今天的茶叶里,没有了往昔的硝烟,只是一片宁静。欧风东渐后,我们的茶楼洋派西化,满是西洋做派,反而国粹,中国茶的精粹、文化在市面上,看不到许多了。
欧美人喝茶
世界上最能喝茶的是欧美人,而不是中国人,这恐怕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他们喝红茶不仅清饮,而且放牛奶、加糖来喝,消费量大而惊人。中国云南茶叶商反而抱怨国人喝茶的量少,喝茶人口少。
英国是世界上最喜欢喝茶的国家,当年葡萄牙人把茶引入欧洲,其王室贵族把喝茶的风俗带到了英国上流社会,茶当时是贵族的时尚,英国人喝茶有床茶、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
下午茶佐以茶点,最早为贵族发明,后来就成了社交圈迷恋的风俗。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吃点心,高谈阔论,这习俗流传到了香港、广东、广西,现在在内地也扩散开来。
英国的奶茶用的是红茶,他们在茶里加朗姆酒,加奶油,这还是游牧民族的风气。在中国的西藏、内蒙古、新疆也有类似的习惯,不过茶里加酒,看起来不可思议,欧美人习惯喝酒不吃菜,吃菜不喝酒,我们中国人则是喝酒要弄一桌菜,还要找一大堆人同饮。而喝茶,欧美人反了过来,喝茶要用茶点,要一堆人一起喝,我们喝茶是清饮,一个人喝就行。
俄罗斯人喝茶是从蒙古传过去的,中国曾长期是天朝上国,文化、经济领先全球,所以中国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播世界。俄罗斯贵族品饮中国茶是一种时尚,俄罗斯人喝茶也是重口味,喜欢加上蜂蜜、糖、果酱等等,这其实也和中国唐宋饮茶差不多。
美国人和英国人同根同种,到了新大陆,就要喝茶,当时只有中国才有茶叶,美国独立后,为了摆脱英国,干脆直接和中国贸易,引进茶叶。美国人爱喝的都是福建茶,福建白茶、武夷山茶,在那边很流行。这颇有宋朝意趣,因为宋朝皇室也好,贵族也好,大臣也好,都是一色的福建风,龙凤团茶粉丝。从赵佶到蔡襄、欧阳修、苏轼,都爱福建茶,美国人发明了冰红茶后,他们懒得泡茶,干脆批量生产,袋装、速溶、灌装,喝冰茶是美国机器工业社会、消费文化的一种写照。
茶可以提神,有益健康,其实茶也是一种成瘾的无害的毒品,人对此有依赖性。过去茶叶和石油一样是重要战略资源,游牧民族食肉较多,茶可以消腻,为生活必需品。
中国游牧民族需要汉族丝、茶、铁、瓷。茶,南方之嘉木,过去只有中国南方才出产,控制茶,就掌握了世界贸易,中国富可敌国的时代,茶是贸易物资,为历代重视。
欧美人饮茶还是带着游牧风,也呈现出多样性,甚至有中国唐宋范儿。英国日不落那会儿,为了减少进口中国茶,贸易不逆差,白银不外流,除了向中国输出鸦片之外,还偷了中国很多茶籽、茶种,在印度繁殖,最后获得成功。印度、锡兰、斯里兰卡茶种都来源于中国福建。英国人迷恋福建茶,爱红茶,他们早先认为绿茶、红茶是两种不同的植物,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其实不过是发酵、加工手法不一样罢了。
自打英国在印度种茶之后,中国经济就开始衰败,因为茶这种重要的能换外汇的物资丧失了垄断地位,中国严守几千年的种茶、制茶技术被英国在印度研发、试制成功。
欧美人喝茶,我们的小资迷恋葡萄酒、咖啡,这也算是中国文化现象的奇观了,要实现中国梦,中国要大国崛起,首先国人当饮国茶。
日本茶道
日本人的茶道,讲究的是和、清、静、寂四个字,其实也是中国佛、道、儒的思想,更接近于禅。起源无非是在中国,在唐代,连茶叶种子都是从中国带过去的。
唐朝繁盛发达时,日本人学唐建筑、风俗、习惯、文化、服饰,至今还有遗风,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之一。
