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津翼开放型经济新引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积极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

全市围绕推动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1. 建立权利和责任清单常态化机制

在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方面,目前纳入市级行政权力清单编制范围的41个部门,行政权力由4227项削减到1819项,缩减了56.97%。在责任清单制度建设方面,41个部门确定了518项主要职责,2712项部门细化责任事项,304项与相关部门有职责边界的管理事项,370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措施以及304项公共服务事项。在简政放权方面,2015年至今向县(市、区)下放、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共145项;其中2017年下放取消调整81项。

2. 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一是建立集中会审制度。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施工图审查、施工条件、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由市审管办召集相关部门单位实行集中会审,这项改革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18项,平均精简申请要件41个,平均减少审批时限33个工作日。二是推行“135”审批完结制。将政务服务中心的244个审批服务事项细化成346个,并划分为“即来即办”“1日内办结”“3日内办结”“5日内办结”四个大类。除26个事项外,其余均按要求纳入了“135”审批完结制度。审批事项当场办结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18%,平均办理时限压缩了62.4%。三是实行审批事项办理标准化。有关部门将审批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审批权限、审批时限、收费情况等内容编写成《业务指导规范》在网站公开,形成统一标准。

3. 建立高效便捷的网上服务体系

一是建设全流程网上审批体系。政府出台了《唐山市网上审批、网上监察运行管理规则》,要求各审批职能部门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互联网申报,办公内网预审查、预受理、预审核、预审批,申请材料核实后一次性办结。二是加强市政务服务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设立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网上办事大厅,目前14个县(市、区)、4个开发区、239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了政务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构建市县乡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网上审批、网上监察系统平台,统一使用市电子政务网、市权力运行电子监察系统和一个审批平台。

4. 加快商事制度改革

加快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注册登记和变更“一站式”代办服务,政务服务中心各窗口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和延时服务。2017年以来,工商、发改、规划、住建、公安、交通、民政、药监等部门累计开展延时服务490多件。

5.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

全市制定出台了“双随机、一公开”相关监管实施方案,纳入监管的成员单位达47家,随机抽查事项达到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100%。通过及时收集并公示企业登记、行政处罚和年报信息,实行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企业信用监管新机制,提高了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增强了企业诚信合法经营的自律意识。

6.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加快“放管服”改革,优化了营商环境。2015年,曹妃甸区行政审批局集中整合了过去分散在22个审批部门的154项审批职责,将42枚公章变为1枚,并重新设计审批流程,不断精简环节,实现全程“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枚公章管审批”。在审批局成立前,企业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办理时限为195个工作日,目前划拨土地项目已经压缩至71个工作日,出让土地项目压缩至58个工作日。全市办理营业执照只需要3天时间。

二是创新审管分离互动机制,强化了事中事后监管。曹妃甸行政审批局只负责审批,监管由原来的职能部门负责,并将信息交换平台链接到“曹妃甸政务服务在线”网上大厅,审批办理情况及时传送到监管部门,同时建立动态交接台账,审批完成后1个工作日内移交监管部门,实现审批信息共享。

三是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服务网络,打通为企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曹妃甸建立起以行政审批局为主体,4个政务服务中心为支撑,链接15个场镇为民服务中心和123个村队便民服务站。同时,推进“互联网+微信”“互联网+审批”的服务模式,实现网上事项申报、审批、查询、咨询、评价和投诉“一揽子”办理。2017年上半年,曹妃甸区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639个,同比增长6.36%,较审批局成立前增加79%。

(二)积极探索形成各类开发区(园区)协同开放新机制

1. 优化整合开发区布局

为从根本解决开发区“小而散、无序化”的状况,唐山市将开发区由26个整合为18个,其中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10个、综合保税区1个。在开发区整体布局中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开发区的布局和功能定位。根据各开发区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编制规划,基本形成了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发展格局。二是以打造区域经济的核心驱动力为着力点,提升开发区基础建设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按照“项目向园区聚集”的原则,将新建的工业项目全部落户在各个开发区,原有工业项目逐步向开发区内搬迁。引导开发区调整产业结构,将招商引资重心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三是优化空间布局。依托唐山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临港产业优势,将全市开发区划分为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板块,形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协调的格局。

