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与提升方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通过对现有理论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现有不同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同时,分析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本书的理论贡献。

2.4.1 现有理论之间的关系和发展

本书主要研究企业的创新管理理论,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总结了从创新管理过程视角、能力视角对创新管理所开展的研究,同时,结合组织管理成熟度模型,对创新管理能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创新管理是综合了技术管理理论、创新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的系统理论。

2.4.1.1 创新管理理论与组织战略理论的关系和发展

从企业组织战略视角出发,对企业战略、企业组织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包括以下方面。其中创新管理理论是在创新理论以及企业组织管理理论、创新项目组织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和深入。随着企业战略研究中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都与创新有关,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的重要构成。通过开展企业层面的创新组织管理,以及项目层面的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逐渐形成企业的惯例,构成企业的创新能力。另外,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逐渐成为创新能力研究两方面的主要关注点,这两种能力都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保障。

2.4.1.2 技术管理理论与创新管理理论的融合

对创新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技术管理理论,以及从项目管理视角出发的对创新项目管理控制、组织模式的研究。技术管理领域关注技术的创新,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R&D的管理研究,将技术要素作为引发企业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学者以技术为核心,针对技术活动的构成、影响要素等开展研究。随后技术管理理论逐渐将企业战略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围绕技术创新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学派,开展创新的研究,可以分为R&D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战略与科技创业5个阶段。Klepper(1996),Utterback(1994)分析了影响创新的因素,如技术溢出、生命周期、技术制度,认为除技术规模变量以外,如合作、管理机制、雇员创新等这些因素也都会影响到创新。Elena Huergo(2006)讨论了技术管理对创新的作用,认为创新过程的计划、创新过程的监控和雇用特殊技术人员会影响创新。Betz,Twiss和Goodridge等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对发明和创新的计划上,运用有关技术预测对技术进行分析与计划,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计划与管理。

可以看出,创新管理理论不断融合了企业的战略理论、组织理论、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创新活动的管理问题开展了研究。

2.4.2 现有理论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现有文献中的企业创新理论、创新能力理论以及创新管理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开展针对创新活动管理的研究,为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理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书期望对此作出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综上所述,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侧重对创新活动过程中技术、市场等要素的研究,而对管理要素在创新活动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则比较缺乏。如何通过创新活动的管理保证创新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创新项目,可以根据项目的特征利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使企业创新更具有效率和效力。目前的研究很多都只是侧重于企业层面的组织管理要素,或者创新项目层面的一些要素,对如何综合这些要素、建立创新全过程管理集成模型,并研究创新过程中的管理方法比较缺乏。

表2-12 不同理论视角下对创新管理研究的贡献、不足与本研究的补充

资料来源:笔者自行整理。

第二,对创新能力的分析比较侧重于创新技术能力,对创新管理能力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创新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没有分析创新组织管理要素在创新能力形成中的机理。另外,在对创新能力的测度方面,从创新产出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出发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从新产品的数量、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专利数量等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开展的对创新能力的测度,忽视了创新能力所包含的运作过程等。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定义和方法上,仅仅集中在创新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方法,如知识产权数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研发人员的数量与素质、企业专利的数量、研发产品的利润等方面,缺乏对创新具体管理过程中能力的分析。

第三,缺乏对创新管理能力的实证研究。对创新管理能力的构成维度目前有很多研究,但大多数都是将创新管理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一个子维度,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缺乏创新管理能力的深入解构研究,缺乏创新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缺乏对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是全面的审查组织创新管理能力的方法。目前,缺乏对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也缺乏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开展的研究,还缺乏构建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对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的应用研究。


(1)毛武兴.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5.

(2)Daft, R. L. A Dual-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lnnovation [J]. AMJ, 1978 (21): 193-210.

(3)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42.

(4)谢章澍.基于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5)陈伟.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英]笛德(Tidd,J.),[英]本珊特(Bessant,J.)著.创新管理:技术变革、市场变革和组织变革的整合:第四版[M].陈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he 1990s [J]. R & D Management, 1992 (3): 221-239.

(8)G. E., Einarsen, S. A Review of Instruments Assessing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Environments Within Organizations [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4 (16): 119-140.

(9)Roy Rothwell.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1990s [J]. R & D Management, 1992, 22 (3) .

(10)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42.

(11)P. Sundstrom, A. Zika-Viktorsson.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Combining Innovative and Result Oriented Ways of Working-A Case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9 (27): 745-75.

(12)毛武兴.企业全面创新管理能力研究: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5.

(13)Vazquen, R., Santos, M. L., Alvarez, L. I. Market Orientatio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in Industrial Firms [J]. Journal of Strategies Marketing, 2001 (9): 69-90.

(14)任峰,李垣.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6):97-91.

(15)Cooper, Robert, G, Kleinschmid, Elko J. Benchmarking the Firm’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5: 12 (5): 374-391.

(16)马家喜,仲伟俊,梅姝娥.企业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选择范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52-59.

(17)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J].中国科技产业,2005(4).

(18)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7.

(19)Burns, T., Stalker, G. M.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 1961.

(20)郭海,李垣.治理机制、管理创新能力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6):962-965.

(21)[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第四版[M].傅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22.

(22)Damanpour, 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34 (3): 555-590.

(23)杨伟.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项目导向型资源配置与组织基础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24)卢显文.创新型组织:21世纪企业管理新模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2).

