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阶段:改革和开放起步阶段(1978—1989年)
在该阶段,中国石油行业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放权让利,通过率先采取产量包干政策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行业和企业内部活力;在海洋石油领域打破禁锢,开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合作的先河;国家先后成立三大石油总公司,实现了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转变。
1978年,国家做出重大决策,允许中国海洋石油工业采取多种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一时不能生产的先进装备,并可向国外贷款,积极、稳妥地探索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加快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
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油大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勘探资金不足导致勘探开发工作量出现下降。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石油流通行业部实行原油产量1亿吨包干的重大决策,即石油行业在完成年产1亿吨原油任务后,可将超产、节约自用和降低损耗的原油出口,所得资金绝大部分作为石油勘探开发基金。1981年到1988年,通过原油产量包干,共筹集勘探开发基金294亿元,大大缓解了原油勘探过程中的资金紧张问题。共雇用国外40个专业队,投入28亿多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使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在开发资金的支持下和政策举措的激励下,经历了1981年的低谷后,中国原油产量年年攀升,1990年产量接近1.4亿吨,相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近30%,原油出口一度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为国家改革初期整体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为其他行业发挥改革开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包干政策使石油行业发展与自身经济利益紧密结合,不仅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激发了石油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使中国石油行业走上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轨道。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依法行使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对外合作管理权和专营权。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率先实施对外开放,实行海上对外招标,引进国外资本,开启了中国石油资源对外开放的先河,中国进入了开发海上石油资源的新时期。
1982年,国家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管理条块分割,难以实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的体制弊端,打破部门、地区、行业界限,相继组建了高桥、金陵、锦州、抚顺等几个大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此基础上,1983年国家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公司模式,统一管理全国39家重要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中央明确要求,中国石化总公司要办成真正的经济实体,不能办成石化部。
国家对企业实行“利改税”改革,分别于1983年、1984年,分两步实现从税利并存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这样从财税制度上明确了企业和国家的留利关系,逐步完善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使得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推动企业逐步由过去的行政机关附属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
1985年2月13日,国务院批转石油工业部关于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的请示报告,并通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允许外资企业份额油的部分自行出口。国务院确定,陆上石油对外合作勘探开发只限在中央、国务院已批准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十个省(自治区)以及内蒙古二连地区进行,由石油工业部作为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的政府主管部门,由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负责经营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的业务。
1988年6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能源部,原石油部的政府职能移交能源部,并在原石油工业部的基础上,以其所辖主要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成立中国石油总公司,主要从事石油上游领域的生产业务,兼有部分政府管理和调控职能。中国石油工业基本上形成了以陆上、海洋和石化三大公司为基础,各自独立经营的格局,三大公司上下游分立,海陆分开,同时作为国家石油公司又分别行使部分管理职能。石油对外贸易仍然实行国家统制政策,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负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