2.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2017年以来,唐山市扎实推进开发区机构编制、人事薪酬制度、行政审批、投融资平台四项关键领域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开发区的活力,提高了管理运营效率。一是深化机构编制管理改革,增强协同发展能力。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分别兼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港经济开发区两家市管开发区的党工委书记,县(市)区管理的省级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全部由所在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兼任,有力推动了各开发区的工作协同性。二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能。市政府赋予开发区同级政府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向开发区下放、授权或委托部分行政管理事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港经济开发区等10家开发区已设立行政审批局,形成了“集中决策、集中审批、集中管理”“一个中心全覆盖,一枚公章管审批”的高效运行机制。三是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自2017年4月唐山市开发区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目前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港经济开发区等6家开发区已基本完成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工作。四是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18家开发区全部设立了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融资平台,为企业的融资渠道通畅提供了保障。

3. 加快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市高新区着力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提升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等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吸引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资源。2016年以来,高新区内拥有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4家。引进各类人才1143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名、“万人计划”专家2名,设立省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和示范项目5个、院士工作站3家和博士后工作站。其中,开诚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专项。同时,积极推进开元特焊与北京工业大学、创通科技与北方工业大学、拓又达与中科院电工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二是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16年实现产值25亿元,有企业22家,涉及矿用抢险机器人、巡线机器人、钻孔机器人、消防机器人等17个系列,主导产品技术水平全部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全国焊接机器人制造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6年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55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7家。三是引进共性关键技术和科技服务平台。先后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马书根机器人服务平台、陆建华院士团队多维传感公共技术平台等创新平台。达意、唐联2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4.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开发区整体实力增强。2016年,全市开发区多项指标在全省排名中位居第一,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737.6亿元,同比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额2591.9亿元,同比增长25.7%;税收总额249.1亿元,同比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市的1/2。2016年,开发区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市的近70%;利用外资项目54个,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25个。2017年1—9月,全市各开发区(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35.9亿元,同比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4.8亿元,同比增长16.9%;税收251.4亿元,同比增长37.9%;固定资产投资2188.52亿元,同比增长3.4%;直接利用外资70976万美元,同比增长13.2%。2018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000亿元,同比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同比增长17%;税收370亿元,同比增长20%;直接利用外资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0亿元,同比增长17.3%。2017年1—7月,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55亿元、税收18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截至2016年,开发区已入驻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超过70家。

二是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核心产业聚集能力和品牌效应得到增强,打造了一批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的产业集群。其中,高新区突出打造国家火炬计划焊接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基地、京津冀石墨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丰润开发区着力打造国家高速动车组产业基地,海港开发区着力打造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南堡开发区着力打造中国海洋化工产业基地,曹妃甸着力打造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开平开发区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

三是建设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全市开发区2016年新开工项目359个,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43个。2017年1—7月,新开工项目365个,总投资1460.9亿元;新竣工项目176个,总投资203.7亿元。其中包括:汉沽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00亿元的环渤海(汉沽)绿色家居产业园,滦南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50亿元的滦南(北京)大健康国际产业园,曹妃甸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3亿元的唐山恭成科技有限公司传感器项目、总投资25.5亿元的中欧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园,乐亭经济开发区总投资27亿元的唐山腾龙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海港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6亿元的量子技术应用产业园等,一批大规模、高质量的项目加快建设。

(三)积极探索推进国际投资合作新方式

1. 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

唐山市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产业特色优势的对外投资促进政策体系,出台了《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每年安排2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的贴息、奖励及补贴,同时在信息发布、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营造良好环境。成立了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商务、发改、工信、外汇、金融等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际产能合作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在项目审批、政策研究、信息服务、融资支持、风险防控等方面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了政策合力。