宋时中国文人喝茶讲究书、画、琴、香等,茶艺、茶道盛极一时,宋朝为中国茶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这些在日本也能看到,茶室有花、有画,营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宁静幽雅的气氛。中国古人说文人四闲,茶是闲情之一,但日本人对于茶很恭敬、很规矩,这是儒的规范,手续非常烦琐复杂。在无比的精致和琐碎里体验出一种宁静优雅,对于一种事物精益求精,这其实是中国唐宋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唐宋茶艺的一部分。中国唐代煎茶,宋代分茶、斗茶,到明清喝散茶、清茶,讲究简便易得,比较生活化,去除了烦琐的形式,倒是一种随遇而安的自然态度,更近乎道,也更近于禅,因为道本来无他,本在自然,而禅也就在生活里,也就在吃茶一水间。
日本人喝茶会有茶室,茶室象征一个虚拟的空间,是一个神秘的所在,是非现实的天地,只有一个半米高的小门,人们侧身而入,进入里面就开始吃饭、喝酒,小口慢咽之后,就是喝茶,其间还要对食物有感恩之心。
喝茶要生水煮炉,颇有中国唐时风采,有宋代遗风,客人喝茶,还要发出嗞嗞之声,还要夸奖好茶,玩赏茶具,整个过程要持续很长时间。
冈仓天心说:“对于日本人而言,茶是内心的一隅绿洲,让厌倦人世间聒噪和乏味的旅人忘却烦恼,每一次茶会,都是一场即兴演出。”
从1191年,荣西阐释引入中国茶到日本,到南宗禅学传播,宋代饮茶礼仪在日本发展带动了日本茶道,和抹茶一道,对于日本茶道而言,茶室是“虚空之所,也是不金之所”,人世间带有缺陷的圣地,在简朴里深藏某种高贵,也简单源于对禅宗的模仿。对于某人而言,茶室的空间是一种空,而茶杯的满是一种盈,茶室只能有古旧之物,是成熟之所,禁止新近之物。
日本茶道认为人的身体不过是一间草屋,在原野里,在暴风里飘摇,茶的永恒只有在简单拙朴的茶室里,才能有妙不可言的灵光,才能现身于现实世界里,永恒即存在于此等世界。
日本茶人千利休创立的烦琐的茶道仪式却一直流传,在复杂的仪式和程序中获得茶叶一水间的安宁和安息,这种中国远古的文人士子之风,也只能在日本茶道中残存了。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也是民族融合、和谐之道,中国以茶为纽带,以茶结缘,茶马古道是地球上一条红飘带,连起了内地和边疆民族。
中国古代战争中,骑兵具备绝对优势,相当于今天的装甲兵团,边地产马而内地无马,以茶、丝、布、盐、瓷、铁交换马匹,是中原王朝的大事。茶马互市,茶马贸易起源于唐宋,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写吴三桂的部队里马匹好,有善于养马的将领,某种意义上是茶马古道能为吴三桂输送较好的马匹所致。
马帮是商家也是运输队。在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乃至川藏线上,运输极为艰难,在峭壁上行走,脚下就是百丈悬崖,稍不留神,脚下一滑就会送命。在一些山区,还存在着钢索、铁索桥,这些桥把骡马、货物用铁环吊上,然后拉索到对面河岸,人也同样如此。这种如同杂耍般惊险场景不是表演,而是在走生命线,人、货、马的安危都系在钢索之上,危如累卵,险象环生。
云南民歌里,阿诗玛们幸福地唱道“驼铃响来马帮来”。马帮带来了茶,带来了日用品,马帮也带来了外界文明的气息,所以马帮在姑娘们看来,犹如西方文化的骑士、美国西部的牛仔,他们浪迹天涯,行走江湖,刀尖上舔血,每天都在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随时都可能遭遇洪水、塌方、泥石流、土匪、兵灾。
马帮走的路,大多人迹罕至,是羊肠小道,如登天梯,许多地方只容一人一马穿行。我在丽江,看过《印象·丽江》的表演,里面有许多关于马帮的细节。骡马在折叠的如同天梯的路上徐行,洒下一串串清脆的铃音,纳西人唱着自己淳朴的歌,喝着自己火辣辣的酒。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的年代,普洱茶输送到藏地,全靠骡马、人力,丽江、大理都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集市、城镇。
