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城区设计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和谐景观

工业革命以来,规划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设计,并通过基础设施的设计满足更高水平服务的要求。除了提供交通、电力、供水、垃圾处理、土地利用等传统服务外,城市基础设施还必须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协同发展将促进大量新的环境营造技术出现。这种协同不能想象为简单的生物过程或物理过程的协调,而是复合景观系统中生物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协调。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它是一种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生态学方法,主要解决由地面径流带来的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设计的景观设施(如生态停车场、绿色街道),采用的是不同于传统的景观设计方法,在实践中效果极好,也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在这之前,人们只注重景观设施的美化作用,而忽略了其生态功能。当然,随着公众对低影响开发认识的提高,这一方法会越来越受欢迎。

我们虽然认识到了低影响开发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仍难推进,这是为什么?我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主流的管理思想受到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共同影响,用以指导企业以及政府等部门的工作,从而影响到低影响开发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即使多数人认为采用新方法(如低影响开发)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城市管理模式往往是技术保守型的,对新的范式呈现出一种潜在的抗拒。我们的实践经验表明,由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存在两个维度的“城市”,一种是市长或议员提出美好的愿景而受到拥护,所以支持并积极推动低影响开发政策法规的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是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运行中的城市,他们负责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特别关注新技术或新方法在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尽管管理部门已启动实施低影响开发,基层工作人员仍可以在低影响开发提案审批阶段设置条件拒绝采用低影响开发,当然这并非是有意为之。目前,一些实践中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被当做是城市建设的锦上添花,而不是传统硬质工程的替代。部分地方由此建设的绿色基础设施,是属于冗余性质,使得实施低影响开发本来可以节约的成本被抵消了。而这种成本节约,本是一开始说服人们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的主要理由,此时反而成为了低影响开发推行的阻碍因素。

与此相似,市场中的投资者、开发商、按揭提供方等机构,也属于决策保守型,不会轻易去改变已约定俗成的规则。除了风险投资领域,资本市场也喜欢确定性,只有在公共部门激励政策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会改变。同时,市场中各种机构采取行动需要数据支撑。目前我们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数据,使人们相信低影响开发或其他生态措施可以全面替代硬质工程措施。支持低影响开发的论据大多是综合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然后进行经验性投资回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因而,在确定设计方案时,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园林工作者在推荐使用植物增加渗透性时,就很难有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以“生物滞留池”为例,如果经常淹水,植物很容易烂根,会降低其寿命,反过来影响生物滞留池的使用效果。只有同时选择了合适的植物和合适的生境,园林工作者才能使其生态功能最优化。好的方法或措施,如不经考虑而使用不当,也会让我们陷入复杂而不可预知的负反馈中。总而言之,仅采用硬质工程措施的机械性的管理思维,已经被宣称安全失控;而我们只有通过展示系统、完整的数据,才能够重新获得所失去的生态智慧。

生态系统与城市协调共生的新时代已经开启,低影响开发实践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弹性设计的出现毫无疑问集中体现了这种重要性。随着飓风、海平面上升、城市内涝、龙卷风、地震等社会——自然灾害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具有适应弹性的新的“社会—技术”范式。这种弹性是一种在没有丧失系统功能的情况下,一个生态系统从混乱、冲击和干扰中获得恢复的能力。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新奥尔良和海湾地区数月之后,我回想起了一位结构工程师关于防洪堤坝安全隐患的惊人断言。他说,从根本上讲存在两种堤坝:一种是已经失败的,另一种是即将失败的。正如我们所知,如果一个流域的水文功能得到保护,其所在的城市化区域在应对飓风和洪水过程会更具弹性。因此,弹性设计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和其向城市系统转化中的自我纠错能力。我想我们会很快跳出著名商业思想家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关于“反脆弱”的概念,即从干扰和冲击等不确定性中获益,而转向一个具有弹性的稳定态。

无论我们如何为生态措施叫好,传统硬质工程措施已经给予了我们安全的供水与废弃物处理、可靠的电力网络,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寿命预期和生活质量。相反,生态工程(如低影响开发)更需要精巧地设计,才能创造具有环境敏感性的基础设施。我们的经验表明,在地下水位较高或黏质土壤地区,低影响开发方案需尽可能少地采用渗透技术,而应采用可以促进径流横向流动的城市排水系统。然而,在沙壤土区域,我们就需要更好地利用竖向渗透措施,从而补充地下水。此外,我们正在探索在城市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把公园改为“集雨区”的低影响开发方案,以便在洪峰期间不能及时排空径流时起到滞留作用。协同发展这个理念将不仅是产生一个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案,也是一个理念上领先、技术上可行的设计方法,进而创造高标准的宜居环境。低影响开发,可以在缓解资源紧张、减少生态足迹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价值,而这是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我希望这本书在实现这一城市发展新前景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有益的设计工具。

2016.3

斯蒂芬·罗尼:

阿肯色大学社区设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