2. 广开对外投资信息渠道

一是建立全市外经贸数据库,对企业境外投资所涉及的产业及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研究。二是积极与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乌拉圭、巴西、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拉美国家,以及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亚洲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和商贸机构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及时发布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政策、合作领域等相关信息,并推介本市的优势企业。三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先后邀请德国、匈牙利、乌干达等10个国家驻华使节到唐山举办投资环境说明会、项目对接会,使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对外投资合作的相关信息。

3. 搭建“走出去”合作交流平台

一是通过地方政府间互访、建立友好交流城市、承办国际合作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际产能合作重点国家的交流互动,推动了海港开发区中东欧产业园、瀚海科技产业园、乌干达唐山姆巴莱工业园、华通集团卡拉干达州产业园、唐山特色产品拉斯海马自贸区海外仓等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借助省有关部门搭建的各类平台为企业对接项目创造条件。先后组织企业参加省政府举办的“银企对接会”“中东欧合作项目专题对接会”“河北企业走进非洲合作项目对接会”“德国勃兰登堡州合作项目对接会”等项目对接活动。利用2016年中东欧地方会、中拉企业家峰会在唐山市举办的契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项目对接活动。

4.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风险防范服务

为了增强企业跨国经营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市有关部门积极组织“走出去”企业进行经验交流和培训,分享成功的境外投资企业在项目推进、风险防控、投资方案设计等方面的经验,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更科学、更规范、更稳健。市商务局不断建立完善劳务合作境外纠纷、突发事件处置应急工作机制和风险防范预警工作体系,加强劳务人员出国前培训,提高履行合同和安全意识。实地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加强投资真实性审查,并指导企业填写申报材料,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有效降低“走出去”的风险。同时,建立“政府、银行、保险+企业”的“3+1”工作机制,引导对外投资企业严格执行投资国生态环境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形象,成为当地标杆企业。鼓励银行、信用保险等金融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加大风险监测力度。

5.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有效实现富余产能转移、出口带动效应和构建全球价值链体系。唐山作为传统重工业资源型城市,“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十分艰巨。钢铁、水泥行业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有效化解了过剩产能,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2016年,唐山市炼铁去产能786万吨、炼钢去产能783万吨、煤炭去产能50万吨。唐钢集团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生产基地年产220万吨,预计到“十三五”末将实现1000吨钢铁产能“走出去”。神鹰科技在匈牙利合资建设50万吨彩涂板生产线项目,延伸了上下游产业链,扩大了产品全球价值链增值空间。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通过并购世界最大的钢铁贸易商瑞士德高公司,实现了共享世界一流企业的技术、服务、人才和全球营销网络,提升了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化人才素质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冀东水泥在南非投资项目带动国内机电设备及材料出口4.5亿元。

二是实现与投资国互利共赢,推动东道国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唐钢并购塞钢项目为塞尔维亚解决5400人就业岗位,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冀东水泥通过在南非投资为当地带去世界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解决当地就业200多人,用工本地化率达74%。唐山姆巴莱工业园区建成后将吸引入驻企业超过30家,总投资超过6亿美元,为乌干达创造超过12000个就业岗位。

三是海外并购、投资建厂、合资合作等多样化投资方式不断成熟。2016年6月,河钢集团对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实施并购,并委托集团内的唐钢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唐钢集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使倒闭的钢厂当年实现减亏,到2017年4月累计产铁114万吨、产钢123万吨。华通线缆集团先后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喀麦隆等国家投资新建企业,开展电力设备及电缆的生产、销售和贸易。