对于藏人而言,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普洱茶是酥油茶的重要原料,普洱茶也是用来事佛的供品,藏族茶歌唱道:“手中拿着金色勺,放上一口银色锅,掺入甘露般雪水,多加汉地黑茶叶,少加起色的白碱。摊上柴薪请火神,多加母牦牛酥油,不多不少加点盐,使用檀棍搅两下。头道鲜茶献本尊,保证来世超度我;二道鲜茶献长官,保证现世将我扶。”表现了茶在藏地的重要,茶与佛、茶与生命、茶与礼仪的关系,也体现出藏民对茶的热爱。
中国历代王朝注重茶马交易,明清将茶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作为控制边地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贸易工具,以茶、铁、盐来作为砝码,与边地民族交易。新中国对少数民族茶叶供应十分重视,在云南设置茶厂,销往藏地、青海。云南出产的茶叶沿着茶马古道,传送到藏民、僧侣那里,成为他们爱喝的酥油茶。那样厚重的茶香,也见证了汉藏民族的团结。
今天的茶马古道是一条黄金旅游线,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澜沧江、金沙江,单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已经让人陶醉了。
茶马古道是民族友好之道,是人文之道,是生与死的升华之道,是超越之道,也是见证华夏民族耐力和毅力的光辉之道。
当最后的铃声、最后的马帮消失在历史深处,我们伟大民族那不畏艰难、超强忍耐、跨越天堑、跋涉山水、深入高寒的勇气,却融入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那是征服,那是追求卓越、实现超越的无畏精神。
晋商与中俄万里茶路
武汉大学有个地方叫茶港,也就是茶叶港口的意思。我在这地方混过几年,常想象当年这里是否云集着茶叶贸易的船只。武汉曾经是中国四大茶市,明代汉水改道后,汉口崛起,这里连接江汉,上可抵川下可达沪,进陕入豫,所以汉口茶市兴盛一时。
今天汉口硚口一带还能看到不少的茶叶店铺,往往辅以茶楼,非常热闹的景象。古代俗话说,货到汉口活,因为这里是水陆码头,交通要地,本身属于一线城市。从前,汉口仅次于上海,被称为大武汉,是中国中南、华中最大、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这里也聚集了很多达官贵人、生意人、码头工人,也具有强大消费能力,所以商品到了汉口就会被运往各地,也会被当地和附近人们购买。
过去汉口有很多码头,湖南的茶叶沿着湘江可以到长江里来。湖南益阳安化从前茶叶产量占到中国总产量的70%,这是一个让人惊讶的数字,当地盛产黑茶,这种茶暖胃暖心,也易于储存、搬运,和湖北赤壁产的青砖茶一样,都属于边销茶。
中俄万里茶路,是南起武夷山,北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一条商路,人们把它和丝绸之路相提并论。当年茶叶从福建、湖南到达汉口,再沿着汉水到襄阳、唐河、社旗、洛阳、太原、张家口、库伦、恰克图。茶叶连起中国南方与边疆,也沟通了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
晋商是这条万里茶路上的主角和重要角色,从明到清几百年间,晋商是中国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他们开设票号、经营茶叶、皮毛生意,这在电视剧《乔家大院》里有很多反映。乔致庸的理想就是要实现汇通天下,相当于近现代的中国金融事业,而晋商们的另一个创举就是从事往来内地、边疆的茶叶贸易。
在赤壁市博物馆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中俄万里茶路的介绍以及相关文物,如当年的“川”字砖茶,俄国在汉口的茶厂资料图片,当年的茶叶生产器械,等等。赤壁市羊楼洞当年繁盛一时,被誉为小汉口,今天这里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遗存的盛迹,绵延数公里的青石板街,高大的清朝建筑。