(25)官建成,王军霞.创新型组织的界定[J].科学学研究,2002(3):34.

(26)Romain Beaume, Remi Maniak, Christophe Midler. Crossing Innovation and Product Projects Manage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9 (27): 166-174.

(27)Wheelwright, S. and K. Clark. Revolutionising Product Development [J]. Free Press, New York. 1992.

(28)Cooper, R. Third-generation New Product Processes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4, 11 (1), 3-14

(29)Bessant, J., D. Francis. Implementing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J]. Technovation, 1997, 17 (4): 189-197.

(30)Gerwin, D., Barrowman, NJ. An Evaluation of Research on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cience [J]. 2002, 48 (7): 938-953.

(31)周晓宏.R&D项目管理标准化及其策略研究——以我国电子行业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6:39.

(32)陈劲,王方瑞.技术创新管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3)陈劲.研发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4)Javier Perez-Freije, Ellen Enkel. Creative Tension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How to Support the Right Capabilitie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5 (1): 11-24.

(35)[美]C. W. L.希尔,G. R.琼斯著.战略管理[M].孙忠,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136.

(36)戚安邦,张洁.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2-14.

(37)[美]玛格丽特·A.怀特,[美]加里·D.布鲁顿,著.技术与创新的管理:战略视角[M].吴晓波,杜健,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79.

(38)张运生,曾德明,张利飞.高新技术企业R&D管理控制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1-7.

(39)袁锋,朱宁,陈晓剑.企业集团R&D组织设计及管理控制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3):27-31.

(40)Jeffrey, T., Ingrid, M E., Gerardine, D. Managing the Ties between General R & D and Businees Unit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 (12): 25-31.

(41)Gerardine, D., Jeffrey, T., IngridM, E. Organizational Designs for R & D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 16 (3): 55-66.

(42)袁锋,朱宁,陈晓剑.企业集团R&D组织设计及管理控制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3):27-31.

(43)Johne, A. F., Snelson, P. A. Success Factors in Product Innovation: 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 5: 114-128.

(44)Rothwell, R. 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the 1990s [J]. R & D Management, 1992 (3): 221-239.

(45)彭灿.突破性创新团队及其组建与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4).

(46)O’Connor, G. C. McDermott, C M. The Human Side of Radical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 (21): 11-30.

(47)Jeffrey, T. Ingrid, M. E. Gerardine D. Managing the Ties between General R & D and businees Unit [J].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 1-2: 25-31.

(48)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9)Dooley, L., Cormican, K., Wreath, S., et al. Supporting Systems Innov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 4 (3): 277-297.

(50)郑刚.基于TIM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42.

(51)Dundon, E., Pattakos, A. N. Leading the Innovation Revolution: Will the Real Spartacus Stand Up? [J]. Journal for Quality & Participation, 2001, 24 (4): 48-52.

(52)刘延松.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能力研究——以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为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

(53)许庆瑞,陈重.企业经营管理基本规律与模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4)许庆瑞,郑刚,等.全面创新管理:21世纪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2003(5):1-5.

(55)许庆瑞,谢章澎,郑刚.全面创新管理的制度分析[J].科研管理,2004,25(3):6-12.

(56)许庆瑞,谢章澎.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22(3):327-332.

(57)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8)张国良,陈宏民.关于组织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定义、度量及概念框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1):42-50.

(59)Burgelman, R., T. Kosnik, M Van de Poel. Toward an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udit Framework. In R. Burgelman and M. Maidiqu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omewood, IL: Richard D. Irwin. 1988.

(60)Benn Lawson, Danny Samson,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Organisations: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1, 5 (3) .

(61)Brady T, Davis A. Building Project Capabilities: From Exploratory to Exploitative Learning [J]. Organ Stud, 2004, 25 (9): 1601-1621.

(62)陈海秋.基于资源和管理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和统计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63-66.

(63)Per Sundstr?m, Annika Zika-Viktorsson.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A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 Combining Innovative and Result Oriented Ways of Working-A Case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9 (27): 745-753.

(64)赵林捷,汤书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管理工具——创新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IMMM)[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81-87.

(65)Gabor Klimko.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Maturity Models: Building Common Understa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2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J]. Bled, Slovenia, 2001: 269-278.

(66)祁延莉.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初探——以西门子公司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6):570-573.

(67)Bellini, E., lo Storto, C. The Impact of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mpirical Findings and Useful Insigh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hange Management, 2006, (4): 339-373.

(68)周勇.e-learning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9)詹伟,邱菀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

(70)邹心勇.中国大型承包商战略能力成熟度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71)闻其伟.基于C-PMBOK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框架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8(4):32-42.

(72)何新贵,王纬,王方德.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3)Goldsmith, L. Approaches Towards Effective Project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 [M]. Chicago: Proceedingsof PMI Annual Symposium, PMI, 1997.

(74)戚安邦,于波.面向创新的项目导向型企业体制与机制的集成模型与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3):94-101.

(75)杨启昉,白思俊,马广平.基于OPM3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7):59-64.

(76)杨启昉,白思俊,马广平.基于OPM3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7):59-64.

(77)Kerzner, H..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roject Management Using a Maturity Model [J]. John Wiley & Sons, 2001.

(78)赵林捷,汤书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管理工具——创新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IMMM)[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0):81-87.

(79)安景文,李园春,刘海东,甄海虹,梁瑞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6):15-19.