四是海外营销网络正在加快布局。唐山冶金锯片公司先后在德、法等国家设立合资企业,借助外方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络开拓市场,产品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达到13%。唐山港集团投资1000万美元在中国香港设立贸易公司,主要经营铁矿石等大宗货物的进出口业务。东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8.9万美元在中国香港设立贸易公司,主要向国外市场采购铁矿石等原料。庞大汽贸集团先后在蒙古国、中国香港设立销售公司,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五是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乌干达唐山姆巴莱工业园是唐山市第一个海外产业园,由唐山天唐集团负责开发建设运营。园区规划面积2.51平方千米,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及组装、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物流仓储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集加工、制造、贸易、物流及投资服务、商务咨询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区。匈牙利现代仓储及物流中心项目由唐山融通清科公司与匈牙利迈泽克韦什德市合作开发建设,发挥匈牙利航空港机场及周边交通基础设施优势,项目一期将打造超过30万平方米的仓储和近20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

六是通过境外工程承包输出先进技术和管理服务。冀东装备工程公司在蒙古国与MBM公司签订了额尔根水泥厂三年期运维协议和乌兰巴托120t/h粉磨站EPC项目,主要为蒙古国水泥和矿山开采的工艺设计、设备备件供货、建筑安装、生产调试、维修服务、生产运营等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杭萧钢构(河北)公司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年安装7000吨、10000吨建筑钢结构产品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全部由企业在国内进行相关的设计和制造加工之后,在国外进行施工安装,有效带动了设备和服务出口。

(四)积极探索建立质量效益导向的外贸促进新体系

1. 不断完善外贸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

一是2016年市政府出台了《唐山市口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唐山市促进楼宇(总部)和外贸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支持全市口岸建设和外贸企业发展。二是设立市级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发展资金,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企业保费给予20%支持。三是为企业退税提供便利化服务。通过企业分类管理、远程申报、“互联网+退税”等方式缩短出口退税周期,提高出口企业退税效率。目前,唐山市外贸企业退税业务平均办结时限:一类企业只需2个工作日,二、三类企业只需8个工作日。四是落实进口税收减免政策。支持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和产品进口,加快减免税项目备案及审批办理速度,确保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2017年上半年共减免税款2570.9万元,同比增长102%。五是为中小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制定了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及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风险保障政策,共签订政府全额保单401家,投保额3.2亿美元,保费96.4万美元;落实河北省出口信用保险专项资金656.19万元以及唐山市出口信用保险扶持发展资金137.85万元。

2. 推动“单一窗口”“大通关”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围绕“大通关”建设,不断探索通关一体化机制,积极推进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关检执法效能。一是推进关检合作,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模式。海关系统和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签订了《关检合作“三个一”》协议,减少重复作业,优化通关流程,年底前通关时间可缩短1/3,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二是加快通关信息化建设。唐山港集团等相关码头业主单位率先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下坚实基础。全市实现通关作业无纸化率达99%,并实现了出口退税数据联网,海关税费电子支付率达69%。三是简化进出口企业注册登记,企业可凭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申报手续。四是建立“海关—企业”联络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监管服务。

3. 提升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不断拓展外贸业务和口岸功能,打造综合贸易大港。在全面发展铁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钢铁、杂货等综合运输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特殊商品指定口岸资质。2017年5月唐山港整车进口口岸资质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河北省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目前京唐港区已获批木材、粮食、肉牛、整车等资质,正在开展苗木、肉类、包装类食品、水果等口岸资质申报工作。二是构建物流网络体系,开辟外贸新航道。唐山港已开通国际航线132条,可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主要港口,在直达日本关东、韩国釜山的基础上,继续开辟至东亚、东南亚近洋航线,形成了外贸近、远洋航线网络体系。三是积极与国内其他港口合作,构建东西互济的国际航运物流网络。唐山港通过与大连港、钦州港的合作,加快融入了东北亚和东盟港口合作网络;通过与天津港共享航线优势,加大了欧美、中东、非洲远洋航线货源中转力度,形成了津冀港口间集装箱航线“双向互通”。2016年唐山港申报的“东部沿海—京津冀—西北”通道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该项目利用西北能源外运出海通道、南北沿海物流通道两条国家级物流大通道,服务于京津冀、西北、东部沿海及日韩、蒙古国、中亚等境内外四大区域。四是加快内陆港建设,促进海陆联动。自2016年11月唐山港在二连浩特、包头、晋中等地挂牌成立唐山港内陆港之后,进一步密切与内陆地区联系,计划在乌鲁木齐、石嘴山、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海、五寨、朔州等地新建7个内陆港,同时积极协调各联检单位探索在内陆港实施一体化通关措施。