当年晋商在这里有许多商号,生产、收购砖茶,用车运往汉口,在这里的青石板街上,可以看到车轮碾出的深深的痕迹,你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人声鼎沸,生意兴隆。这些年我陆续周游中国各地,路过唐河县、社旗县,曾惊讶那里的繁华。如河南唐河县,该县城夜间灯火辉煌、街市繁盛。河南社旗,原名赊店,乃汉光武帝刘秀赊旗起义之所,这里有许多宏伟的清代建筑,如山陕会馆、火神庙,当地也有厘金局。我从前曾诧异如此小县城,何以有如此重要高大精致的清代建筑,现在才明白,这里是中俄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是欧亚各国货物流通的重要中点。
中国的茶叶沿着这些重镇,运往欧洲。俄国的皮毛、火柴、铁器等源源不断输往内地。万里茶路和丝绸之路一样,是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连接了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内蒙古。
在英国于印度种植茶叶之前,中国南方茶叶是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俄罗斯人生活的必需品,是世界贸易的重要物资,和今天的石油类似。中国控制和垄断世界茶叶生产、制作、输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中国茶是世界贸易的硬通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物资之一。
1890年,俄国的皇太子尼古拉曾到汉口,称赞汉口为伟大的中国茶港,当时俄商在汉口的砖茶收入居然占到俄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而无数的晋商也在茶叶贸易中成为巨富,他们获取大量财富后,左右着中国经济、政治,甚至张之洞的升迁,也要赖于晋商为其提供支持,而他发达后,对于晋商也投桃报李,予以便利。
在山西的平遥、太谷、祁县可以看到晋商们的宅院,当时富甲天下的晋商们建筑了高大的宅院,遗存至今,如著名的乔家大院,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曾在此取景,也曾热播一时。我曾到山西,实地考察过晋商活动的平遥等地,那高大的城楼,宏伟的清代宅院,见证着中国茶路的兴衰,也印证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中国古人喝茶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茶的,难以考证,关于茶的起源,湖北、湖南要说神农氏,云南人要说诸葛亮,还有地方要说陆羽,这种传说几乎不可考证。
茶起源于巴蜀还是云南,至今也没有什么定论。总之两汉时期,中国人就开始饮茶,在中国傣族等一些少数民族中,很早就开始饮茶。无论如何,茶不会起源于印度,那是英国人编的“神话”。
唐代的陆羽写了第一部茶书专著,因此他成了茶圣。这也是湖北人的骄傲,我到天门去看过西塔寺,那里有陆羽公园,有茶经塔,很雄伟的仿唐建筑,还有很多唐式楼台高阁,可见天门的文化符号,代表人物就是陆羽。
魏晋时期,就有贵族好茶。《世说新语》记载有水厄一词,说的是王濛喜欢喝茶,且自己喜欢也要大家喜欢。到了他家,都要互相转告“今日有水厄”,有点上刑场就义、临行诀别的意味了。这也说明在魏晋时期,饮茶不是很流行,士大夫阶层不习惯这个。
唐代茶事开始兴起,唐诗里有关于茶的诗句,比比皆是。白居易就是一著名茶人,他自号为“别茶人”。白先生有诗云“不见杨幕巢,谁知其中味”。杨幕巢是经常给白居易送茶的官员,工部侍郎,职位和杜工部差不多。
常给白大诗人送茶的还有忠州刺史李宜,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白居易说,李宜的茶不送给别人,先给我,主要是因为我是懂茶的人。我倒认为,那是白诗人有才华,诗动中华,句扬盛唐吧。到老了,白居易还写茶诗来着,“老来齿衰嫌橘酸,病来肺渴觉茶香”,他把茶当作保健品了。
