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钢铁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机会识别方法
对于钢铁生产企业来说,温室气体减排机会是指存在于企业中的,在企业采取措施后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情况。这种机会可以是企业由于采取某些措施(技术升级换代、生产流程优化、替换原料、改变用能结构、优化管理等)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也可以是专门针对温室气体减排而进行的低碳方面的工艺改进。一般来说,企业采用节能技术和措施都会带来温室气体的减排。2.1和2.2为企业评估减排效果提供了数学基础。
2.3.1 减排机会的识别
任何钢铁生产企业在理论上都存在减排机会。但是在实际中,所带来的减排量过小的措施或无法实施的措施并不能称为机会。钢铁生产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加之我国钢铁生产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包括生产类型不同,规模大小不同,工艺装备水平不同,原料、能源结构和产品类型不同等,各企业存在的减排机会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在行业内提出对每个钢铁企业都适用的减排机会是不现实的,每个企业只能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本书的理论知识,识别自身存在的机会,并在经过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般来说,以下措施都是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的(这些措施在政策建议部分会有更加详细的论述):
优化生产流程。流程的紧凑、高效和智能化将成为未来钢铁生产流程发展的主要方向,这将带来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
高效利用各类原材料。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和使用替代原料,可以带来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
改进生产工艺。对现存工艺进行节能改造或增加低碳处理装置,可以实现减排。
优化产品结构。生产更加优质的产品,增加产品使用寿命,是一种间接的减排措施。
技术进步和升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节能减排手段。更先进的技术一般会带来更高效的能源使用,从而实现减排。
改进管理。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集成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用能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节约能源,实现减排。
2.3.2 减排机会的优先度
对于企业来说,在识别出减排机会后,究竟是否采用和采用哪种措施来实现减排,有着许多的影响和决定因素,例如,整体减排量的大小、单位产品减排量的大小、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愿景、技术成熟度和普及率、投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等。而单就成本来说,成本效益不同,资金成本、利率和经济周期不同,钢铁厂的地点不同所带来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同、运输成本不同等,都会使情况变得复杂。因此,并不能对各种减排机会做出标准化处理而进行优先级排序,只能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要达到的减排目标进行合理的选择。
表2-1给出了钢铁企业在选择和实施减排技术时,可以参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2-1 遴选减排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在采取措施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选择:
(1)减排效果显著。
选择温室气体减排机会的目的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采用不同的手段,如更新不同的技术,虽在经济成本及技术可行方面相差不大,但其温室气体减排幅度可能差别很大。因此,政策或行业团体应发挥积极作用,在经济可行、技术可行的前提下,鼓励企业积极选择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大的技术。
(2)经济可行。
企业作为利益主体,盈利是其首要目的,在选择减排机会时,经济上可行是必要的考虑因素。经济上可行,是指更新技术、替换原料或提升管理所带来的成本应小于其无作为时所付出的代价,或小于由于改变所带来的效益提升。企业选择了温室气体减排机会后,往往会带来能源或原料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成本的降低,因此,相较于单纯采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企业往往可以选择通过节能方式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协同减排。
(3)技术可行,预计普及率较高。
技术上可行,是企业选择该技术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机会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而预计普及率为技术可行的重要衡量指标。若预计一项技术的普及率较高,则说明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在未来会有一定的市场应用规模,从而降低企业选择该技术的风险。因此,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预计普及率较高的技术作为其减排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