4. 实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程

为提高出口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唐山市积极推动“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重点将唐山陶瓷、遵化食品、曹妃甸食品农产品、丰南钢铁、滦南农具等产品出口基地打造成为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其中,曹妃甸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已通过国家验收,遵化出口食品、滦南出口农具质量安全示范区已申报国家级验收。

5.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业务等新的贸易模式

一是加快发展跨境电商业务。2017年曹妃甸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与河南保税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将曹妃甸的区位、港口和政策优势与河南保税集团的运营管理经验有机结合。同时,对跨境电商进出口商品实施“以质量安全为底线、风险监控为核心、清单管理和质量安全追溯”为基础的检验监管模式,对经营主体及商品实施备案管理,对进出口跨境电子商品实施清单管理,对出口商品集中申报、集中办理放行手续,对进口商品实施“前期备案、提前监管、后期跟踪、质量监控”的过程管理。二是推动唐山特色产品海外仓库建设。为进一步促进钢铁、陶瓷、农具等产品开拓中东、非洲等地市场,唐山市积极支持钢铁协会、陶瓷协会、钢锹协会及有关企业赴境外建设集仓储、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海外仓储项目。2016年、2017年先后与乌拉圭RAS集团、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拉斯海马自贸区等地就建设唐山特色产品海外仓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三是建设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京唐港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已经通过验收,将实现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出口退税、国际配送、集装箱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

6.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出口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唐山卫生陶瓷基地自2011年被列为商务部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以来,已经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商标注册,通过国际认证46项、申请专利276项,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所、省级2所,博士后工作站1所。惠达、梦牌、中陶等企业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设计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唐山卫生陶瓷产业已开发200多个品种,形成了产业链完善、产品多元化的布局。唐山百川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共研制出轨道交通专用设备680多种,取得专利75项,填补国内空白82项,国际领先产品2项,国内领先产品124项;出口新加坡、日本、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销售额年均递增30%,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出口额1.2亿元。洋仓贸易等3家企业获得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认定,华通线缆、贺祥机电等8家企业获得第三批外贸品牌优势企业认定。

二是进出口结构加快调整。从出口来看,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2014年、2015年、2016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分别为9.1%、10.8%、10.7%,2017年1—9月上升到17.5%。2017年1—9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4.8%;其中,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金属制品出口额分别为24818万美元、26338万美元和18612万美元,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为32.7%、34.7%和24.5%,同比增长分别达54.7%、46.%和35.9%。其次,2017年1—9月农产品出口6678万美元,同比增长12.1%;服装出口144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4%;钢铁、纯碱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43.5%和17.3%,反映传统产业出口竞争力增强,钢铁等高耗能行业去产能取得明显成效。从进口来看,2017年1—9月全市进口额同比增长44.4%。其中,资源产品铁矿砂、煤炭进口额分别为257476万美元、46908万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5.6%、157.2%,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1.7%、13.1%。机电产品进口17889万美元,同比下降5.1%。

