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青岛:历史建筑地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四方路历史风貌区 Sifang Road Historic Area

德占时期,胶澳总督府组织实施1900年编制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按照规划,将青岛分为内、外两界,内界分为青岛区、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对四个居民区的建筑形式、配套设施,根据居住对象不同,确定不同的模式。台西镇、台东镇、大鲍岛、小鲍岛一带是华人聚居处,在建筑形式上,一般多是临街二层建筑,相互毗连,庭院狭小,缺少绿化和其他配套设施,这些区域就是里院式住宅的诞生地。四方路历史风貌区是目前青岛仅存的里院建筑集中区,区内共有各类历史建筑300余处,本书选取10处历史建筑,另外简要介绍里院建筑的历史、形制和人文等。

Dur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the Iocal colonial government drew up the first urban planning program in 1900, a program that divided Qingdao into two parts, the inner side and the outer side panels. There are four residential quarters, namely Qingdao, Baodao, Taidong and Taixi. The architectural patterns and facilities of these residential quarters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profile of the residents. The Qingdao Quarter is reserved for foreigners and only accommodates Western-style buildings; the Iayout of the neighborhoods, the building configurations, the garden settings, the architectural profiles, the number of floors and the courtyard Iandscapes, and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acilities all follow strict requirements, hence they are noted for their different forms and complete supporting facilities. The quarters of Taixi, Taidong, Greater and Lesser Baodao (now Yunnan, Taidong, Sifang and Liaoning Roads) were Chinese enclaves that accommodate Chinese businessmen, where the buildings are mostly two-storey building facing the street adjacent to each other. The courtyards are small, without green space or other supporting facilities. These are the origins of courtyard-style houses. Sifang Road Historic Area is only remaining courtyard concentrated area in Qingdao. There are 300 historic buildings in various styles in this area, and 10 of them are selected into this book. Beside that, brief introduction of its history, shaping method and humanities of the courtyard, is also mentioned in this chapter.

里院历史

德占青岛以后,1900年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划分出华人区和欧人区,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等区域属于华人区。当时的鲍岛区,即现在的四方路风貌区一带,华人商业发展很快,为了满足这种经济上的需求,青岛最早的里院开始在这一区域兴建。里院大规模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据1933年的青岛社会局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全市的里院有506处,房间16701间,住户10669家。根据1935年的一份档案记载,这个时期青岛市区共有里院558个,其中第一区(铁路线以西至小港南,云南路周边)264个,第二区(从前海到大港区南,四方路)278个,第三区(大、小港区域)16个。到1948年,在当年7月的一份档案中看到,那时候的青岛里院已达到760个。此后发展渐缓,到上世纪八九十代年青岛建筑普查,粗略统计青岛有近600个“里”,近200个“院”。青岛的里院,是我国古代市井居所的一种保留和继承,也是洋楼与中国四合院的一种结合,是具有浓郁本土色彩的民居。早期居于“里”者,多为旧青岛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小职员、海陆军下级军官、公路铁路员工以及警务人员、小商贩、教职员工、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人力车夫等。他们或以家族形式,或以同业形式,集中租住一“里”或数“里”。里院文化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衷共济的风格。里院展现了一种特有的生活样式,一种区域文化传统,是独特的本土城市记忆样本。

建筑形制与平面布局

青岛的里院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

可分为一、二、三层建筑不等。从居住形式来看,小到一户一“里”,大到百户一“里”不等。其院落又可分为“口、日、凸、目、回”五种类型,依次为独院、两进院、不规则院、三进院、套院等。每个里院的门洞或长方或券顶,均为木门。有的木门上还开有邮箱及供晚间出入的小门。有的门洞内设有传达室。进了院,迎面是一面造型别致的影壁墙。院落内有水龙、公共厕所和消防水井。房间多为一门一窗两套间,整齐划一。楼内的楼梯多为木扶梯,两架或三四架。楼上的走廊为出檐木制,其檐板、木扶栏、廊柱头还有雕花、彩绘者,也多是各种花卉。“里院”的后山墙一般不开窗,主要是为了防盗。商人居住的里院称为“货栈”,前面的天井很大,供堆放货物,后面的院落多为仓储区。有的里院还以行业宿舍形式存在。里院建筑集中分布的片区,整体呈棋盘方网格式布局,此类街坊多出现在欧洲城市,在我国城市中现存较少,也可能是唯一的一种城市街坊,是青岛殖民文化体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街坊以“下店上宅”的商住形式为主,建筑密度较高。街坊规模在50m×70m左右,道路成棋盘状分布,尺度适宜,街坊内里院个数4 ~8个不等,个别街坊由一个里院组成,里院建筑沿街坊边界布置,朝街开门,高度2 ~4层不等,院落公共空间内向。

博山路76号里院

李村路22号平面

即墨路59号

立面形式及处理方法

青岛里院建筑的立面形式多为一层窗台以下墙体为花岗石,以上为清水砖砌筑的墙面,以红砖作局部的装饰。部分有连廊形式,沿街立面二、三层有柱廊;少量类似三合院的两侧山墙面,中间为外廊的形式。立面外墙处理方法以抹灰、水泥拉毛、砖砌和石砌为主,少量水刷石。屋顶多为坡顶形式,坡度较缓,转角部位突起,强调其中心位置。坡顶上有老虎窗,既是采光需要,也是很好的装饰。相邻的里院建筑之间,有山墙面突起,类似传统的硬山做法。

博山路9号立面

即墨路59号立面

建筑装饰

里院建筑装饰风格以简洁实用为主,平实而略加修饰。入口的形式有券门和直门两种。券门大小不一,装饰程度不一,材料大多为蘑菇石或清水砖砌筑。有的券门连接,形成序列的入口引导关系。然而作为主入口也做了装饰细部处理,增加线脚,或两侧设立装饰性的圆柱、方柱。内部围廊柱子端部的装饰,多为中国传统的雀替和垂花样式、简单的三角形木支撑和弧形券的形式,材料多用木材,涂以红色的油漆,色彩醒目。

建筑结构与材料

青岛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里院,多为砖木结构;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里院多为砖混结构,水泥走廊、石楼梯等。青岛的里院多为坡屋顶,上覆红瓦,有的建筑屋顶设有老虎窗。该类建筑的楼梯有楼内和户外两种,小型的合院式住宅,楼梯多在院内,如果规模较大,则楼内户外都设有楼梯,一般是双跑,有的一边上两边分,有的两边上中间再合为一跑,也有的是常见楼梯间的双跑形式。单跑楼梯一般情况中间都转折一下,在内院空间形成变化。楼梯的材料有水泥、木材、石材等不同。木构的楼梯一般都建有一个顶棚,防止日晒雨淋的侵蚀。

即墨路53号里院

居住文化

由于居住人口较多,加之里院功能的多样性,经常有一些民间艺人到各个里院演出,很多天井内设有书场、简易戏院、露天电影院及杂耍等文化娱乐场所。这些艺人表演的节目有茂腔、柳腔、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地方特色剧目。许多里院的人还自发组成了票社业余剧团,一批里院也由此成名了,如积厚里以过年过节时出高跷“跑耍”而闻名,广兴里的玉顺茶社书场表演评书,也称评词。还有平康里、宝兴里、朝阳里、小洪泰等里院在当时的青岛也有一定知名度。

早期里院建筑街景与院内

早期的里院商铺

1935 年的中山路里院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