唐代人还玩茶宴,因为佛教兴起,寺院推广,有权人、有钱人、贵族们,上层社会搞个宴会,大家一起来喝茶。使用高级茶叶、名贵茶具,大家聚会了,说一说茶。泡茶的水也要用名泉之水,所以才有了陆羽的《茶经》。这种茶主要是社交功能,类似今天的饭局了,可见唐代时候,人们交际不仅仅是饭局,还有茶局。这会子,大家已经不“水厄”了,而是好茶共赏、共品,还有点赶潮流的意思,很有范儿。但唐时喝茶要加很多调料,葱、姜、米、面、糖、香菜,这茶简直就是一种食品。我很难想象此茶如何下口,所以鸿渐先生才要专门出一本专著来倡导大家喝散茶、喝清茶,普及茶文化,倡导茶饮用,但他那是非主流。即便是宋代,也没几个人听他的,宋代茶开始有了文化,皇帝和文人推广。
宋代是团茶,玩的是斗茶。唐人煎茶,宋人煮茶,宋人用的是饼茶,当时人觉得茶苦,就加薄荷、盐、红枣,最有名的是龙凤团茶。
团茶,是采集茶的鲜叶制成的团状茶,有鲜美的考究的龙凤纹饰,发明者丁谓,开拓者蔡襄。丁谓是个小人,但是个比较有能力的小人,此人善于溜须,也善于翻脸。但作诗、做文、办事还是有自己一套的。龙凤小团茶是蔡襄发明的,他曾担任福建转运使,作为一名书法家、文化人,他的团茶小巧,外形更精美,形状更多样,市场价卖到了黄金二两,连欧阳修都欣赏不已。
宋人流行斗茶。斗茶用的是黑色的瓷器,便于观看茶沫、茶水。宋人斗茶讲究器皿,讲究泡茶、点茶、分茶等手法,在茶水里浮泛起山水、水墨等意趣,互相比较,和斗鸡、斗狗类似。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四闲”:茶、琴、香、画。斗茶是一件有文化素养、文艺情趣的雅事。宋代皇帝宋徽宗,钦定钧窑为官窑,崇尚青黑茶碗、兔毫盏,这等茶具现在还为一些茶人所推崇。他的目的是方便观赏茶面上的白沫,是为“云脚”“粥面”。
宋人点茶,先把茶叶磨成细末,再用竹制的茶筅,来点茶,对于宋人而言,理学盛行,万物存在天理,刹那即是永恒。人生在于完成和实现的过程,在于当下,在于你去完成,所以茶是一种自我实现和寻找的过程,不仅仅是诗情和画意。
明代朱元璋废除团茶,改兴散茶、清茶,茶开始用泡,和今天类似。朱元璋的本意是与民休息,吸取宋亡的教训,但其中也有推行清饮的意图。他的儿子朱权,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宁王,晚年好茶慕道,主张淡泊清净,自命为清客,亦可能是对残酷世事和政治斗争的厌倦,亦是为自保苟全于高压政治下的一种委屈活法,但更可能真的是心态磨砺修炼于一茶一水之中了。“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自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看到这样的句子,真要疑心朱权王爷已然成了神仙。朱权大力推行父亲立下的清茶规矩,晚年成了一个茶文化专家,留下了茶书专著。只可惜他的后代,没好好读这书,还是忍不住要造反。
明人尚白瓷,景德镇瓷器于此时大行于世。
到了清代,泡茶流行,散茶大行。七大茶系诞生,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青茶全部出现。中国主要茶区和名茶都在清朝定格,清代的饮茶和我们今天喝茶,亦无太大区别。
清代人喝茶很风雅,很有情趣,其品位格调很高。清人郑板桥就写过不少茶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这里的苦茶和成化年间的瓷器,审美情趣和今人差不多。而“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这样的诗,反映清代文人的禅趣、画意,用江水、活水,尚新茶、绿茶,与今人无异。“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用竹叶煮茶叶,意趣高雅,富有格调。用松根烹菜根,有安贫乐道之意,松竹贵而有节,是操守的象征。咬得菜根,百事可为,喝着茶叶,百事可乐。郑板桥作为清人,在茶里不仅是清闲,也有着儒家的入世、励志意味。
俱往矣,古人多少风雅事,万千皆在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