三是新兴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1—9月,全市对欧洲出口41507万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对欧盟出口35454万美元,同比增长26.3%;对中东欧出口2365万美元,同比增长8.8%;对拉美出口37523万美元,同比增长6.7%;对北美洲出口53137万美元,同比增长25.4%;对大洋洲出口7329万美元,同比增长8.1%。钢材、卫生陶瓷、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产业不断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拓展。其中,唐钢集团的产品出口到沿线20多个国家,唐山机电产品出口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港口创新能力和综合效益大幅提高。唐山港深入推进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企业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获得河北省政府质量奖。2016年,唐山港实现营业收入56.26亿元,同比增长9.1%;利润总额16.58亿元,同比增长4%;资产收益率达12.2%。在全国17家A股上市港口企业中,净利润排名仅次于上海港、宁波港居第3位,净资产收益率列第1位。截至2017年7月,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运量完成100.12万标箱,同比增长35.72%。2016年以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7项、软件著作权6项。智慧港口建设入选交通运输部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唐山港车辆智能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入选国家示范项目,集装箱自动化系统、“港通天下”电商平台入选河北省互联网+智能制造跟踪项目库。

(五)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开放型经济新举措

1. 构建全方位融资促进体系

一是创新融资产品和融资服务。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4月印发《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和国家外汇管理局2016年6月9日印发《关于改革和规范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政策的通知》,市建行及时推出了“跨境融资风险参与”(简称“跨境风参”)业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2016年8月首钢迁安钢铁公司通过该业务模式引入境外金融机构融资1450万美元,节省近1%的融资成本。二是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2017年上半年全市各县(市)区共举办银企对接活动26场次,累计参会企业500余家,签约超过11亿元。河北银行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到2020年将为唐山提供500亿元以上资金支持。三是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市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唐山市关于开展“政银保”合作贷款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实施细则》《唐山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唐山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利用基金促发展。唐山金融发展集团成立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只子基金,基金总规模9.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8亿元,体现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2.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加强协同监管,优化金融生态。唐山市出台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并成立了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议、金融法治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金融支持外经贸企业发展帮扶小组等机构,针对企业遇到的融资问题提供精准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扶持外贸企业技术创新。金融发展集团与路北区政府、深创投合作设立3亿元的投资基金用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九鼎投资合作设立1亿元的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6年支持了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三是不断丰富金融业态。2016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冀资唐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曹妃甸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曹妃甸区河北环渤海煤炭交易中心、曹妃甸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融资机构,引进平安银行、华林证券等5家金融机构。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唐山市金融服务中心。

3. 推进外汇管理审批体制改革

一是外汇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集中受理、分类办理外汇审批、登记等业务,提升了企业收付汇效率。根据行政审批项目编制业务指南,做到权力、程序、进度、结果公开。利用互联网建立与银企信息渠道沟通机制,开通“外汇业务交流群”“外资企业QQ群”和电子邮箱等服务平台,2016年共解答政策咨询1000余次。建立外汇业务行政许可网上预审预批机制,同时对县域涉外企业提供“当场办理”绿色通道。二是深化外债管理改革,制定推进结汇改革的有关措施,支持辖区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融通资金。2016年以来,全市跨境融资结汇1944万美元,同比增长3.6倍。

4.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扩大了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2016年5月以来,唐山市以人民币对外投资3900万元(折合564万美元),人民币境外放款710万元(折合106万美元)。二是通过跨境外汇担保政策解决了企业融资困难。先后为燕山钢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办理内保外贷15700万美元,使境外企业及时获得贷款资金支持,赢得了发展机遇。三是推动开滦集团成为省首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试点企业,已经获得了5亿元轧差结算额度,并进行境外发债的准备。四是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创历史新高。2017年上半年中信保河北分公司唐山辖区内总承保金额4.07亿美元,全市出口渗透率(承保额占出口额的比重)达到12.8%,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渗透率达15.6%,同比增长4.6个百分点。信用保险服务出口企业数量236家,覆盖率达到35.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3个百分点。其中,支持小微出口企业198家,覆盖率35.2%;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8家,覆盖率达50%。

(六)积极探索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线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唐山市按照中央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协同开放促进协同发展,借助河北与北京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已经建立的合作基础,与京津两地政府和企业形成长效对接机制,通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促进结构转型升级,形成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新格局。

1. 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形成干部挂职交流机制。2014年6月河北与北京、天津启动了双向挂职工作,推进京津冀双向互动、立体对接的协同发展格局。三年来,京津到唐山挂职干部共28名,唐山派往京津挂职干部11名。京津两地挂职干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带来了项目、资源和新的理念,增强了唐山市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招商引资能力和先进管理水平。二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探索,把示范区打造成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唐山与北京共同投资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使之成为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示范平台。通过规划共绘、信息共享和机制共建,真正实现了曹妃甸与北京中关村等地的协同发展。自2014年7月京冀两地政府签署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之后,京冀共同出资成立京冀曹建投公司资本金50亿元、首钢基金发起设立曹妃甸发展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用于投资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与北京市经信委、金融局、教育等近20个市直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对接机制。目前,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1个,投资额85.9亿元。同时,与天津共建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与滨海新区政府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在自贸区政策共享及港口、产业园区、交通等8个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三是按照“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同城化”的原则,对于京津企业落户实施“落地签”政策,即京津企业整体搬迁来唐,只需要提交新址住所证明,即可先行办理变更落地,企业可保留原名称不变,仅此项政策吸引了一批北京产业落户唐山。

2. 有效对接京津科教创新资源推动“双创”

2016年唐山市成为国家第二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试点,以此为契机,全市积极吸引京津两地“双创”示范品牌、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著名高校到唐山设立分支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唐山带来了前沿技术、科研团队、科技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推动了人才集聚和新产业发展,成为推动“双创”的亮点。如,与北京亦庄经开区合作设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由北京华普亿方公司打造的唐山创业创新谷目前已从北京引入10家企业团队。智慧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唐山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将政府、小微企业和社会化服务机构融合起来,通过“互联网+”对服务资源进行分类汇集,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工商、财税、法务、融资、专利、创业辅导和融资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北大科技园在唐山建设园区,借助北大资源优势,引进北京优质项目。2017年上半年共举办“新兴产业科技资源发布暨能源环保领域技术对接洽谈会”等5场技术成果对接活动,向企业推介科技成果200余项,达成合作意向12项。

3. 推动与京津两地金融资源协作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与唐山市政府共同签署《金融支持唐山(曹妃甸)协同发展 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金融合作备忘录》,形成了引导金融资源向唐山汇聚的长效化合作机制,并将北京中关村、天津自贸区的金融政策扩展延伸到唐山(曹妃甸)。2017年4月滨海新区、唐山、廊坊和保定外汇局共同签署了《滨海新区、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深入推进京津冀本外币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从服务创新、监管创新、试点政策创新和宣传创新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外汇管理业务合作的常态化机制。

4.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通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曹妃甸职教城、北京同仁堂中药制剂基地、北京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唐山落地。汉沽环渤海绿色家居产业园有50多家京津两地的家具企业入驻,总投资65亿元,被北京工信委誉为“北京产业整体外迁的样板”;汉沽北方商用厨具科技产业园有希恩(中国)机械等10家企业入驻。2017年6月滦南县与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同仁堂等24家企业签订投资合作协议建设大健康产业园区,计划总投资150亿元。2017年上半年全市举办京津对接活动33场,共达成合作协议39项,金额361.82亿元。

二是通过引进京津科技资源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新动能发展。目前,市发改委推进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合作重点项目40余项。市科技局跟踪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挖掘京津新兴产业的“富矿”,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准对接和落地转化,加快引进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2016年以来,引进“全自动大型钢管打捆包装机器人、昆虫触角电位仪、聚谷氨酸生产、金属陶瓷复合耐磨材料、激光制备石墨烯复合涂层、打磨机器人、镁基耐高低温新型低温稀土锂电池”等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69项。推进了唐山科技中心、融通清科科技企业孵化器、石墨烯众创空间、京津冀钢铁联盟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核太阳能发电、中溶科技30万吨无水乙醇等7个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形成扩散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吸引了“凤还巢”项目。2016年全市共吸引“凤还巢”项目145个,总投资381.9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48个,总投资145.3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8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